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出海的「縱橫之術」
橫向擴展業務范圍與賽道,縱向提升關鍵技術與挖掘產業價值。
一句“Made in China”,體現中國制造之實力,也代表了全球對中國制造能力的認可。
但如今數十年過去,中國制造的“出海”本質早已發生了變化。過去的“中國制造”,代表的是低廉的勞動力、完備的流水線作業,如今的“中國制造”,則是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創新產業,比如在全球市場中舉足輕重的智能手機,又比如早已是產業內全球第一的大疆無人機。
“Made in China”,早已從低端制造進入高端智能。而在產業側,繼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之后,又一張“中國制造”新名片也已經成立。
新能源,打造中國制造“出海”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提及全球制造產業鏈,不得不提的除了中國,還有以精湛工藝享譽全球的德國,而提起德國制造業,就繞不過被稱作“全球工業技術發展風向標”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漢諾威展”)。
就在日前,2023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正式落幕,不管是參展企業數量,還是參展人數,中國不出意外地依舊是僅次于德國的第二大參展國。這已經是近年來的常態。
回顧今年的整個展會,我們也可以發現,不管是展會主題設置,還是參展企業的展品,“新能源”、“減碳”已經成為重要話題和趨勢。
而事實上,“新能源”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又一張閃亮名片。甚至在某些細分市場,中國企業也已經站上了引領者的地位。
以動力電池為例,來自SNE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總裝車量達到了517.9GWh,同比增長71.8%。其中,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占據了整體市場份額的60.4%,較前一年的48.2%同比增長25.3%。
再具體到廠商,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孚能科技6家中國企業上榜Top 10,分別位列榜單的第一、第三、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位。
再比如與動力電池、電動汽車構成出口“新三樣”的光伏產業,去年出口總額達到了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為其他國家合計減排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以上種種“出海”成績,是多年來中國新能源“出海”橫向拓展的成果,同時也離不開產業鏈的縱向挖掘。其中,在縱向發展方面,離不開一個名為“智能制造”的推手。
軟硬協同、雙管齊下……智能制造助推新能源“出海”
智能制造,是“工業4.0時代”的典型特征,驅使系統能夠在制造過程中做出自主分析、推理、判斷和決策等行為,不再是“無腦”執行指令,而是懂得“思考”。
回到新能源產業,作為中國制造的“新招牌”,它的“出海”當然也離不開智能制造技術與產業的支持,尤其是全球都在推行“減碳行動”的當下。
究竟,智能制造是如何助力新能源產業“出海”的呢?
就在此次漢諾威展的南京市麒麟科創園展區,在其集中展示的園區智能制造產業與項目中,我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從平臺出發的華能智鏈,面向能源行業提供一體化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體系,通過打造清潔能源綠色供應鏈來幫助能源企業減碳,實現低碳運行、綠色運行;又比如從硬件入手的小鯊魚,以電動沖浪產品這類水上智能裝備為切入口,替換以汽油為動力源的傳統裝備……
加速產品研發周期,提升產品質量和穩定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圍繞智能制造對“出海”的幫助,小鯊魚商務負責人林旭向鎂客網道出了這5點。簡單總結為一句話: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
具體來看,比如產品的研發,“智能制造技術可以實現產品設計、制造、測試等環節的數字化和自動化,從而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通過提高產品研發的效率和質量,可以更快地推出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細節上,智能制造在設計階段可以加快產品建模和仿真速度,將原先需要幾周的工作壓縮至幾天內,在制造環節,自動化生產和全程智能監控也成為一種“標配”,繼而大大提升產品的制造精度和一致性,避免外部影響、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時,也可以做到節能減排和原材料的高效利用。
最終,“通過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滿足客戶需求,擴大市場份額。同時,智能制造技術也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林旭表示。
顯然,智能制造的“基因”已經深度融入到新能源產業中。而基于中國制造原先的“出海”積累,以及當前全球碳減排政策導向的驅動,中國新能源產業也迎來了一個機遇,將中國智能制造的“經驗”復制到其他海外國家。
只是伴隨著機遇一起出現的,還有因為新冠疫情等因素而提前觸發的一些挑戰。
新能源出海,下一步?
比如疫情對各國產業鏈的影響,最為典型的就是對“自主創新”意識的重視。典型案例比如半導體,包括中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在內,經受過半導體缺芯之后,無一不意識到將產業鏈留在國內的重要性,相關政策與投入也是不斷涌現。
作為全球達成共識的風口產業之一,新能源自然也受到極大的關注。
就在前不久,美國財政部就發布一份“動力電池白名單”,要求電動汽車電池中至少有價值40%的鋰、鎳、錳、石墨和鈷等關鍵礦物,必須是在美國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中提取、加工或回收,而目前符合條件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巴林、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日本等。此要求是美國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獲得補貼的要求之一,顯然,這是要將中國供應商排除在外。
再比如歐盟,其于去年制定“能源系統數字化”計劃,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5650億歐元來擺脫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同時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這類行動還有很多,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增大全球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帶來的還有資金壓力,一方面需要資金抵住壓力、加強在國際的市場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資金投入研發以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應對環保政策標準的不斷升級。
而競爭壓力和資金壓力,更為棘手的是部分國家的貿易保護手段,將中國新能源企業阻撓在國門外,直接限制了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出海”行動。
面對此情此景,站在企業的角度,林旭也給出了四點建議,分別是加強技術研發、打造品牌、多元化發展和加強國際合作。
其中在技術研發這一塊,關鍵在于提升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繼而提高產品性能和競爭力,最終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壓力。我們依舊以動力電池為例,中國動力電池的裝車量已經是全球第一,甚至在Top 3中拿下兩個席位,但是電池的安全性,以及續航能力依舊是每一年都會被重點提及的問題。在如今多個國家都在大量投入資金、增強本國電池研發能力的背景下,如何在技術研發等方面行動起來以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就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今再回頭看過去幾年新能源產業的“出海”,就整體情況而言,在全球化布局、品牌推廣等方面,基于智能制造等技術的賦能,我國新能源產業“出海”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這一點從漢諾威展上中國企業展臺的人來人往就足以體現。
但截至目前,“中國新能源出海的完成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技術創新和國際市場開拓方面仍存在一定瓶頸。”也因此,橫向布局步伐不停的同時,沿著已布局產業縱向挖掘市場,依舊是新能源出海的“主基調”。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