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高金額科技獎誕生;網傳小米汽車首臺工程車下線
WLA Prize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0萬元人民幣,是目前全球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
1、暴跌33%!零跑汽車上市首日破發,創新股首日跌幅之最
9月29日,零跑汽車正式在港上市,上市首日收盤報31.9港元每股,跌超33%,創下2022年迄今為止上市新股首日跌幅之最;成交額約7.8億港元,市值為294.2億港元。當日早間,零跑汽車開盤價為41港元每股,較發行價跌超14%,市值約387億港元。
至此,零跑汽車成為繼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蔚來之后第四家登陸港股的造車新勢力。
對于公司股價首日破發,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表示,“確實一個不是很好的時間段,因為全球形勢動蕩,處在下行通道。但我們選擇上(市),主要原因是我們不在乎當下的時間段,這是一個長跑。我們更關心的是真正的質量如何,盡快拿到我們的市場份額。”
2、網傳小米汽車首臺工程車下線,汽車工廠年底竣工
根據雪球網博主糧廠研究員Will透露的消息,小米汽車首臺工程車已經在9月28日下線,年底前汽車工廠竣工。
據悉,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在2021年11月落戶北京經開區,汽車工廠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已于2022年4月開工,二期項目計劃將在2024年3月開工,工廠累計年產量將達30萬輛。
在2022年雷軍年度演講上,小米創始人雷軍表示“未來兩年不再披露造車進展”,同時否認小米“造車”錯過窗口。按照計劃,小米首輛汽車將會在2024年下線并實現量產。
3、iPhone14需求低迷蘋果放棄增產?供應鏈人士回應:總訂單未調整
9月29日,有媒體從供應鏈相關人士處獲悉,供應鏈廠商并沒有接到蘋果對iPhone 14系列訂單調整的通知,總訂單數一直保持不變,但iPhone14 Pro系列分配訂單更多一些。
相關供應鏈人士表示,iPhone 14系列給出訂單是9500萬部,去年iPhone 13系列是8500萬,已經是相當高的預期了。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也發文指出,蘋果放棄iPhone增產的傳聞有點奇怪。
4、Meta宣布凍結招聘并將重組部分團隊
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 Platforms Inc.表示,將凍結招聘并重組一些團隊以削減成本和調整優先事項。據一位在場員工透露,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在每周一次的問答環節宣布了凍結招聘的消息。扎克伯格曾在7月警告說,Meta將“穩步放慢員工數量的增長”,“許多團隊將縮小,以便把精力轉移到其他領域”。優先事項包括Reels,以及扎克伯格的互聯網未來計劃(即Metaverse)。
5、美股恐慌情緒重燃,大型科技股全線下跌
美東時間周四,經歷了周三的短暫反彈后,對經濟放緩的擔憂情緒再次主導市場,三大指數急劇下跌,收盤均跌超1%,納指盤中一度跌近4%,標普500指數再次收于年內新低,道指即將創下2020年3月以來最差的單月表現。大型科技股全線下跌,蘋果跌4.91%,亞馬遜跌2.72%,Meta跌3.76%,谷歌跌2.63%,微軟跌1.48%,奈飛跌2.24%。
6、軟銀被曝大幅裁減愿景基金員工!預計至少100名員工受影響
9月29日,據國外知情人士爆料,軟銀集團已經開始在其虧損的愿景基金裁員,預計裁員幅度將超過20%。
知情人士說,軟銀9月29日已經通知了一些員工,至少有100名員工可能會受到影響??偛吭O在倫敦的愿景基金部門有大約500名員工,包括拉丁美洲基金的員工。
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今年8月曾表示,在創紀錄的230億美元虧損之后,他將削減集團和愿景基金部門的成本。軟銀大部分的損失來自于韓國Coupang公司等投資組合的估值暴跌。由于日元疲軟,軟銀還報告了60億美元的匯兌損失。軟銀上個月表示,通過出售阿里巴巴的遠期合約籌集了170多億美元。
7、馬斯克要求上訴法院廢除SEC禁令:不再審查其Twitter發文
據報道,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律師敦促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請求廢除馬斯克在2018年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所達成和解協議中的一項條款,即要求特斯拉的律師審查馬斯克在Twitter上發布的帖子。該案始于2018年8月。當時,馬斯克通過Twitter發布有關特斯拉私有化的消息。而SEC隨后表示,馬斯克發布“錯誤和具有誤導性的”聲明,違反證券法,并對馬斯克提起訴訟。
8、中國最高金額科技獎誕生,單項獎金高達1000萬
9月29日,2022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WLA Prize)名單在上海揭曉,美國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家邁克爾·喬丹獲得“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德國生物化學家迪爾克·格爾利希獲得“生命科學或醫學獎”。
WLA Prize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0萬元人民幣,每年評選一次,這是目前全球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頂科協方面表示,首屆WLA Prize被提名的科學家也有來自中國的候選人,希望在未來的評選中,有中國科學家能夠脫穎而出。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