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拉扯戰結束!「蘋果汽車前工程師」張曉浪認罪:跳槽小鵬汽車前竊取機密

韓璐 3年前 (2022-08-23)

兩度陷入“竊密”糾紛,小鵬汽車實慘!

美國當地時間周一,前蘋果員工張曉浪(Xiaolang Zhang)承認盜竊商業機密!后面等待他的,是最多10年刑期以及25萬美元罰款。

張曉浪于2015年入職蘋果,后主要在汽車團隊擔任硬件工程師,具體的工作內容包括設計和測試電路板,以及對自動駕駛傳感器數據進行分析。這讓他成為能夠接觸Titan項目資料和數據庫的2700名“核心員工”之一。

后來的一切變故都發生在2018年。

2018年4月,張曉浪孩子出生,在休完陪產假回來后,他向主管提出計劃辭職,希望回到中國照顧母親,并告知領導要去小鵬汽車工作。

5月份,張曉浪正式辦理離職,并在當月于小鵬汽車硅谷分部辦理了入職。

然而就在此期間,蘋果察覺張曉浪行為異常,并在安全團隊查看張曉浪上交公司的兩臺iPhone和筆記本電腦的設備歷史記錄后,發現其下載量大幅增加,內容中包括了機密文件等。僅在4月28日這一天,就生成了581行用戶活動記錄,而在此前一個月,生成記錄也多達610行。

此外,蘋果在查閱監控攝像的時候也發現,張曉浪曾在休假陪產期間返回軟件和硬件實驗室,而這一行為違反了蘋果的保密政策。

隨后在6月27日,美國聯邦特工與張曉浪進行了會面,官方稱他已經承認從蘋果竊取機密數據,并從實驗室拿走了Linux服務器和電路板,同時也承認將設備的數據和信息通過“隔空投送”功能發送到妻子的個人筆記本電腦上。

經檢查,張曉浪妻子的筆記本電腦中存有部門多達40G的相關數據,其中60%的數據存在“嚴重問題”。

時間來到7月7日,張曉亮購買了“最后一張”從圣何塞機場飛往北京的機票準備回國,并最終前往杭州,然而就在安檢前,聯邦特工出現將其逮捕。

緊接著在7月9日,美國北加州地區法院正式以竊取商業機密罪對張曉浪提起訴訟。

而作為張曉浪的“新東家”,小鵬汽車也因此陷入了竊密糾紛中。彼時,小鵬汽車也在第一時間回應稱,公司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此前并不了解此事,并沒有記錄顯示張曉浪向小鵬汽車上報過任何敏感和違規的情況,已按照規定封存了張曉浪的電腦和辦公用品。小鵬汽車表示,將對此事保持關注,繼續積極配合關于此事的相關調查,并遵循當地相關部門的處理辦法。

而就在今天案件出現新進展后,小鵬汽車也再次做出回應稱,并附上2018年的聲明:

我們今日從媒體上獲悉前蘋果員工張小浪涉嫌竊取蘋果商業秘密案件的最新進展。案件至今已經四年多,小鵬汽車并不了解案件的具體情況,也未介入美國司法機關對案件的后續調查,我們與蘋果公司之間也沒有相關的爭議,與該案件也無任何關聯。

小鵬汽車嚴格遵守相關法律,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小鵬汽車是中國自動輔助駕駛的領軍企業,會繼續堅持全棧自研的路線。感謝各位對事實的理解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小鵬汽車第一次被卷進竊密事件,就在張曉浪事件曝出后的第二年,另一名中國工程師曹光植被指控涉嫌竊取公司商業機密,這一次的指控方不是蘋果,而是特斯拉。

據悉,曹光植于2017年4月入職特斯拉,擔任Autopilot計算機視覺科學家,2019年1月到小鵬汽車任職。任職特斯拉期間,曹光植可以自由訪問特斯拉固件、自動駕駛和神經網絡三大源代碼數據庫。尤其是神經網絡三大源代碼數據庫,特斯拉數千名員工中僅有40人可以訪問。

同年3月,特斯拉將曹光植與小鵬汽車一起告上法庭,起訴曹光植涉嫌竊取與Autopilot相關的商業機密,并在聲明中暗指其將機密信息帶給小鵬汽車:

如果不能立即解除,特斯拉認為曹和他的新雇主將繼續不受限制地使用特斯拉的高端技術,這是我們花了5年多、投入數億美元的成果。這是他們沒有合法權利擁有的。

之后的調查中,曹光植承認在2018年任職特斯拉期間向個人的iCloud帳戶賬戶上傳超過30萬份文件和目錄以及源代碼副本,但同時他也否認竊取了特斯拉的敏感信息。

與此同時,再次卷入竊密事件的小鵬汽車出面回應稱,在曹光植入職前后,“小鵬汽車都沒有發現存在特斯拉所聲稱的任何可能違規行為。目前,小鵬汽車已針對此事啟動進一步調查。”

對比張曉浪,曹光植是“幸運”的,就在去年4月份,經過2年時間的來回拉扯,特斯拉最終與曹光植達成了“和解”。根據和解協議,曹光植需要為其行為向特斯拉道歉,承認受雇于特斯拉期間,將Autopilot源代碼上傳到個人基于云的存儲賬戶中。

隨著案件新進展的出現,小鵬汽車也再次因為竊密事件而成為輿論中心,而肉眼可見的,部分網友已經將“偷竊”標簽貼在了它的身上。原本小鵬汽車此前就因為車禍等事件而深陷輿論,隨著張曉浪案件蓋棺定論,不知小鵬汽車又會如何應付新一波的負面輿論。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