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正式簽署2800億「芯片法案」,芯片企業「被逼站隊」

韓璐 3年前 (2022-08-10)

害人終害己。

昨晚,拜登正式簽字,2800億法案正式生效

歷經兩年來回拉扯后,美國芯片法案終是在昨晚由拜登簽署生效。

這是一項價值28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906億元)的法案,全稱為《芯片與科學法案》,其雛形來源于美國眾議院于2020年6月首次提出的芯片法案理念,之后也是幾經周折,在標題和內容上歷經多個版本,落成最終版本《芯片與科學法案》(以下簡稱《芯片法案》)。

其中在2800億美元的資金中,有5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58億元)用于支持美國本土芯片制造及研發。另外剩余超過2000億美元的預算將用于資助“研究與創新”,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的研究投入,在全國建立20個“區域技術中心”等等。

而這其中受到頗多關注的,還有面向企業,針對中國和其他特別關切國家的禁止條款。

昨晚,拜登正式簽字,2800億法案正式生效

527億美元補貼即將到賬,高通、美光等也開始行動

依據《芯片法案》,527億美元將用于4個方面,500億美元用于美國芯片基金,20億美元用于美國芯片國防基金,5億美元用于美國芯片國際科技安全和創新基金,2億美元用于美國芯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具體分配與實用情況如下:

—500億美元美國芯片基金

20億美元明確用于專注于傳統成熟制程芯片的生產,370億美元主要用于先進制程芯片的生產,5年內分5次發放。

· 2022財年將提供190億美元(包括20億美元用于成熟制程芯片的資金)

· 從2023財年到2026財年,每年將提供50億美元

—20億美元美國芯片國防基金

同樣5年內分5次發放,用于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NSTC”)、國家先進封裝制造計劃以及其他研發和勞動力發展計劃。

· 2022財年提供50億美元:NSTC為20億美元;25億美元用于先進封裝;5億美元用于其他相關研發項目

· 2023財年至2016財年,每年分別提供20億美元、13億美元、11億美元、16億美元

—5億美元美國芯片國際科技安全和創新基金

5年內分配給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進出口銀行和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協調,用于支持國際信息和通信技術安全和半導體供應鏈活動,包括支持開發和采用安全可靠的電信技術、半導體和其他新興技術。

—2億美元美國芯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

5年內分配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用于以促進半導體勞動力的增長,其預計到2025年,半導體行業將需要額外90000名工人。

與此同時,隨著《芯片法案》的順利推動,我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芯片企業也開始漸漸活動起來,一些此前因為法案遲遲未通過而面臨暫停、延遲的計劃也紛紛提上日程。

這不,就在當地時間周一,美光宣布投資400億美元用于存儲芯片制造。另外依據白宮方面也稱,高通和格芯將聯合宣布花費42億美元擴建紐約上州的一處芯片工廠。

在華擴建半導體,面臨10年“禁令”

除了要求獲得補貼的企業必須在美國本土制造芯片,但在此前的一些報道中也曾提到,最終版《芯片法案》的草案明確企業未來10年內禁止在中國大陸新建或擴建先進制程半導體,如今拜登正式簽署文件,這一限制也隨之生效。

具體來看,禁令主要涉及三項內容:

·禁止在那些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特定國家擴建或新建某些先進半導體的新產能;

·禁止在中國和其他特別關切國家的擴建某些關鍵芯片制造;

·禁止10年內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制程芯片。

一旦企業違反禁令,又或者是未能修正違規狀況,可能需要全額退還補貼。而如果半導體企業為了擴大該國市場而增產傳統半導體,不受該法案限制。

雖然《芯片法案》中未對成熟制程和先進制程芯片做出明確界定,但依據此前的一些報道和消息,此處“先進制程芯片”可能指代28nm以下制程,包括14nm、7nm、5nm、3nm及更先進制程。

而截至目前,臺積電在南京擁有16nm和28nm的芯片制造工廠;三星在西安擁有存儲芯片制造工廠;SK海士力在無錫和大連擁有存儲芯片制造工廠;英特爾和美光也都在中國擁有芯片封裝和測試工廠。

如今隨著《芯片法案》的正式實施,這些獲得補貼、已經在大陸設廠的企業或將受到影響,比如臺積電將無法大幅升級或擴大現有在中國大陸的設施等等。

最后

針對美國此次簽署實施的《芯片法案》,我國外交部也在此前的例行記者會上做出回應稱,該法案宣稱旨在提升美科技和芯片競爭力,但其中一些條款限制了中美正??萍己献?,搞限制“脫鉤”只會損人害己,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事實上,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法案實施后帶來的憂患,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和人才部分。

比如人才,此前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就早已公開表示,美國增加國內芯片的產量是昂貴浪費、徒勞無功之舉。他認為,美國芯片制造業沒有擴張和成功所需要的人才庫,且制造成本太高。

而在產業鏈,正如分析師多言,如果美國強行進行產業轉移,勢必導致全球分工出現混亂,破壞現有的全球芯片產供應鏈。

美國《國會山報》也報道稱,提高美國制造的計算機芯片生產量,確實能緩解美國眾多行業目前面臨的供應鏈沖擊。但這樣的非市場行為,勢必破壞現有的全球芯片產業鏈,很可能導致全球性芯片的產能過剩。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