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智能汽車和車聯網時代的到來是必然的?
未來汽車產業智能化和聯網化是必然趨勢,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僅是對于汽車產業,更是整個制造業。
即將過去的2016年,不僅是國家“十三五”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之年。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將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這其中智能汽車和車聯網都是主攻方向。
從思維和認知角度來說明到底什么是智能汽車
談到智能汽車和傳統汽車的,就好比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般來說,傳統企業的思維更多局限于產品,認為只要有好產品就可以打通市場。比方說諾基亞,最大特點是耐用、抗摔、續航能力強,而智能手機則更加強調娛樂性,用戶反而不會太在意其他方面。
反觀汽車行業,傳統老牌車企奔馳、寶馬等就像是多年前的諾基亞,而特斯拉這類的智能汽車,則更加吸引人們眼球,關注度更高。
其實,并不是說特斯拉這類的智能汽車的造車工藝、品質要優于傳統車企,只不過現在用戶對于產品的需求發生了改變,如此一來市場的玩法也就與以往不同。經歷過互聯網時代洗禮的人們,在思維和認知上已經發生了改變,傳統車企從產品角度出發設計的車型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而智能汽車卻從改變生活方式的角度切入,喚起人們的購買欲望。
智能汽車,正統的定義是指在普通汽車的基礎上增加了先進的傳感器(雷達、攝像)、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通過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與人、車、路之間的智能信息交換。目前歐美等國對于智能汽車的定義主要為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車載移動應用和無人駕駛技術,并在更大程度上與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結合起來。
也就是說相比于傳統車企更強調車輛安全性能、減震效果等質量問題,智能汽車則更加強調娛樂性、智能化、可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務等等。就是用這樣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角度,智能汽車迎合了人們的需求,進而觸動人們的購買欲望。
智能汽車和車聯網時代的重要意義
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大范圍普及,智能汽車將成為互聯網的重要入口之一。智能汽車將成為一個生態系統的載體,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這就像現在的手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一樣。
未來智能交通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交通擁堵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讓人們頭疼的問題,國內外很多大中城市的堵車現象早就已經成為了常態。除此之外,我國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死亡人數也是連續多年居世界前列。不過,一旦智能汽車和車聯網普及之后,就將有望解決這兩大棘手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智能汽車的初級階段,通過有效的輔助駕駛技術,就可以有效減少50%~80%的交通事故。而到了智能汽車和車聯網的終極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全工況自動駕駛階段,則有可能實現零傷亡甚至零事故。
而智能汽車和車聯網的實現,也可以在新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的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車與車之間、車與路之間、車與其他交通參與者之間將可以實現實時互聯,從而形成一套安全有保障、運行更高效、能源更節約的綜合城市道路體系,緩解交通擁堵的同時更能減少交通事故。
汽車產業生態進化和商業模式升級是必然的
人類歷史上幾次工業革命中,汽車產業都是技術革新的重要載體,在即將到來的工業4.0時代亦是如此。
汽車的定位也將從配備電子設備的機械產品,轉變為配備機械設備的電子產品,成為一個智能互聯的終端產品。與此同時,汽車產業龐大的用戶群,以及多變的應用場景,也將生成具有較高商業價值的大數據。進而影響整個汽車產業鏈,改變其傳統的商業模式。
與其他相關領域共同發展,實現“智能制造”
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公認的未來汽車工業發展趨勢。智能化將使用先進的節能與新能源技術,從而實現最大程度的汽車低碳化。與此同時,智能化必然是建立在現代通訊與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也就涵蓋了信息化的屬性。
隨著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整個汽車制造和產品體系也將同步實現智能化,智能制造也將與智能汽車相互依托。一方面,智能制造將為智能汽車的實現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智能汽車的使用者同時也將成為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的需求端,從而拉動汽車產業向智能制造加快升級轉型。
所以說智能汽車不僅僅是一個智能化的產品,更是一個智能制造體系和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
全面實現智能化還面臨嚴峻挑戰
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傳統汽車產業整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有明顯差距;
智能互聯相關的核心技術領域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雖有強大的互聯網產業基礎,但有過分偏重銷售和服務端的明顯傾向。
智能汽車是汽車行業未來公認的產品形態,同時也是汽車技術發展的制高點、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不過,想要發展智能汽車和車聯網也絕非易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是一方面,還需要跨行業、跨領域進行多方協作,絕非某幾家汽車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或互聯網企業通過合作就能實現。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