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將推首款可折疊手機;Windows 11或將于下周發布
知情人士透露:榮耀這款手機將和Galaxy Z Fold 2一樣向內折疊。
1、榮耀將推首款可折疊手機
屏幕研究機構 DSCC 首席執行官Ross Young指出,榮耀即將加入“可折疊手機俱樂部”。他指出榮耀正在研發該品牌首款可折疊手機,預估會在三星、Google等廠商之后發布這款手機。
目前還沒有關于這款可折疊手機規格的細節,不過知情人士向Young透露這款手機將和Galaxy Z Fold 2一樣向內折疊。榮耀品牌的可折疊手機將使用京東方(BOE)和維信諾(Visionox)的顯示面板,Google正在接受三星的幫助來開發可折疊顯示屏。
2、Windows 11或將于下周發布
分析師認為微軟將會在6月24日的Windows發布會發布Windows 11——Windows 10后續產品。
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約翰·麥克匹克(John McPeake)日前發表投資報告稱,鑒于Windows占到微軟營收的26%及其每股收益的28%,下周的發布會十分重要。媒體報道表明,Windows 11將包含經過更新的用戶界面和設計,與微軟云服務的融合可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3、美國7大科技巨頭致信SEC:讓企業披露氣候事宜
美國七大科技企業向SEC建言,希望它能要求企業定期向股東披露氣候相關事宜。
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Autodesk、eBay、Facebook、英特爾、Salesforce周五致信SEC,針對此事談了自己的看法。對于氣候問題,科技企業一直大膽直言,就連員工也希望公司做得更好一些。信中寫道:“我們相信,披露氣候相關事宜可以確保公司沿著氣候承諾前進,也可以追蹤集體進步,最終目標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建立繁榮有彈性的零碳經濟。”
4、iPhone 12s高清渲染圖曝光:后攝引入透明探索版設計
今日,有數碼博主曝光了海外流傳的iPhone12s高清渲染圖,其中展示了該機的外觀設計。
根據圖片顯示,iPhone 12s整體設計與此前多方傳聞基本一致,機身沿用iPhone 12系列的直角邊框方案,整體風格上變化不大,但是攝像頭區域相比以往卻有所變動。其中,iPhone 12s系列將采用新穎的對角線雙攝設計,而iPhone 12s Pro系列的多攝模塊面積則有明顯增大。圖片上還顯示iPhone 12s系列后攝部分采用了類似小米的透明探索版設計,攝像頭一周采用透明設計,能清晰看到其中的相機CMOS,不過目前尚不能確定是否為渲染圖制作者的個人風格。
5、TCL創始人李東生談國產高端芯片:5年后搞定5nm就很了不起
近日,在一次采訪里,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日前在采訪中也談到了國產高端芯片的發展情況。
李東生認為,中國芯片的發展的瓶頸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制造工藝、能力和技術團隊和美日韓還是有較大差距。第二點就是,國內的芯片行業受限芯片核心制造裝備。李東生認為,中國解決高端芯片問題,至少要三到五年時間,如果5年之后國內能夠將5nm芯片制造設備完全國產化,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6、消息稱華為正不惜一切保住海思團隊
目前,華為并不打算放棄海思半導體,7000多人的團隊依然在研發高端芯片。對別的公司來說,維持一支7000多人的半導體部門,短時間內沒法帶來營收是不可接受的,但華為高管日前在采訪中表示,他們是私營公司,不受外部勢力影響,不會放棄海思。
5月份消息稱,華為的海思部門還在設計、研發3nm芯片,最終命名可能是麒麟9010。
7、華為將于6月17日召開5G+AR峰會
國內媒體報道,華為將于 6 月 17 日召開 5G+AR 峰會,屆時將聯合全球運營商、管制機構、合作伙伴、媒體、分析師等共商 5G+AR 布局與展望,共促 5G+AR 生態繁榮。
此前,華為在海外建有 HUAWEI AREngine 開發項目,并在國內成立了 AR 創新平臺,幫助開發者完成 AR 應用的快速實現。據悉,華為 AR 創新平臺具有多種 AR 開放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AR 視覺定位、AR 視覺導航、AR SLAM、AR 虛實融合、AR 遠程協作等能力。
8、NASA開始組裝大型月球火箭SLS的核心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完全堆疊的雙固體火箭助推器在該機構位于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移動發射塔上開始構建,這是NASA的Artemis I任務的堆疊和裝配計劃中的一部分。
通過Artemis,NASA將讓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人種登陸月球,并建立可持續的探索,為火星任務做準備。SLS和NASA的獵戶座飛船、商業人類登陸系統以及繞月軌道上的網關,是NASA進行深空探索的骨干。SLS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在一次任務中把獵戶座、宇航員和物資同時送至月球的火箭。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