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出海3.0時代:從“走出去”到“全球化 ”
盡管全球經濟放緩,中國企業出海依然呈現逆流而上的趨勢。
如果說,出海1.0時代是“總代理時代”,出海2.0時代是“供應鏈時代”,那么來到出海3.0時代,則是“本土化時代”。出海企業更關注自身全球化的競爭力:全球化布局、數字化轉型與跨國合作。企業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善于利用全球資源如供應鏈、人才和流量等。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推出《千流出海:對話出海新時代》欄目,聚焦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所亟需關注的產品定位、技術、品牌、資金、本地化、企業家成長等底層問題。旨在通過深入探討中國企業出海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為大企業、投資者和創業者提供宏觀、專業的視角和見解。
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到新階段,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深入應用正在創造新的產業機遇,出海也早已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從供應鏈出海到數字化出海,從大企業出海到中小企業出海,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崛起和發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面貌。
至頂科技攜手賦雅傳媒推出《千流出海:對話出海新時代》欄目,本期邀請到了零一創投董事總經理陶洋峰,及時語創始人白弢和至頂科技創始人高飛共同參與對話,聚焦出海新時代下的市場轉變與機遇,聊一聊出海“那些事兒”。
嘉賓精彩觀點如下:
VC關注中國科技企業出海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App類服務和應用的出海;第二個階段是商品零售等跨境電商的出海;如今第三個階段是軟硬件領域更廣泛的出海。
現在的出海要從Day one開始定位于全球化布局。
立志于出海的團隊這幾年經歷了大風大浪,他們都三個特點:第一是堅持,第二是創新,第三是開放。
為什么選擇出海?
在談及是基于怎樣的趨勢判斷開始關注出海投資并將跨境出海納入公司投資賽道時,零一創投董事總經理陶洋峰表示,早在2016年起國內新興互聯網興起之時,基于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和運營能力優勢,零一創投就開始思考中國模式的復制可能性,嘗試從copy from china的思路上做出海創新,比如B2B、DTC、以及金融科技等領域。如今的出海,由于中國在部分“優勢產業”的能力外溢,又開始出現新的出海局面。零一創投是國內專注“科技驅動的供應鏈升級”方向的雙幣早期投資機構,深耕智能制造、物流科技、產業數字化、跨境出海賽道。
及時語創始人兼CEO白弢則表示,是在2020年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出海機遇。當時白弢發現,當中國的智能客服行業開始全面普及的時候,出海電商的賣家痛點仍然停留在跟海外客戶溝通的時差、語種等簡單問題上,導致海外買家在與出海賣家溝通時,在及時性、準確性方面都大打折扣。為了更完美地解決賣家與買家之間的溝通問題,白弢決定創立及時語,基于AI人工智能技術和跨境電商應用場景,打造一套跨境智能客戶服務的CRM系統,將多維度的AI系統應用到跨境電商營銷獲客、銷售管理、客戶服務等各個場景,all in跨境賣家的數字化運營領域。
出海創業團隊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與特點?
在談及出海企業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特點才能在出海的道路上走得更成功時,白弢觀察到,成功的出海企業需要具備的素質有三點。第一是面對壓力時的堅持,特別是近幾年遭遇各種黑天鵝事件,跨境電商出海過程中要面臨類似物流價格猛漲、跨境貨運滯留等各種各樣的困難,出海能否成功要看企業是否有穿越周期的堅持。第二點是面臨市場環境多變時的創新,出海企業只有不斷的實現創新,才能抓住市場機遇。第三點是來自競爭時的開放態度,白弢以過往經驗總結認為,業務做的好的往往是那一批愿意跟其他人分享經驗教訓,愿意抱團取暖、攜手出海的企業們。
陶洋峰則從投資人的角度分享到,如何辨別一家企業是否已經做好出海準備,要從兩方面去考量。首先是團隊的匹配度。企業計劃出海進入陌生的市場之前,調研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團隊自身要對出海這件事有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拒絕簡單的跟風,同時對海外市場、海外客戶需求和痛點以及出海產品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控。其次是同行的差異性,出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差異化,只有做到差異化運營,出海成功的機率才會高。
出海市場有什么新變化?
陶洋峰在談及關于出海的市場環境有何變化時表示,出海觀念的轉變是其感受到變化最大的。以前做出海大家更多的是把海外和國內做了一個天然的分割,但時至今日,出海更多的是為了國際化。近年來出海輸出已經擴展到全行業的方方面面,賽道也更廣泛,出海的階段也從單純的App應用服務,到商品零售的跨境電商行業,跨越到了許多做硬件、SaaS服務、硬科技領域的企業開始更加加碼出海的階段。
白弢從跨境電商的角度分享到,疫情過后,出??蛻舻男枨筠D變非常之大且迅速。從疫情之前只是簡單的把貨賣出去,到隨著海外疫情期間跨境電商銷量激增,跨境電商的需求開始轉向精細化運營,追求服務質量,提高客戶忠誠度。以與用戶溝通的例子來說,第一個需求是VoC(Voice of Customer),跨境商家會主動關注用戶的每一封郵件,每一次交互,其中反饋的是什么問題?是商品質量有問題,還是物流有問題?還是說服務態度有問題等等,這實際上就是相當于在做精細化的用戶溝通。其次是質檢需求,需要保證AI客服跟用戶的交互,讓用戶滿意。白弢認為類似于這種問題,都從側面印證了整個跨境電商出海的企業不斷的在向服務規范化、運營和管理規范化的轉變。
企業在出海過程中,有哪些“坑”?
在陶洋峰看來,首先,許多出海創業公司很難把控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節奏,包括切入市場的節奏以及擴張的節奏。企業只是盲目地出海,并沒有進行仔細調研或者分析目標市場,不了解市場規模的空間、潛力以及客戶的需求。其次是現金流的管理問題,尤其是在跨境出海領域,拿跨境電商舉例來說,由于跨境電商的產業鏈條很長,從選品到把貨物賣出海外,從國內工廠到清關運輸,再到把貨物運到海外倉庫,最后快遞到海外買家手上,其中要經歷諸多過程,每一環節的交付都需要現金流做支撐,回款周期非常長。許多激進的出海企業最后業務擴張失敗的原因并不在于產品或商業模式,而在于現金流的把控上出了問題。
在這一點上,白弢做了補充,認為出海企業面臨的“坑”還有來自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認知隔閡,一個國家地區的本土文化、消費習慣、需求偏好、宗教文化信仰、商業法規法律、政治經濟等等,都是企業打開出海“大門“必須要掌握的”鑰匙“。拿AI智能客服來說,用戶一句簡單的負面俚語,如果AI客服無法及時識別,都有可能引發其他負面影響。
如何更好的實現本地化?
但凡提到出海,本地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全球化布局時,中國出海企業如何更好的實現本地化?
陶洋峰認為,主要有幾點。首先,要先走出去了解目標市場,充分調研,深入一線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以開放的觀念,進行全球化資源的復用,做海外市場不一定要全中國團隊去做,應該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資源,可以利用本土資源,吸收優勢,補全自身的出海短板從而更好地去做國際化市場;最后,是要尊重文化差異,尊重本地的文化信仰、商業規則等等,提高競爭門檻。
白弢補充到,一個品牌出海要根據自身的產品屬性以及出海區域進行不同的品牌服務,利用好自身的優勢資源,同時結合當地的市場特色,多維度去打造本土化品牌。
接下來,要出海該怎么做?
在陶洋峰看來,出海市場的種種變化之中,不打性價比,注重產品質量,產品力驅動發展的出海企業會更有優勢。中國出海企業過去的不足在于一直做性價比,應該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定位,而不是只依靠成本制造的優勢。
白弢表示,要注重品牌的管理和運營,思考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的觸達客戶完成復購,圍繞客戶的滿意度把品牌力打造出來。這樣通過不斷的優質循環,把出海商品以及品牌做出來,完成精細化運營的轉變,才能做到出海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以上為本次活動的精彩觀點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我們下期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