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泊科技楊濤:無人值守后,智慧停車將進入「車位級運營」時代
在楊濤看來,停車場的無人化管理正逐步進入“紅海競爭”,下一步就該思考如何打出“差異化”了。
圖 | 宜泊科技 技術總監楊濤
想必你也有過這種體驗,只是去商場簡單吃頓飯,卻為了找一個車位而開著車在停車場繞了幾圈,甚至還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搶到一個剛挪出來的車位……
原本找車位就已經很難了,但“歷劫”還沒有結束。如果你將車停在一個大的停車場,碰巧車停得遠、方向感又不是很好的話,僅僅是找車,可能又得花上不少時間。
而現在,已經有企業瞄準了這些痛點,將AI、大數據等技術從出入口的無人值守向場內延伸,力圖打造“車位級運營”的效果,例如致力于提供智慧停車解決方案的宜泊科技。
7年時間,3次產品迭代
如今,成立于2015年的宜泊科技即將迎來自己的7周年。而在這7年間,他們的“e泊車”平臺也已經歷經3次迭代。用宜泊科技技術總監楊濤的話來說,公司整個產品技術的發展史,就是新技術應用的發展史。作為創始團隊的一員,楊濤見證并參與了第一代產品的出世,以及之后的每一次迭代。
具體來看,針對傳統停車場系統,宜泊科技第一次做出的改革是用B/S架構替換原先的C/S架構,將原本需要細化到每一個崗亭內電腦的維護工作,并縮小到一臺本地服務器,大大降低了維護工作量,也便于之后相應項目的開發工作。
第二次改革是在2019年、2020年,宜泊科技“扔掉”了停車場內單獨放置的服務器,轉而將所有設備通過網絡連接到公司自己的物聯網平臺,實現所有設備上云,并實現服務SaaS化。
這之后僅過去2年,宜泊科技又開始了一輪新的產品迭代,這一次“主要是在業務形態上,將我們的技術從出入口轉向‘車位級運營’”,圍繞這一點,“我們會研發3D引導地圖,以及車位預約、車位充電樁等等。”
簡單來講,這一次的變革,宜泊科技主要想解決的有3點,除了前面提到的停車難、找車難,還有一個就是新能源汽車充電的問題。
楊濤進一步解釋道,“基于我們自研的3D地圖,配合在停車場部署的藍牙/WiFi/UWB等定位設備,站在車主的角度,他在室外就可以通過我們宜泊的公眾號選定停車場,甚至具體到某一個空閑車位,然后進行一個導航,并且支持室外導航與室內導航的無縫銜接。”
如果是找車,依照宜泊的演示來看,車主只需要在手機端界面輸入自己的車牌號,即可看到自己愛車的停車位,并聽著語音播報找到它。
當然了,這里有一點需要清楚,“這種需要部署大量硬件的模式對于一般停車場可能負擔不起,往往是商業體、大型交通樞紐才會這樣部署。”也因此,宜泊科技推出了兩類解決方案,一類就是需要部署大量設備,能夠監控到每一個車位,另一類則是強調低成本的接入方式,通過給停車場繪制3D地圖,并在上面標注好每一個功能車位的停車區域。
此外針對車位充電樁,隨著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這個已經成為一些室內停車場的痛點,所以我們會和一些相關公司一起,共同研發出相應的充電樁產品。”
如果說以上是站在C端車主的視角,那么從停車場運營者的角度出發,除了從人力、設備端達到降本的效果,通過打破停車場“數據孤島”現象,“我們也會給相同類別的停車場做一個排名,如此就可以給到經營者一個反饋,包括怎么配置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等等,利用AI、大數據幫助停車場經營者做出更好的管理決策。”
無人值守進入“紅海”,差異化競爭成關鍵
如果將智慧停車行業的發展作一個劃分,主要呈現出三個階段,分別是智慧停車1.0(基礎信息化)、智慧停車2.0(平臺聯網化)和智慧停車3.0(無人化管理)。
當前,國內的智慧停車產業早已進入3.0時代,出入口無人值守近乎常規化,車主已經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入庫、繳費和出庫。
在這一點上,宜泊科技也早已有成熟產品,并推出了自己7*24小時的遠程坐席服務。但楊濤也表示,自2020年以“無人收費”為產品核心做到現在,“這個市場已經開始逐漸進入紅海競爭階段。”
這一前提下,如何打出差異化,或者說如何創新,就成為了宜泊科技主要思考的問題。“針對智慧停車,一般最主要的門檻點就是差異化競爭,不管是系統功能層面,還是商業模式各方面。”楊濤表示。
比如技術層面,關鍵點不在于具備怎樣的功能,而在于能不能最快地去應用一些最新的技術;業務層面,壁壘在于如何更好地將技術與應用相結合,從而切切實實解決用戶問題。
“我們尊重產品的生命周期,當自身產品與市面上其他產品相比沒有特別的功能,也沒有特別價格優勢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尋求第二個新的增長點。”
從這一點出發,前面提到的3D地圖導航、車位充電樁等等也就是宜泊科技最新找到的增長點了。繼無人值守之后,“接下來我們將進入一個車位級運營時代。”
最后
就在去年,宜泊科技完成了一輪5600萬元的B輪融資,由高新發展獨家投資。
而對于接下來的規劃,楊濤也表示,目前公司資金流充足,“之后隨著新產品的鋪開,若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能會啟動下一輪融資。”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