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最大對手?蘋果汽車已在路上

jh 5年前 (2020-12-23)

雖然蘋果并沒有收購低谷時的特斯拉,但還是挖來不少人才。

有人把特斯拉比作“汽車界的蘋果”:正如蘋果顛覆了手機行業一樣,特斯拉也推動了電動汽車的發展。

當蘋果2024年推出Apple Car的消息登上各家媒體的頭條之后,特斯拉CEO 馬斯克也在個人推特爆了個猛料:曾經蘋果有個低價收購特斯拉的機會,但庫克沒有珍惜。

馬斯克自曝:曾尋求蘋果收購,但庫克拒絕見面

蘋果造車的消息,似乎已經不再是秘密。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蘋果近期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了備貨要求,隨著零部件訂單出貨并組裝完成,目前已有數十輛Apple Car的原型車在美國加州秘密上路測試。

其中一位零件供應商也給出Apple Car的上市時間——2021年第三季度,具體時間可能是在9月,這也是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一貫的召開時間。

換句話說:大概9個月后,我們或許能見到期待已久的“iCar”。

消息傳出之后,蘋果股價則連續兩日上漲,市值累計增長888億美元(約合5806億人民幣),而特斯拉的股價則連續兩日下跌,累計跌幅7.86%,市值蒸發518億美元(約合3400億人民幣)。

而就在蘋果占據各大科技和汽車領域頭條之后,特斯拉CEO 馬斯克在個人推特上“自曝”了:在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里,自己曾找到蘋果CEO蒂姆-庫克討論過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但庫克拒絕見面。

那時蘋果有機會以現在十分之一的價格收購特斯拉,而如今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高達6069億元,相當于三個豐田汽車。

那是在2017年Model 3車型量產前后,彼時的特斯拉深陷危機,距離破產僅剩1個月時間,馬斯克更是一度想放棄公司的控制權。但當時的蘋果似乎根本沒有收購特斯拉的意愿,這也讓蘋果錯失了一個擁有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機會。

一波三折的蘋果汽車夢

盡管沒有收購,但蘋果在造車計劃一開始就盯上了特斯拉的人才。當時有從特斯拉“跳槽”到蘋果的員工表示:要去做一個“興奮到令人難以拒絕”的項目。

向前深挖,蘋果對汽車的興趣可以追溯到iPhone誕生之前。據前蘋果高管、Nest創始人托尼·法德爾透露,喬布斯早就有了“造車”的念頭,甚至在2010年與專注輕量車型的“V-Vehicle”的制造商見面。

但當時喬布斯將全部精力放在手機上,并沒有將造車計劃提上日程。后面的故事人人皆知:iPhone大獲成功。

不過,蘋果也沒有放棄造車想法。

2015年2月,一輛被租給蘋果的神秘廂式車被人發現在北加州的街道附近轉悠,上面安裝類似谷歌的街景采集設備,這一信息迅速引來各大媒體的關注,而《華爾街日報》更是直接爆料:蘋果在2014年就有數百名員工在設計廂式電動車,項目代號為“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

圖 | 媒體曝光的神秘廂式車

隨后,泰坦計劃被曝擁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空間,并多次向充電樁、電動汽車領域挖人,這其中就包括多位特斯拉員工。

此后,蘋果的汽車團隊廣泛地探索各種技術,包括靜默式電動門、取消方向盤,以及安裝增強現實顯示技術等等。但在一次一次探索中,團隊對于新車并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構思,甚至在全自動還是半自動的問題上都不能達成一致,導致項目出現延誤和內訌。

此后,前蘋果高管Bob Mansfield接管了電動車團隊,蘋果的汽車戰略也開始從整車向自動駕駛系統研發轉變。

圖 | 蘋果合作廠商Magna Steyr推出的一款概念車

由于泰坦計劃研究方向的改變,整個團隊的士氣也受到極大損傷,上百名成員先后選擇離開。而在Navigant Research機構發布的《自動駕駛競爭力榜單報告》中,蘋果排名倒數第三,在技術上落后 Waymo、通用等巨頭兩三年。

事情的轉機是在2018年,前特斯拉負責汽車生產及研發的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入職特斯拉前擔任Mac硬件部門副總裁)宣布回歸蘋果,蘋果的造車計劃再次加速落地。

此后,蘋果陸續從特斯拉手里挖走46名員工。而到了2019年,包括負責特斯拉Model 3、RoadsterⅡ、Semi等多款車型電驅系統量產工作的前特斯拉副總裁邁克爾·施韋庫奇(Michael Schwekutsch),以及負責內外飾研發的前特斯拉研發副總裁史蒂夫·馬克馬納斯(Steve MacManus)也先后跳槽到蘋果。

正是在人才上的積累,讓蘋果迅速擴張其無人車車隊,也讓蘋果造車計劃再度明晰。

汽車,蘋果下一個增長點

通過人才引進,結合自身強大的軟硬件研發能力,蘋果制造汽車的能力從未被質疑。但想要在當下的汽車行業實現盈利,不單要有好的產品,更是牽扯到整個生態鏈。

即便是目前如日中天的特斯拉,也花費了17年時間完善整個產品鏈,最終才實現整車制造業務的盈利。

路透社一份新報告解釋說,Apple Car戰略的核心是一種新的單節電池設計,這種設計將電池分割成獨立的單元從而使得整個電池組具備更大的容量,最終帶來更長的續航里程和更低的電池成本,類似比亞迪的刀片電池。

這是一款車用磷酸鐵鋰(LFP)電池,也是國產特斯拉Model3入門款所用。LFP 電池的能量密度比其他類型的電池低,但不容易過熱,并且不使用鈷,也可以徹底降低電池成本。

圖 | 比亞迪刀片電池

除了全新的電池設計,截至今年,蘋果在汽車領域一共公開了92項專利,包括自動駕駛、車輛外形以及一些全新的功能。

蘋果申請的一些自動駕駛相關專利也時常受到人們的關注。在 11 月份,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了蘋果公司申請的一項與汽車的自主導航系統(ANS)有關的專利,該系統可以對車道、道路標志、其他車輛的位置、行人的當前位置等進行識別和處理,從而實現自主駕駛。此外,也有傳聞稱蘋果正在與臺積電進行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芯片,并正在與知名汽車供應鏈廠商進行“初步合作談判”。

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蘋果總市值一直穩定在 2 萬億美元,想要市值再有重大突破,只能靠新的業務。

而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蘋果”,雖然市值遠不及蘋果,但從去年9月份開始,市值不斷攀升已經達到6000億美元,這也讓蘋果開始重新正視汽車這個行業。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市場進入了品牌洗牌的階段,新的機會也在不斷涌現。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包括汽車生態等技術是蘋果長期以來研究的領域,加上蘋果自己在品牌方面塑造的優勢,進入進入這一市場似乎也理所應當。

結語

圍繞“蘋果造車”這件事情,目前大眾的關注點在于:何時能造車成功?用何種方式造車?這些也是造成蘋果對“造車”態度搖擺不定的問題。

據路透社報道,2024 年是蘋果造出乘用車的目標進度,不過由于新冠疫情,這個目標也可能推遲到“2025 年甚至更久”。假如這一期間蘋果在造車方面又遇到了什么阻礙,不排除它重新回到“僅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方向的可能性。

對于第二個問題,雖然蘋果確有量產私人乘用車的計劃,但依然不排除其會選擇降低風險,轉而在傳統車企生產的車型上整合蘋果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

或許一切答案,都要等到明年才能揭曉。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