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Joker 9年前 (2016-11-01)

共享單車領域開啟燒錢模式,似乎有點走網約車老路的意思。

10月底,共享單車領域第三位大玩家——小鳴單車宣布,正式登陸上海和廣州,用戶繳納199元的押金后即可使用。并且從11月起,以每天數千輛的速度予以投放,并預計在年底完成全國40萬輛的投放量,明年投放400萬臺共享單車的計劃。與此同時,摩拜單車也宣布進軍廣州,目前投入2萬輛單車,預計年底前再增投5萬輛。

“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隨著一輪又一輪的融資高潮,共享單車之戰愈發瘋狂,這不經讓人想到了網約車剛剛誕生時的那場燒錢大戰。那么,共享單車領域是否會重演網約車的“悲劇”?

“瘋狂”的共享單車依然有無法繞過的運營難點

9月,滴滴數千萬美元投資ofo;10月,摩拜單車完成1億美元的C輪融資;同期,小鳴單車相繼宣布獲得1億元A輪融資和融資額尚未公布的B輪融資。資本跑馬圈地角逐共享單車市場的同時,也試圖短時間內將對手扼殺。重壓之下,摩拜單車投資人李倫甚至說出如果年內ofo超過摩拜,他便繞國貿裸騎ofo單車一圈,這樣一個看起來極其幼稚的言論。

“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共享單車市場的資本游戲暫且放在一邊,但從共享單車實際運營方面的難點,此前鎂客君就撰寫《共享單車火爆的背后思考:是不是真的解決了“最后一米”?》一文。文中就寫道:

“公共出行早就是政府層面在推進的工作,現如今卻因為共享單車的出現而火爆起來,兩者都是為了解決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所以難免會形成一定的重疊。”

在《雖獲滴滴投資,但我們依舊不看好ofo的未來》一文中,鎂客君也曾說過:

“ofo和城市公共自行車相比,毫無價格優勢。失去價格優勢的ofo,又怎能撼動城市現有公共自行車的市場地位?”

此外,還有一大客觀因素是共享單車們無法回避的:季節性的影響。鎂客君所在的南京,夏天是出了名的火爐之一,而冬季也寒風刺骨。要是讓鎂客君在冬夏兩季騎車外出,那么鎂客君選擇狗帶,而且和鎂客君感受一樣的其他用戶也一定不在少數。由此看來,冬夏兩季肯定是共享單車運營的淡季,每天的訂單數肯定無法和春秋兩季保持一致,成為共享單車市場淡季。

“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也就是說,當騎車出行不再是一個舒適選擇的前提下,目前共享單車布局的北上廣三地的用戶肯定會選擇體系健全的公交和地鐵等出行方式。

“瘋狂”的資本游戲,或將助推共享單車走向沒落

一輪接著一輪高額融資,更多的投資人擠破腦袋都想加入,不得不說現在的共享單車領域看起來,和當初瘋狂燒錢的滴滴、Uber并沒有區別。先燒錢后賺錢的模式,也符合目前國內互聯網公司靠燒錢搶占市場份額的老套路。

“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除了拼資本,這些同行的互聯網公司還在拼氣勢、拼輿論制高點。就像背靠金主的ofo、摩拜單車和小鳴單車,有關公司的融資報道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融資成功之后,ofo還放狠話,將要在90天內結束“單車大戰”,摩拜單車也不示弱的表示,要是輸掉大戰就裸騎。不難看出,一個個都是雄心壯志,可是這拼的是企業,是產品嗎?

作為用戶,如果市場上有兩種相同的產品可供選擇,那么必然會做一番比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產品。對于共享單車,ofo、摩拜還有小鳴都無法躲避城市原有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從性價比、騎行舒適度、便利性等角度來說,共享單車不見得有太大的優勢。

“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而共享單車背后的金主們,真的是想靠先燒錢再賺錢嗎?這樣一種近乎“病態”的資本游戲,或許會讓共享單車和現在的網約車一樣,面臨生存的難題。到了那時,早期投資的金主們,或許早已撤出,準備“禍害”下一個領域的市場。

單車出行始終是低頻需求,不應淪為資本游戲的玩物

此前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共享單車的市場規模僅63億美元,那么這樣一個小額市場規模下,共享單車很容易就會達到市場的“天花板”,到時超出市場規模的部分可就是十足的泡沫了。

“瘋狂”的共享單車,又一場資本跑馬圈地的游戲

致力于出行市場的滴滴們,面對如此快速發展的共享單車市場,或許最后只能選擇投資或者收購,這樣一來被收購的企業就是成功的。對于這些企業的投資人來說也是成功,因為可以快速退出,拿錢走人,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現在的投資人踏破門檻都要投資共享單車領域。

所以說,共享單車市場的火爆,或許只是資本游戲在玩膩網約車市場之后,打開一局新游戲而已。

最后,鎂客君再啰嗦一句,如此資本游戲玩到最后,其中一家企業或許會像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屆時如果遇到政府部門的干涉,恐怕也難逃和如今網約車一樣的尷尬境地。到那時,共享單車市場的出路又將在何方?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