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融萬物 算啟未來——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即將召開!

IM2MakerOpr 2年前 (2023-03-13)

大會圍繞“云融萬物 算啟未來”主題,設置“主論壇+六大分論壇”,覆蓋產業熱點領域及方向,全面推動我國算力云服務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卷全球,算力經濟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焦點領域,而算力經濟的發展,除了依靠算力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更依賴于云計算提供算力資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門檻,提升算力服務的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發改委在《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要求“構建一體化算力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完善云資源接入和一體化調度機制,以云服務方式提供算力資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門檻。”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要在算力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上構建泛在、普惠、標準的算力服務化能力體系。隨著云計算的日益成熟,融合云計算技術提供高質量的算力服務成為一種新型業態,“算力云服務”、“算云融合服務”正在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新選擇,并用實際案例證明對產業降本增效的突出價值。

云融萬物 算啟未來——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即將召開!

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

算力云服務如何構建產業生態,加快技術創新與應用,提升算力整體服務水平,已經成為關系數字化轉型深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關鍵因素。為進一步促進算力云服務產業發展,引領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為產業各方搭建開放的交流平臺,首屆算云融合產業大會將于2023年3月29日-30日在北京舉辦!

首次舉辦 產業矚目

作為國內首個圍繞算力云服務的大型會議,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聯合主辦,將首次發布我國多項算力云服務相關研究成果。

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陣容強大,議程精彩,云集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領導、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領導、學術界代表和產業代表等,共話算云融合關鍵技術、產業實踐與發展趨勢。

大會圍繞“云融萬物 算啟未來”主題,設置“主論壇+六大分論壇”,覆蓋產業熱點領域及方向,全面推動我國算力云服務發展。

六大分論壇設置有:算力網絡創新論壇、多樣性算力創新論壇、分布式算力創新論壇、算力應用服務分論壇、算存融合分論壇、軟硬一體創新論壇。

五大亮點 不容錯過

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將集中呈現我國算力云服務產業現狀、最新研究成果、創新技術、產品與應用,聚焦熱點領域和方向,開啟多項合作研究,五大亮點,值得期待!

亮點一:國內首個圍繞算力云服務的高端峰會

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是國內首個圍繞算力云服務的大型會議,邀請政、產、學、研、用等百余名專家共話算力云服務,覆蓋算云融合、超算智算、算力網絡、算力應用等熱點領域,將成為算力云服務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桿峰會。

亮點二:啟動算力云服務落地試點工作

會上將正式啟動算力云服務在工業、醫療、交通、能源等行業的融合試點工作,以進一步深化算力資源服務化發展、加速算力云服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為目標,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亮點三:權威發布國內首個算力云化指數、算智指數等研究成果

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將發布業界首部算云融合白皮書,對算力云服務的定義、邊界、核心技術、重要模式進行權威闡述,并發布算力云化指數與算智指數,對異構算力云化水平進行具體量化。同時,大會還將發布算力服務創新產品案例集,收錄產業內優秀的算力云服務解決方案,為產業發展提供指引。

亮點四:公布算力服務領航者計劃評選結果

歷時4個月,報名案例超300個,聚焦標準化、技術賦能、模式創新、商業實踐、算智水平、算網質量六大方向的“算力服務領航者計劃”將在大會上正式公布評選結果。

亮點五:公布首批可信算力云服務評估結果

大會將發布可信算力服務標準體系,并公布首批評估結果,頒發算力云調度、彈性云算力、智算、算網大腦等算力服務關鍵技術領域的評估證書,權威解讀算力云服務相關產品、解決方案與技術能力。

云融萬物 算啟未來

數字經濟大潮澎湃,實體經濟堅實發展,從繁華城市到山間田野,從新興技術到傳統行業,從前沿領域到社會民生,在算力新引擎驅動下,中國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創新活力。算力與云計算正不斷發展完善,算力云服務這一新型業態,未來承載無限可能。

2023算云融合產業大會邀你一起,探討算力云服務產業趨勢,共話技術創新發展,交流優秀產品與解決方案,攜手產業共創算力云服務價值,開啟我國算力云服務新篇章!

2023年3月29日-30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首屆算云融合產業大會,與你算啟未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