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天禧科技:深耕用戶需求,以技術創新構建”智能眼鏡”生態
在技術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中,唯有聚焦用戶未被滿足的核心需求。
自2025年年初起,智能眼鏡賽道一路“狂飆”,諸多企業涌入 “百鏡大戰”中。
從分類來看,傳統手機廠商、互聯網大廠、AR/VR廠商、AI眼鏡創企以及專業智能眼鏡企業等多方勢力云集,都希望在這一賽道分得一杯羹。
事實上,智能眼鏡作為智能穿戴領域的重要分支,其獨特的創新性和前瞻性毋庸置疑,但早期企業都是盲目樂觀地入局該賽道,最終大部分都是遺憾出場。
本次鎂客網采訪的丹陽市天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禧智能”)在智能眼鏡領域深耕多年。
雖然沒有大廠的光環,但這家小而美的企業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出貨量。在對話里,我們深入理解了他們對于智能眼鏡行業的深度洞察、現狀分析及未來規劃。
看清市場需要,找準產品定位
天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丹陽天祿眼鏡電商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自成立以來,天禧智能便以“智能科技與傳統眼鏡完美融合”為發展理念,致力于在智能穿戴領域將眼鏡做得最好、在眼鏡行業中實現智能化領先。
據介紹,目前天禧智能匯聚了多名資深硬件工程師、電子工程師、三維繪圖師等專業人才,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和人才資源,不斷推動公司旗下智能眼鏡產品的創新與升級。
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丹陽這座城市。
作為中國的“眼鏡之都”,丹陽年產鏡片4億多副,約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
可以說,單憑眼鏡這一行業,丹陽每年就能創造出超過120億元的產值。
經歷40余年的發展,丹陽已經集聚1600多家從事眼鏡生產及配套企業,丹陽天祿眼鏡電商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背靠優質的產業鏈資源,天禧智能本身就手握充足的客源訂單。
就中國市場來說,本身擁有龐大的近視眼人群,因此如果能利用好“傳統眼鏡”這一要素 ,自然更能吸引消費者。
據工作人員介紹,天禧智能很早就布局了智能眼鏡,旗下核心產品圍繞“可拆卸更換電池”,目前算得上全球首家。目前包括中國、歐盟等地,總共加起來已經累計100項獨家專利,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壁壘。
這種將硬件創新與專利布局相結合的策略,不僅保障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為企業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護城河。
除此以外,天禧智能的智能眼鏡還集成了充電倉循環充電、骨傳導、藍牙 5.0、TWS 等前沿技術,徹底解決了行業長期存在的續航痛點。這些設計思路不僅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消費者還能通過彩色鏡片更換等細節,實現從功能到場景的全面延伸。
由此可見,天禧智能敏銳地看準了“續航”這一痛點,根據用戶的需求打開了市場。
入局AI,積累技術新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天禧智能科技在生態構建方面也有前瞻性布局。在本屆IEAE深圳電子展上,天禧智能帶來了他們在AI大模型領域的最新布局進展。
據介紹,通過與豆包、科大訊飛等平臺的合作,天禧智能的新產品已實現從“基礎語音交互”到 “AI 內容生態”的全面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見的的娛樂功能外,天禧智能正將研發重心向醫療健康領域延伸,計劃通過集成人體健康監測模塊與大模型分析技術,打造一套可穿戴的健康管理系統。
這種從單一硬件制造商向健康管理服務商的轉型路徑,既符合 AIoT 產業發展趨勢,也為企業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
在市場策略上,天禧智能科技采取了 "痛點驅動 + 場景滲透" 的雙輪驅動模式。針對駕駛安全、商務溝通等高頻場景,推出免手持通話、實時翻譯等功能;通過與深圳衛視等媒體的合作,強化品牌認知度。
同時,天禧智能在深圳和丹陽的三條生產線實現了日產萬副級的產能,為產品快速迭代和市場擴張提供了堅實支撐。
總的來說,天禧智能科技的發展已進入新階段。
隨著光波導顯示技術的成熟應用和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拓展,企業正從智能穿戴制造商向更深層次的需求市場轉型。
其成功經驗表明,在技術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中,唯有聚焦用戶未被滿足的核心需求,構建 "硬件 + 軟件 + 服務" 的立體化生態,才能實現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跨越。這種創新驅動、生態協同的發展模式,為智能穿戴行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價值。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