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半導體,都在向「車」看齊
何小鵬:下一個機會在AIGC和AUTO
在今天早些時候,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曬出了與此前宣布離職的小鵬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英偉達CEO黃仁勛的合影。
何小鵬這次出行,除了送吳新宙到英偉達總部去“報道”,也是和黃仁勛做了溝通。他在博文中提到了一個值得關注的點——“下一個機會在AIGC和AUTO”
AIGC大家很熟了,而AUTO,則是指汽車。不排除小鵬作為新造車勢力的代表之一,有自夸造勢的成分。
但綜合近幾個月科技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的諸多動作來看,今年到明年,應該會有更多企業向智能汽車領域看齊。
大模型上車,很有盼頭
從去年開始的AI“百模大戰”逐漸進入了后半程,各家大模型基本都已經定調,也已經開始在各類垂直細分領域有所作為。
那么,AIGC的下一步該往哪里走呢?華為、小米、英特爾都給出了答案——模型輕量化、離線化,實現客戶端邊緣計算。未來,垂直落地的AI應用可能會頻繁涌現。
(用輕薄本運行大語音模型,圖源:IT之家)
而汽車,作為最大的“移動設備”,也有望成為大模型落地垂直領域的新場景之一。
大模型上車,最開始是百度文心一言提出來的。隨后,阿里、華為、商湯、毫末智行等國產大模型也先后發布并宣布上車。而汽車品牌中,廣汽、吉利、理想等車企也宣布將自研AI模型。
除了蹭蹭AI的熱度,智能汽車也確實有大模型的必要。
首先,區別于傳統汽車,近幾年的汽車產品已經逐漸實現高度智能化,什么人臉識別解鎖、語音操控等等功能幾乎把汽車做成了一個“大號手機”。而自動駕駛又是現階段幾乎所有汽車品牌都在發力的方向。
說白了,就是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兩個方向。而恰好,這兩個方向都是人工智能有機會介入的。
對智能座艙來說,與很多手機廠商的選擇類似,大模型接入主要用于強化人機主動式交互的能力,也就是語音助手。
(圖源:百度Apollo)
國內最先推出的,是基于文心一言的百度Apollo,區別于傳統車機語音的“一問一答”,有了Apollo加持的小度車載語音,能夠實現全時全雙工、百毫秒級響應速度。說人話就是語音助手的對話更流暢、能夠處理多個聲音源、同時處理多個復雜指令。
而奔馳為美國市場配置MBUX的車型接入了ChatGPT,同樣提升了對話流暢度,奈何算力限制之下,反應速度比較滯后。
遺憾的是,除了奔馳的大模型接入,其它大模型企業或者車企都沒有實際落地的“上車”進展了,比較有希望的,是接入了盤古大模型的華為鴻蒙4.0系統,有望搭載在與奇瑞合作的車型Luxeed上(問界哭了)。
而大模型對自動駕駛的幫助,就更是停留在PPT層面的“美好愿景”了。
目前大多數大模型產品的應用方向都是以語音對話、文生文、文生圖為主,這是基于人工智能的NLP,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能力。
(圖源:毫末智行)
而自動駕駛,不僅包含了計算機視覺的復雜信息處理,更包括了環境識別、信息決策等能力的應用。不僅需要汽車本身有龐大的算力能力,也不是現階段通用大模型能夠直接處理的。
除了百度的Apollo有明確提過智能駕駛的相關功能,國內毫末智行也是發布了首個以GPT為底層架構,并利用RLHF技術的自動駕駛認知大模型DriveGPT。
RLHF技術說來也比較簡單,是一種人類反饋強化學習技術:在同一個駕駛環境下,如果人類司機和算法決策一致,不接管,計為好案例;如果人類司機接管了,就計為壞案例。通過把好壞案例這種價值判斷模型引入算法訓練,能夠進一步讓算法做出更好的駕駛決策。
但,目前依舊沒有實際落地的實際進展。只能說大模型“上車”是個盼頭。
車用芯片:好賣、短缺
與大模型上車不同,車用芯片的市場已然一片大好。
最近各大芯片廠商都陸續公布了Q2季度財報,受到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的影響,針對手機、PC業務的廠商業績基本都是一片狼藉,比如三星電子和聯發科,基本全線虧損。而其他各家的汽車業務卻都幾乎是增長趨勢,其中:
高通總體營收84.51億美元,同比下滑22.7%,手機業務和IoT業務分別同比下滑21.6%和23.7%。而汽車業務卻以4.34億美元營收,實現同比增長12.7%。
意法半導體的收入增至43.3億美元同比增長12.7%,其中,汽車業務貢獻最大,營收增長34%。
恩智浦也是一樣,總營收小幅下滑0.4%,但汽車業務的營收卻能同比增長9%,占總營收的近6成。
看得出,市場對汽車芯片的需求是很大的。甚至一度出現短缺。
上汽大眾產品研發執行副總經理 Koether Gunnar在23日發言稱:“面對芯片短缺的市場挑戰,需要加快技術研發,如果我們停滯不前,勢必會被拋棄。”此前,上汽大眾就公布將于芯馳科技在芯片應用、域控制器開發等多個層面展開戰略合作。
德國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汽車品牌,也同樣面臨車用芯片的短缺?!秺W格斯堡日報》援引奧迪采購主管Renate Vachenauer的話“盡管芯片制造商計劃在德國建廠,但半導體短缺給德國汽車業造成的瓶頸仍將持續數年”。
因此,歐盟、英國等地都在以大量補貼吸引英特爾和臺積電等芯片廠商到當地建廠,其中就有不少是專門面向汽車的芯片產線。
比如,高通聯合博世、英飛凌、Nordic半導體以及恩智浦宣布,將在德國聯手成立一家專注RISC-V指令集的芯片公司。初期將重點在汽車領域,長遠目標則將拓展至更廣泛的移動與物聯網等市場。
(圖源:現代)
而由吉姆·凱勒領導的初創芯片公司Tenstorrent也在月初完成了1億美元的融資,由現代汽車和三星共同領投,其中一半來自現代的兩個汽車制造部門——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目的也是與Tenstorrent合作共同開發汽車芯片,特別是CPU和AI協處理器。
未來,智能汽車芯片的研發和生產可能還將朝著高效能、低功耗、高可靠性、多功能和低成本等方向不斷發展。
寫在最后
筆者在前段時間搜索Arm上市影響內容時發現,最近芯片廠商,包括Arm這樣的IP企業,都在積極布局汽車行業,結合近期AI大模型向汽車落地的信息,不難發現,未來一段時間內,汽車行業的相關布局可能會有更多。
何小鵬所說的“下一個機會在AIGC和AUTO”,也許很有可能。
本文作者:Visssom,觀點僅代表個人,題圖源:NVIDIA官網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