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建數據中心,這腦洞能行嗎?
在AI時代,科技公司們除了缺顯卡以外,還非常缺水。 在去年谷歌發布的環境報告里有一項離譜的數據,這家巨頭在2022 年總共消...
在AI時代,科技公司們除了缺顯卡以外,還非常缺水。
在去年谷歌發布的環境報告里有一項離譜的數據,這家巨頭在2022 年總共消耗了 56 億加侖的水,其中約52億加侖用于公司的數據中心,比往年增加了20%。
不過這些水并沒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單純就是為了給數據中心散熱。
在過去,數據中心都是靠風扇、空調降溫,可機器一多,科技公司們發現開著空調實在是太耗電了,于是想到了用水來降溫。
比起用電,水冷的價格明顯便宜了不少,而且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水電價格也很便宜。這就是為什么蘋果、阿里、騰訊、華為等企業都跑到了貴州造數據中心。
然而隨著近幾年訓練大模型的需求越來越多,科技巨頭們發現水也不夠用了。據一篇論文數據顯示,僅GPT-3的一次訓練就要消耗了近70萬升的水,相當于填滿一個核反應堆。不僅如此,用戶每向ChatGPT提問約50個問題,ChatGPT就得要
其實說到底,數據中心需要的是散熱手段,不管水冷還是風冷,能讓數據中心正常維持運轉就行。于是有一家公司突發奇想,如果能在極其寒冷的太空建一個數據中心,那完全不用散熱問題。
不靠電,不靠水,全靠太陽能
Lumen Orbit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西雅圖的初創公司,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在太空中處理數據,以提高下行鏈路速率。
按照Lumen Orbit的規劃,他們計劃發射300顆衛星,部署在近地軌道之下,并構建成一個類似星鏈的網絡,以此構建一組在軌地面基站(in-orbit ground station)。
不過他們并不提供網絡,而是為用戶提供經過處理的數據,你可以簡單理解成在太空里的“移動硬盤”。
不過Lumen Orbit的計劃遠遠不止于此,他們希望將AI超級計算機搬到太空,以此實現無限算力和無限空間的完美結合。
根據LumenOrbit在其白皮書中透露的信息,他們計劃在明年發射首顆衛星,這顆衛星上將搭載比目前送上太空的任何GPU都強大100倍的計算單元,未來他們也將借此發力太空云計算和邊緣計算業務。
為什么要在太空造數據中心,最重要的還是散熱問題。
在外太空,平均環境溫度約為 - 270°C,如果能利用好太空的低溫環境,設計更高效的散熱系統,那么遠比常規使用電能的冷卻架構更簡單、更高效。
其次就是太空里高強度的太陽能。根據Lumen Orbit提供的數據,美國地面太陽能發電場的平均容量系數僅為 24%,相比之下,該公司提出的太空太陽能電池陣列的容量系數大于 95%,加上沒有季節或天氣的影響。因此,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陣列產生的能量將是地球上相同陣列的 5 倍以上。
在太空發射成本不斷下降的前提下,該項目的長期成本并不會比地面數據中心高太多。
最后,Lumen Orbit談到了太空的可擴展性以及設備的壽命和穩定性。在這些顯著的優勢下,該計劃可以有效解決地球面臨的一系列資源難題,如電力緊缺、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除了Lumen Orbit提到的幾點優勢以外,在近地軌道資源即將占滿的情況下,低軌衛星產生的數據量也將越來越大,而留給衛星進行數據傳播的時間窗口卻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意味著一些數據很難及時傳回地面,那么在太空建立數據中心也有它的必要性。
因此在Lumen Orbit之外,還有幾家公司也在研究將數據中心送入軌道,這當中也包括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
GPU上太空,并不容易
目前,Lumen Orbit已拿下知名初創投資機構Y Combinator 的投資,并且在今年完成240萬美元融資,萬事俱備,只欠發射。
不過資本定義下的商業航天風口其實還沒到來,Lumen Orbit的計劃里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以國內某從事類似項目的團隊作為對比,他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把數據中心建到太空去至少需要高達10億元人民幣的造價。
而從目前網上報道的消息可以看出來,Lumen Orbit目前的資金投入包括配套工廠建造、大型GPU集群研發以及其他項目,后續資金能否支持衛星發射還得打個問號。
回到太空,由于處于真空環境,因此目前的航天器都是無法通過熱傳導和熱對流與外界交換能量,只能通過熱輻射,而熱輻射散熱的速度很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空間上都是裝著巨大的散熱片。從Lumen Orbit的介紹來看,他們也計劃利用散熱器解決衛星自身的問題,但由于未公布散熱器的配置,成本效益還不明顯。
目前地面數據中心需要定期進行物理維護,而太空中的數據中心維護成本更高,即便是機器人或自動化系統進行維護也需要人工進行操作,這一部分的成本暫時還難以解決。
最后就是太空中的輻射防護,電子元器件會受到單粒子效應(Single Event Effects, SEE)和總劑量效應(Total Ionizing Dose, TID),長期下來會導致器件性能逐步下降。尤其對于當前的先進工藝,很難說在太空中能有優秀的發揮。
總之,在太空造數據中心的想法很好,但和其他商業太空項目一樣,技術過于復雜、回報周期過長,倒不如海底、極地等地方更現實一點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