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jh 3年前 (2022-09-06)

Mate 50系列的發布,不僅對華為來說十分重要,對整個消費電子市場同樣意義非凡。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時隔兩年,華為Mate 50系列再度歸來!

在美國芯片限令的持續打壓下,華為手機業務份額幾乎被友商們瓜分殆盡。但作為絕對的機皇,華為上一代Mate 40系列機型依然在高端手機市場占得多席,是國產手機中為數不多能與iPhone“掰手腕”的機型。

而這一次的華為Mate 50系列,更是集合了華為這兩年在手機領域的技術成果:在手機屏幕、手機影像等領域均公布了自研的“黑科技”。

另外,華為Mate 50系列還搶先蘋果一步,首發了“向上捅破天”的衛星通信功能,進一步豐富了該系列手機的可玩性。

當然,驚喜之外遺憾亦在: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次華為Mate 50系列最終無緣5G芯片,采用了臺積電工藝的驍龍8+芯片。

告別徠卡,自研XMAGE影像技術依舊強悍

隨著今年小米正式“牽手”徠卡,后者與華為的多年合作關系也宣告結束。

回顧“華為x徠卡”這6年,從華為P9系列的一鳴驚人,到后續華為多款高端機型的經典“徠卡標”,兩者的跨界合作直接帶動了手機廠商與老牌光學企業聯動潮流。

更重要的是,華為從徠卡吸取了傳統行業的影像能力和相關技術經驗,并在自主影像創新能力高速增長。因此,我們在此前幾代華為旗艦機型中看到越來越多的自研計算光學算法與影像技術。

而這些技術的“集大成者”即是華為Mate 50系列上搭載的XMAGE影像品牌。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在介紹這套影像系統時,余承東談到了“技術創新”、“影像風格”以及“拍攝體驗”三個方面。

先從外觀來看,這次華為Mate 50 系列在主攝模組上沿用了上一代的居中設計,但舍棄了“星環布局”,四顆攝像頭依次對稱排列。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其中,主攝了配備業界首創的“十檔物理可變光圈”,擁有F1.4的業界最大光圈,并通過調節六個光圈葉片的開合,實現了F1.4-F4.0的光圈調節,用戶可以依據不同場景調節景深范圍和虛化程度。

用余承東的話來說:“大型單反相機的技術用到了我們的手機上。”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同時,這顆5000萬像素主攝還支持RYYB傳感器以及高進光量融合技術(XD Fusion Pro),進一步提高弱光場景的成像表現。

另外,華為Mate 50系列均搭載潛望式長焦攝像頭,可實現最高200倍的變焦范圍;而超廣角微距攝像頭,則支持2.5cm超級微距拍攝。

在華為Mate50 RS保時捷版中,新增了一枚業界首發的超微距長焦攝像頭,首創雙鏡群長行程滑軸技術,最高可實現35倍超級微距、100倍數碼變焦。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前置攝像頭方面,華為Mate50標準版為500萬像素,為單挖孔設計;Pro版增加了一枚3D ToF深感攝像頭,因此改為了劉海屏設計。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從上述介紹來看,華為Mate 50系列的影像系統在硬件層面已經十分出色。而在算法層面,華為多年以來積累的軟件成像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同樣出色,在與光學系統、機械結構進行融合之后,最終形成了整套XMAGE影像系統。

在發布會現場,余承東也展示了多張使用華為Mate 50系列拍攝的照片,在可變光圈設計的加持下,照片的風格更加多變。

不過,這次發布會上并未提到視頻拍攝方面的新功能,這或許需要華為用戶們自己去挖掘探索。

沒有5G芯片,衛星技術來湊?

作為一款華為手機,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芯片的問題。不過從數碼博主的爆料來看,5G芯片依然無望。

從整場發布會中,余承東也“刻意”沒有提及具體的芯片配置,僅僅在公布價格時,透露了華為 Mate 50系列采用驍龍8+ 4G版處理器,并且由于閹割5G的原因,這塊“特供版”的處理器在性能上也略有削減,介于驍龍8與驍龍8+之間。

盡管是4G版本,但驍龍8+畢竟是當下性能最強悍的移動處理器。與年初量產的驍龍8相比,驍龍8+改由臺積電4nm工藝代工,獲得了10%的性能提升,同時在功耗控制上降低了 15%,后續搭載機型上的實際表示也十分出色。因此,在驍龍8+的加持下,華為Mate 50系列將繼續捍衛“安卓機皇”的名號。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還公布了一款搭載驍龍778G 4G版本的華為Mate 50E,這款處理器可以視為“驍龍780G青春版”,采用臺積電6nm EUV工藝,CPU核心是基于A78架構的定制版Kryo 670,最高頻率2.4GHz。

雖然無緣5G,但這次華為還是帶來了一項“向上捅破天”的通信技術。

余承東介紹稱,華為Mate50系列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硬件能力,是業界首款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的大眾智能手機。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當用戶身處荒漠無人區、出海遇險、地震救援等無地面網絡信號覆蓋環境下,可通過暢連App將文字和位置信息向外發出,與外界保持聯系,并支持多條位置生成軌跡地圖。

據《雷科技》的科普,所謂手機衛星通信,是將通信衛星作為微波中繼站,通過衛星上的通信轉發器接收由地面站發射的信號,并對信號進行放大變頻后轉發給其他地面站,從而完成兩個地面站之間的傳輸。相較于目前基于地面基站的蜂窩網絡通信,衛星通信的顯著優勢是信號覆蓋廣,打破了距離的束縛。

而缺點也十分明顯,因為衛星自身問題,因此信息傳輸效率特別差。據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華為Mate 50系列的衛星通信功能只能用來傳輸文字信息,且只能傳輸最長39個漢字。

總得來說,衛星信號更像是信號丟失時的應急救援功能,對于大多數人都十分“雞肋”。

但作為一項“新技術”,由于在手機上并未被大規模使用,因此科技巨頭都愿意首發。

傳言在最新一代的iPhone 14上,同樣有手機衛星通信功能。而這次華為Mate 50系列的搶先發布,無疑是突出手機廠商之間在高端機型領域的競爭意義。

其他配置同樣強悍

說完攝影系統與“捅破天”的衛星技術,華為Mate 50系列在其他方面同樣帶來幾項非常有特色的黑科技。

首先是自研的華為昆侖玻璃。據介紹,這塊玻璃共經過108道工序、1600度熔煉工藝打造,正如“昆侖山”那般,堅若磐石。

在這塊玻璃的保護下,整機耐摔抗跌落能力提升至10倍,該玻璃也獲得業界首個瑞士 SGS 五星抗跌耐摔認證。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在電池方面,華為Mate50系列支持應急模式,根據華為實驗室測試結果,在1%低電量下智能啟動聚能泵,手機可繼續待機3小時,或通話12分鐘,或亮碼10次,或掃碼4次。

不過在快充方面,華為Mate50系列僅有66W有線快充,對比友商120W的快充,這次華為在充電方面略顯遺憾。

最后,華為Mate50系列搭載了最新一代鴻蒙操作系統3.0,首發超空間存儲壓縮技術,最多可節省20G空間;支持超級中轉站功能,可實現跨層級、跨應用拖拽,體驗更高效直觀的信息流轉;可升級支持智感掃碼功能,通過雙擊后蓋即可快速掃描場所碼、支付碼、單車碼。而鴻蒙3.0系統的萬能卡片,更是增強了桌面的可玩性和趣味性。

價格方面:華為 Mate 50標準版4999元起售,最高6499元;華為 Mate50 Pro版6799元起售,最高7799元;華為 Mate50 RS保時捷版僅有512GB版本,售價12999元;改用驍龍7系的華為 Mate 50則是3999元起售。

機皇歸來!“向上捅破天”的華為Mate 50正式發布,黑科技硬剛iPhone 14

總得來說,華為Mate50系列在價格方面給足了誠意,但“4G手機”的標簽,依然是華為在手機市場擺脫不掉的“枷鎖”。

結語

Mate系列的十年,是華為在高端市場的突圍史,在這之后,國產手機廠商一次又一次“沖高失敗”,讓Mate系列新添一絲“悲壯”的意味。

作為Mate系列的“十年里程碑產品”,Mate 50系列幾乎毫無保留了展示了華為在技術上的成果,雖然在芯片、快充等細節上仍然留有遺憾,但整體而言還是一款十分出色的產品。

也就在今日,中國企聯發布了“2022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在這份榜單里,華為以1426.66億元為中國企業500強第一。華為的重金研發投入也在手機上得以體現,目前硬件上存在有落后,但是卻通過強大的研發實力,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對其他廠商的超越、碾壓,比如影像、系統、生態等方面。

就在數天之后,蘋果也將正式發布年度旗艦iPhone 14系列。時隔兩年,老對手再次相逢,可惜華為很難搶回丟失的高端手機份額。因此華為Mate 50系列的發布更多是華為對自己的突破。

用余承東自己的話來說:“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

從另一方面來說,華為Mate 50系列的發布還是振奮了更多國內廠商的信心:在外部打壓之下,技術革新與變革可以帶領企業逆勢前行。同時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也認為,如果華為Mate 50反響不俗,對其他國內高端手機市場應該會有鼓舞效果,有利于降低消費電子市場下行周期的影響。

相信有一天,在解決了供應鏈問題后,華為的高端手機能真正做到“王者歸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