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經歷史上最大危機的樂視,這兩天都被“黑”成了什么樣?
樂視這樣一個商業帝國的形象,似乎隨著欠款門事件,一瞬間就崩塌了。那么在這期間,各方媒體都流露出那些觀點?
此次樂視危機的爆發點是11月2日,就在樂視正式發布樂視金融、宣稱樂視生態的七大板塊布局完成的同一天,網上傳出消息稱樂視資金鏈緊張,拖欠供應商100多億元款項,樂視網股價突然暴跌,當日下跌7.49%。次日,樂視網發布聲明回應,稱并不存在拖欠巨額款項的情況,因拖欠供應商巨額貨款,導致股價下跌的傳聞,屬于不負責任的抹黑造謠。
與此同時,坊間又接連爆出供應商員工在樂視大廈前拉橫幅鬧事、樂Pro3延遲發貨等消息。11月6日,賈躍亭在內部信中側面承認了手機、汽車業務的資金出現問題,需要“告別燒錢擴張,聚焦現有生態”。之后,樂視控股的酷派手機在港交所暴跌 19%。
雪上加霜的是,11月6日晚,樂視掌門人賈躍亭的一封公開信,承認“樂Pro3供貨出現問題”。賈躍亭表示,公司旗下硬件產品銷量節節攀高的同事,后臺服務卻無法提供充分支撐,近幾個月以來,供應鏈壓力驟增,再加上一貫伴隨LeEco發展的資金問題,導致供應緊張,對手機業務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當然,樂視一系列危機事件還包括:與北京國安足球隊疑似因贊助費未到位而分手;旗下美國汽車工廠項目因欠款面臨停工;樂視體育旗下一個官方微博,發了一條有明顯錯誤的微博等等。
各家媒體對樂視事件的看法:
鈦媒體:《樂視會像當年德隆一樣大崩盤嗎?》
生態內錢生錢的金融模式,才是樂視生態的核心商業模式,這樣形成的循環,直到它的每一個生態子業務都能實現正向的現金流循環,不再需要上市公司舉債輸血,各自獨立盈利,那么樂視生態模式就做成了。
所以,這就是一場生態子公司何時實現正向現金流各自盈利,與A股上市公司何時結束高增長、或A 股上市公司的核心業務何時出現現金流崩盤之間的賽跑。
可以說鈦媒體的觀點客觀、嚴謹,全文經過了非常翔實的數據搜集,邏輯嚴密的論證分析,這樣一來或許真的戳到了樂視痛點。樂視于11月8日晚間發布了一份澄清公告,公告中也多次點名并且引用了鈦媒體的文章,使用了“造謠生事”、“故意抹黑”等評價。
鎂客君表示,作為吃瓜群眾,此前樂視有關資金鏈問題的回應就與賈躍亭的內部信相矛盾,那這次鈦媒體估計是真的戳到了樂視的痛處。
好奇心日報:《樂視到了生死關頭,這會是一系列泡沫破滅的開始嗎?》
公開承認資金不足,大概是已經想不出其它玩法,來彌補樂視的資金短缺了。
像樂視這樣在財務上創新的公司,在中國可能真的找不出第二個。但是像樂視一樣大筆虧錢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還有的是。
如果樂視撐不下去,講故事技能還不如賈躍亭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們,想說服市場相信繼續燒錢能燒出一個未來,可能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賈躍亭的PPT融資能力,有目共睹,此次一系列危機事件的爆發,或將徹底戳破樂視生態的泡沫。一旦發展到那時,或許對整個國內互聯網創業熱潮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會再有人給一份PPT投資了。
澎湃新聞:《樂視拉響資金警報背后:手機代工廠集中要款,汽車已燒百億》
市場是否還會等候賈躍亭兌現承諾,眼下仍是未知之數。
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樂視目前正面臨一場賭局,但投注的人不是樂視自己,相反籌碼在投資者手中。
“因為樂視過去之所以能贏得投資者信任,是因為它善于‘講故事’,可以說服一票擁躉去賭它的未來。但現在樂視的故事講不下去了,拼業績的時候投資者還愿不愿意相信它,其實投票權在每個股東手里。”上述人士說。
對于樂視的資金鏈問題,鎂客君所能了解到的是業內早就開始關注,并且有一部分提前得知消息的機構已經撤離,規避風險。而樂視股價的一再受挫,也從側面證實市場已經不再買賬樂視的瘋狂燒錢模式。
知乎大神:起個啥名兒好呢《樂視控股是一個龐氏騙局嗎?》
樂視不盈利、不賺錢,而且未來也很難看到賺錢的跡象。我們發現樂視在主要業務虧損的情況下還能有盈利,是由于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入等非常規業務導致,這種收益是不能持續的。
樂視的管理層和審計師對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中可彌補虧損的處理是不恰當的。在以往三年子公司虧損持續擴大的情況下,依然認為虧損可以由未來的盈利彌補,這樣的會計處理有虛增資產甚至粉飾報表的嫌疑。
樂視網2015年財報有被管理層粉飾的嫌疑,審計師發表意見的合理性值得懷疑。這樣的公司能夠如跳梁小丑一般將所謂的“互聯網”概念持續性自編自導自演,同時使得證監會、中介機構和各路媒體默不作聲甚至捧其臭腳,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悲哀。
知乎大神通過一系列有理有據的分析,得出其相對應的結論,鎂客君不得不說,給跪了。
Don't be sorry,maybe the NB just a NB.
最后,鎂客君想說,如今樂視遇到如此嚴重的品牌危機,難道說是因為當初舉報快播而導致的因果報應?不過,客觀來說,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樣的,講究的都是真誠。與其夸大事實虛假宣傳,不如踏踏實實做好產品,不要一味追求性價比而忽視產品品控。如此賠本賺吆喝的做法,只能加速企業滅亡的步伐。
且行且珍惜,留給樂視的時間不多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