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jh 3年前 (2022-09-29)

虧錢賺吆喝,并不是長久生意。

就在剛剛,國內造車新勢力零跑汽車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09863.HK,每股定價48港元。

這意味著,零跑汽車成為“蔚小理”之后的第四家成功上市的新勢力車企,同時也是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中的“第一股”。

但“領跑”的零跑在開盤后即出現股價下跌的趨勢。

截至本文成文,其股價最低跌至32.2港元/股,跌幅超30%,目前總市值約340億元。

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寒冬之下,零跑迎難上市

零跑股價的破發,早有預兆。

此前,零跑將每股詢價區間在48-62港元,最終定價48港元的發行價,似乎早已知曉了市場的“冷漠”。

在此發行價的基礎上,零跑最終籌資金額定為60.6億港元(約8億美元),相較于此前招股文件中10.3億美元的目標和最初15億美元的規劃,這個數額可謂“腰斬”。

從前一日的港股暗盤交易結果來看,零跑最終收跌20%,也佐證了資本市場對于零跑的看衰。

站在大環境角度來看,零跑也沒能趕上最好的IPO時刻。

在寒意充斥資本市場的2022年,港交所迎來IPO低潮期、吸引力日益減弱。

據港交所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收為89.37億元,較2021年上半年創下的新高紀錄下跌18%,其中主要業務收入較2021年上半年下跌11%。近日,在海外市場動蕩環境的持續影響下,港股更是在本月跌至了近10年來的新低。

此時零跑投身股市,無疑是跳入“新坑”。

一般來說,資本市場的冷清,需要重量級IPO來激活。對于港股來說,零跑汽車無疑成為那棵“救命稻草”。

從數額來看,60.6億港元的籌資金額已經是近期港股較大規模的一次IPO,但奈何無論是名氣和實力,零跑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救活大盤的“救世主”。

大潮面前,零跑需要用實力換來資本市場的擁抱。

搶跑成功,負毛利率有望解決

實際上就IPO本身來說,零跑已經算是幸運兒。

從提交上市申請書,到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零跑用了6個月便成功上岸。

與此同時,同為二線新勢力競爭者的威馬、哪吒等車企,都在為赴港IPO進行集體突圍。

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圖源 | 車市物語

并且,威馬、哪吒、零跑三家車企幾乎保持著相似的融資節奏,參與的投資機構名單越來越多。

為何如此急匆匆地爭奪IPO的門票,說到底還是“差錢”。

無論是蔚小理,還是威哪零,講的都是一套用“虧損燒錢換銷量”的資本故事。

但區別就是,前三家在成功IPO后,無論是營收和規模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毛利率實現了正增長,并且手握大筆現金流后,已然有燒錢的底氣。

反觀二線車企,由于毛利率還處在負數,就十分依賴融資輸血。以零跑為例,截至今年3月底,零跑流動資金共55.32億元,對比蔚小理數百億元的現金流,顯然是難以承擔巨大的交付壓力。

此外,零跑受到主推車型T03微型車的成本限制,在2021年的毛利率更是達到-44.3%。

據招股書的數據,2021年全年,零跑汽車合計交付43748輛電動汽車,實現汽車及部件銷售額30.59億元,同期零跑汽車銷售成本為45.20億元。據此計算,不考慮不同車型影響,零跑汽車平均每售出一臺車就要虧損3.34萬元。

簡單來說,零跑汽車的低價走量,使其所獲利潤較少,無法覆蓋研發、制造成本、實現邊際成本遞減,導致賣的越多,虧損越多。

在多家投訴網站上,我們可以搜索到多條零跑無法及時交付的記錄??芍^“賣出去糟心,賣不出去愁人”。

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對于走性價比的車企而言,想要解決毛利率低這一問題,要么是推出單車毛利更高的車型,要么就是在單車成本上解決。

但從車型來看,零跑T0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難以被替代。在2021年,該車型累計交付達到了38463臺,占據了將近90%的總交付量,即使后續推出純電SUV車型C11,T03的交付量仍然占大頭。既然C11無法擔起重任,那么零跑就要繼續承擔高額虧損。

圖源 | 錦緞、Choice金融客戶端

在無法解決“燒錢換增長”的模式之前,零跑只能跟隨蔚小理的步伐,上市或許是唯一的出路。

上市不是終點,零跑仍面臨“內憂外患”

一邊是“蔚小理”陷入銷量危機,一邊是站穩交付榜前三并成功港股上市,零跑在短時間內暫時不用為活下去擔憂。

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車企間的競爭早已從造車新勢力之間,拓展到積極轉型的傳統車企上,也因此零跑要面臨的“內憂外患”遠遠不止虧錢這么簡單。

對比二線新勢力三家車企,威馬起步最早,技術最為成熟;哪吒靠著“紅衣教主”周鴻祎的號召力和性價比的營銷路線,目前已經登上了新勢力交付榜榜一大哥的位置。

零跑無論是產品、品控還是公司資產都占得下風。但到頭來,零跑卻成了搶跑成功的那一位。

在這背后,全因零跑手里還握著“全域自研”這張王牌。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零跑創始人朱江明表示,全域自研的核心是“軟硬件一體化的全域自研,包括電路板,結構,軟件,操作系統等等。”

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從實際表現來看,T03的熱銷很大一部分受益于自研帶來的優勢。在不到7萬的條件下,實現了L2級的自動駕駛、超聲波雷達、自動駐車等功能;而在不到20萬元的C11車型上,零跑同樣做到了無框車窗、百公里加速4.5秒等豪車才擁有的體驗。

不過隨著招股書的披露,不少研究機構開始對零跑的自研能力提出了質疑。

最直觀的表現在零跑的研發支出上,零跑在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Q1研發支出分別是3.58億元、2.89億元、7.4億元、2.43億元,合計16.3億元。其中,研發開支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306.4%、45.8%、23.6%、12.2%,逐年遞減,這并不正常。

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圖源 | 錦緞、Choice金融客戶端

相比之下,“蔚小理”單個季度研發投入就超過了零跑汽車三年多的研發投入總和。

從此前報道來看,零跑的自研產品大多采取合作模式,例如與大華合作開發的“凌芯01”,這部分的研發支出或許算在合作伙伴身上。但即便將合作伙伴的支出一起加上,零跑也很難稱得上“高投入”,最終導致“雜而不精”的情況。

當然,招股書也提到將募集資金的45%投入到研發里,按照60億港元計算,零跑也能躋身一線梯隊。

如果說零跑的“內憂”可以靠IPO的輸血解決,那么面對眾多競爭對手的“外患”,只能靠實打實的產品去博得消費者的信任。

結語

“五菱神車”宏光MINI EV的走紅,讓微型車嘗到了新能源轉型的紅利。類似零跑、哪吒、歐拉等品牌都成功借助熱門微型車型登上交付榜前列。

但無法忽視的是,微型車帶來的低毛利率將成為車企打不開的“枷鎖”,同時微型車的紅利終將散去,這些車企在困于性價比之后,必須解決向上突破的難題。

零跑港股IPO首日跌超30%:銷量光環褪去,黑馬成色還剩幾成?

就在上市的前一夜,零跑C01正式上市,這款售價18萬-27萬元的純電轎車是目前零跑旗下最貴的車型,同時也是零跑自研技術的完美結晶。

但在15萬-30萬元的中端主流市場,所面臨的競爭遠比T03所在的10萬以內市場要激烈的多。從零跑C11的銷量來看,很難突破比亞迪等傳統車企的包圍。

但好在,活下去就有機會。

國內造車新勢力間的競爭,仍未分出勝負。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