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吧OPPO,你就是沒錢了
馬里亞納海溝很深,沒有觸底不丟臉
5月12日,OPPO旗下芯片設計公司哲庫(ZEKU)宣布業務中止,團隊解散,原本已經流片的下一代產品胎死腹中,又一個中國造芯勢力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里”。
回顧哲庫完整的一生,4年時間真正實現發布量產的不過兩款芯片:2021年手機上的影像NPU——馬里亞納MariSilicon X;2022年耳機用的藍牙音頻SoC芯片——MariSilicon Y。原本預計的新品據說已經流片,結果一夜崩盤,讓很多公司自家人都一臉懵。圈內人猜測的原因多是4nm流片失???亦或者被警告?
但從我這個圈外人來看,OPPO,純粹就是沒錢了。
中國「芯」的成本有點高
中國芯其實一直生存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邊緣,不要光看當年華為的海思麒麟看似打了翻身仗,但那也是實打實十幾年打磨加幾百億資金投入的最終結果。
而事實上根據半導體技術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不同工藝下芯片設計所需費用,在28nm節點上開發芯片要5130萬美元投入,但這在高端芯片產品上已經是基本見不到了的制程,相對主流一些的7nm節點直接翻了數倍,達到2.97億美元,5nm節點,開發芯片的費用更是再翻倍,達到5.42億美元。
這還僅僅是研發設計,后續的驗證、制造、測試、封裝……每一步都是成本的疊加,就以MariSilicon X為例,從設計開始到真正實際在手機上應用就經歷了相當長的周期,這個周期內幾乎看不到任何回報。但等到實際交付、功能宣發的時候,一顆芯片能做什么?算力幾萬億次浮點?神經網絡加速?交互延遲降低?這些能力可不是當年iPhone的觸控屏和黑莓、諾基亞的鍵盤那樣用戶一眼就能看見的東西。
用一個數碼圈的經典詞來概括——感知不強。
所以無論如何吹噓性能,如何對標參數,中國的消費者耳朵里能聽到的詞可能只有“中國自主設計研發的芯片”,在引發一小部分人慨嘆“中國芯很快就能趕英超美”的時候,唯有市場和資本最冷靜。
寒冬之下,焉能獨善其身
前面也提到,做芯片研發,成本極高,而要真正看到回報,勢必要賣得出產品。
然而當下的情況是,作為OPPO的主要業務模塊的智能手機,在宏觀經濟形勢以及用戶更長的換機等因素的影響下,需求還在持續萎靡——
根據市場研究數據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了11.3%,2023年Q1季度的的出貨量僅2.8億部,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7%。同期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6544萬臺,同比下降11.8%。
雖然OPPO的市占比在國內尚且占優,但未來的形式依舊相當不樂觀。
甚至,這股寒風還波及到了與智能手機強相關的整個半導體行業,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報道,23年Q1季度的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下滑5.2%,中國大陸地區更是跌幅巨大。
其實當年小米就有澎湃處理器失利的前車之鑒,用事實證明了國產芯沒有銷量根本撐不起來。不過當時的小米也并不只有智能手機一條產品線,上市公司的造血能力也不容小覷,最后芯片團隊雖然收縮但好歹是保留了下來,現在還開始做相對簡單的ISP和充電管理芯片了。
而OPPO呢?手機業務占絕對的大頭,并且雖有絕對的上市實力卻始終沒有上市,“造血能力”的衰弱勢必讓極度依賴“輸血”的哲庫“缺少營養”,雖然OPPO本身還有“血庫”但不是長久之計,也不得不佩服決策層“壯士斷腕”的魄力。
恰如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所說:
改正錯誤要盡快,多大的代價都是最小的代價
哲庫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人說見微知著,此前的很多細節亦能看出綠廠略顯窘迫的現狀。
·比如,OPPO早在2020年就經歷了業務線調整和幾度換帥,沈義人的離開和一加劉作虎的回歸都預示著當時的OPPO確實需要作出改變;
·比如原本藍綠競逐激烈的影視綜藝冠名代言紛紛消弭;
·再一個最近的,OPPO在與諾基亞的專利訴訟敗訴后全面暫停了德國業務,隨后5月15日有法媒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出,OPPO與一加已在消化法國經銷商存貨,且售完產品不再補貨,新產品也無上市計劃。OPPO退出歐洲市場幾乎已成定局。
雖然也并不排除來自外部制裁的威脅亦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但在重資本的芯片行業,幾乎看不到回報的重金投入確實不是現在的OPPO可以承受的。
馬里亞納海溝很深,沒有觸底不丟臉
寫在最后
在哲庫的裁員會議上,CEO劉君回憶了哲庫成立的過程,包括公司解散的原因,發言過程中一度哽咽。
對這些芯片人來說,造出諸如蘋果的A系列,高通驍龍這樣的SoC產品無疑是他們的夢想,但擺在“中國芯”面前的是高聳的專業壁壘和資本門檻,還有外部的制裁掣肘,想要破局何其之難……
「自古多情空余恨,好夢由來最易醒?!?/strong>
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本文作者:Visssom,觀點僅代表個人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