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上富士康,造車涼一半?

jh 2年前 (2023-06-29)

造車不簡單,代工也一樣。

昨日,又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宣布破產。

這家名為洛茲敦汽車(Lordstown Motors)的車企,以電動皮卡為賣點,一度被視為特斯拉有力競爭者。

然而由于產量上不去,連年虧損,公司最終只能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

這背后,大股東富士康要背很大的鍋——在破產之后,公司把富士康告上了法庭,認為富士康存在欺詐行為,未能遵守投資協議。

有意思的是,這并不是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第一次失敗,此前與和諧汽車(拜騰投資方)、菲亞特、小鵬、吉利、裕隆汽車等多家車企合作,都未掀起太大的水花。

但即便屢敗屢戰,在代工汽車這條路上,富士康是鐵了心都想走下去。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時間回到2021年的鴻??萍既丈?,鴻海集團創始人郭臺銘將一輛電動汽車開到了活動現場。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主持人共揭曉了三款新車——Model E、Model C以及Model T。

這些與特斯拉采用命名方式的新車,雖然屬于富士康旗下品牌Foxtron,但只是“非賣品”。

真正的目的是想秀一波富士康的代工實力——“看!不論是家用車、商務車以及公共車,咱富士康都能造出來。”

富士康造車的野心并不是沒有底氣,相比于其他造車新勢力,富士康其實已經在汽車領域“摸爬滾打”整整18年。

早在2005年,鴻海就收購了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制造商之一——臺灣安泰電業100%的股權。此后十幾年間,富士康先后打入了特斯拉、寶馬、奔馳等車企的供應鏈。

直到2020年10月正式官宣進入汽車代工市場,富士康也能稱得上造車界的“老炮”了。

但三年過去,富士康在汽車代工市場依然沒有多大成果,反倒是傳統汽車代工巨頭麥格納越做越強,在電氣化時代依然穩坐代工行業第一。

實際上,富士康進入汽車代工市場的時間點已經相當晚。

在富士康之前,整車廠已經嘗到了代工的甜頭。

早期,江淮、海馬、賽力斯等車企靠著代工打開了營收新思路;而如今,連吉利、奇瑞等不差錢的車企,都進入代工市場。

更不要說麥格納,一直都是汽車代工界的鼻祖,早已布局好電動汽車業務。

經過一輪瓜分后,能留給富士康的市場并不多。

步子跨太大,富士康跟不上節奏

事實上,近些年富士康還是有不少收獲。

除了納智捷以外、還有包括Fisker、Monarch Tractor、IndiEV以及開頭提到的洛茲敦汽車在內的美國造車新勢力品牌,都是富士康的客戶。

這里不得不提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工廠,該一度被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跡”。

在被特朗普拉到“美國制造業回流計劃”后,富士康計劃在該州投資超過100億美元用來從事代工生意,其中就包括電動汽車業務。

有著總統撐腰,富士康自然沾了不少光,拿下多家客戶。

富士康另一個優點,是嘗試在汽車代工領域復制手機代工的經驗,繼續發揚光大以及成熟的“拎包入住式代工模式”——即從前端的設計、組件、再到整個模塊、組裝甚至交貨,給甲方提供了一站式服務。

對于沒有造車經驗的車企來說,這種“打包服務”充滿了好感,因此富士康在談單子時屢試不爽。

然而造車不是造手機,流程更長,且更復雜,需要投入的資金也更多。

但相比于造車,富士康還是更專注于蘋果的生意。

此時,身處美國的富士康沒有工廠、沒有產線,也沒有工人,只能選擇接下洛茲敦汽車的一個生產工廠,來完成代工任務。

更離譜的是,這家工廠除了要給洛茲敦汽車造車以外,還要造其他品牌的車型。

那么上文提到的那個超級工廠呢?

早就成為總統競選的“犧牲品”,還沒動工就已經沒了下文。

就這樣,“一窮二白”的富士康在美國本土,花2.3億美元買下客戶的一家工廠,為其他嗷嗷待哺的客戶們造車。

結果就是,車沒造出來,客戶都活不下去了……

由于富士康缺少代工經驗,代工出來的車不僅成本高昂,且質量不過關,最終導致洛茲敦汽車被迫暫停了電動皮卡的生產和交付,并因為電氣連接故障回收了19輛。

而有數據稱,但從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累計僅生產約40輛,最慘的時候只交付了6輛。

而這個工廠滿負荷可以年產33萬輛車,相當于富士康根本就沒有打通這條產線。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合作最終破裂,洛茲敦汽車也落得破產的結局。

至于其他客戶呢?

Fisker混得最好,其代工基本交給了麥格納,而其他新勢力車型暫時只是把原型車交給了富士康。

在“缺少訂單—缺少經驗—質量不過關”的惡性循環下,富士康的實力很難撐得起野心。

下一步該怎么走?

為什么富士康一直放不下代工夢,簡單來說就是造車太賺錢了。

不同于消費電子代工,汽車代工技術門檻更高,整合難度更大,一旦能更加深入到電池、電池、軟件等領域,那么利潤率更加可觀。

但富士康顯然忽視了汽車代工的復雜性,能完成整車代工的車企已經非常多,這仍然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端。

而車企真正需要的代工模式,是某些暫時無法攻克的環節,用現有的技術,彌補造車進度。

目前來看,提供這種開放技術平臺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富士康要面臨的困難不亞于整車代工。

好消息是,富士康的產品線還算挺全,總有“大冤種”愿意上鉤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