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要來了,老司機教單身狗如何用VR過情人節
在情人節這個虐狗的日子里到來之前,我們來探討一下嚴肅的虛擬遠程性愛話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VR情色內容,很多行業專家似乎也認為2017年會有更多的人會選擇在虛擬世界中進行成人體驗。
去年年底的時候,深圳還有幾個在淘寶上賣VR眼鏡傳播非法內容的店主被依法逮捕,但是盡管如此,并不能阻擋大家對于這種與生俱來的沖動的追求。
而且,對于VR情色內容高漲的興趣也間接催生了各種各樣的硬件,來促進和加強這些體驗。
特斯拉套裝保證讓你完全沉浸在VR環境中,而自慰工具設備如Ona-hole則設法同時讓你感到刺激和歡快。還有一種說話振動器OhRoma,看起來有點像一個WW2防毒面具,它會散發出一種類似“內褲”或“身體的氣味”,從味覺感官上強化沉浸體驗的興奮感。
老司機表示VR改善人們的性生活
“隨著技術的發展,你會發現這些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的創新”,Teledildonics公司KIIROO的聯合創始人Toon Timmermans說。他認為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改善人們性生活的真正潛力,甚至幫助他們克服某些情況下的親密問題。
“有些人因為距離或者生理上的一些因素而不能進行親密行為,而虛擬現實和遠程性愛可以解決這些問題。”,Timmermans還認為這種方式的VR性愛方式可以改善性健康和免疫力,降低血壓,減緩疼痛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
“VR已經證明了通過增強的視覺和感官輸入可以提升我們的體驗,”倫敦格林威治大學的數字沉浸式研究者Ghislaine Boddington,已經研究“身體技術”超過了20年。她認為,隨著各種形式的觸覺和生物反饋技術變得司空見慣,增強感官和身體“連接”技術將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會迅速融合。
“呼吸、觸覺、感覺、心跳、肌肉、血液運動等身體能夠傳遞的數據已經被開發為單獨的工具。如果把我們身體的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再應用到可連接的虛擬現實空間中,它產生的后續潛力是巨大的。
VR創造“身臨其境”的情感聯系
如果這種虛擬空間中的遠程性愛想要真正的“起飛”, Boddington認為,它還需要結合一些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可擴展身體樂趣的“增強感官”功能。
成人在線視頻聊天網站CAM4VR的聯合創始人Ela Darling表示,“我想看到一些超越傳統遠程性愛的觸覺整合:我們能夠撫摸對方的臉頰,將手指放在他們的肩膀上,或者將指甲扣入對方的后背。像這種能夠把人帶到我面前的親密感是無與倫比的,擁有觸感的體驗將超越單純的性愛互動,傳遞的是更深層次的親密感。
VR使人們通過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來達到創造情感聯系的可能性。
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說,真實和虛擬世界的界線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創造不同的機會,讓人們能夠使用適合自己的技術去獲得最好的體驗。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研究性與技術之間關系的講師Trudy Barber表示,“當我們看到物聯網逐漸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也將成為我們的性健康和娛樂互動概念的自然組成部分。未來對于那些有特殊癖好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通過VR等技術獲得屬于自己的感官體驗。到時,會出現許多不同形式的觸覺和視覺形式。”
另外,Barber在過去的研究中觀察過一群戀物癖者,他們創造了自己的電子身體,并且連接到他們自己做的服務器。之后邀請國外的朋友登錄到服務器上來刺激這個虛擬的電子身體。在這其中,對方的感官可以被邀請體驗的人來控制。
VR和模擬性愛設備是最佳拍檔
正因為人和設備之間的連接是遠程虛擬性愛的核心,所以更大的開放性和跨平臺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不同設備之間更容易地進行互動 。
Timmermans 提到,“我們已經開放了我們的技術,以便讓其他藍牙功能的性玩具連接到我們的設備和平臺。像We-Vibe,OhMibod和KIIROO等用戶都可以將他們的設備彼此配對。
但是這些性愛用具實際上都不是什么新鮮的玩意,但是Barber認為,不一樣的在于這次開放的對象要遠比過去多得多:
“大約25年前,人們提到VR性愛時,討論的內容和今天完全一樣。那個時候就在提3D計算機圖像和觸感接入,但是問題是當時的技術還沒有成熟?,F在不能把360度成人視頻和沉浸式VR體驗相混淆,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實現人們的感官體驗。”
360視頻就像是在VR中看現場直播,但是VR性愛的話則是讓你與其中的性工作者進行互動和社交,就像在你大腦中開了一家私人脫衣舞廳。
總結
雖然這種遠程虛擬性愛方式看起來非常真實美好,但是它現在其實還處在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中。
最好和最具有吸引力的虛擬遠程性愛體驗仍然只是偌大市場中的一個很小的子集當中,因為你不僅僅要是一個VR設備持有者,還得對這種VR成人內容感興趣。雖然之前有一項調查表示,全球的VR用戶正在快速增長,但是也沒有那么多人愿意付出更多的資金去購買相配套的觸覺以及其他感官上的模擬性愛設備。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