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拿下5個IPO,平均每個月投資3家……華為哈勃投資不再“孤勇”前行?
在“IPO收割機”哈勃投資這里,至少還有6家企業正排隊上市。
如果對華為哈勃投資貼標簽,或許“孤勇者”可以作為一個候選。
從企查查可知,哈勃投資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而自成立以來,哈勃投資對外的每一筆投資,都是用的華為自有資金。
但現在,這個局面被打破了。
日前,哈勃投資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機構類型是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
這意味著,哈勃投資可以獨立對外募資了。
成立近3年投資64家企業,平均每個月投資3家
哈勃投資成立于2019年4月,至今已經走過近3年時間。
而它的成立背景,也是很“特別”??梢哉f,華為之所以成立哈勃投資,是為了抵御來自美國的打壓。
曾經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0上,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就曾提到,哈勃投資是華為遭美國制裁背景下專門成立的,旨在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整個產業鏈,“華為是有很強的芯片設計能力,我們也樂意幫助可信的供應鏈增強他們的芯片制造、裝備、材料的能力,幫助他們也是幫助我們自己。”這個“幫助”,除了資金投資,也包括訂單支持。
反映在投資版圖中,華為哈勃投資的目標也很明確,以半導體為基底,瞄準“卡脖子”技術。
截至目前不完全統計,僅產業投資這塊,哈勃投資(包括兩大主體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發起65筆投資,收入64家企業,投資金額少則數十萬,多則上億。
算下來,平均一個月投資3家企業。
圖 | 依據企查查、公司公開信息整理 制圖/鎂客網
期間,隨著投資項目的越來越多,哈勃投資本身的資金實力也在不斷升級。
最初的時候,哈勃投資的注冊資本為7億元,之后4次增資:
2020年1月增資至17億元;2020年10月增資至27億元;2021年5月增資至30億元;2021年9月增資至45億元。
IC設計、半導體設備、工業軟件……哈勃投資“看重”誰?
哈勃投資的版圖中,覆蓋了半導體產業鏈的多個關鍵環節,包括原材料、工業軟件、IC設計等等。而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哈勃投資的投資習慣還是相對集中的。
比如2019年,哈勃投資多關注模擬芯片領域,2019年底到2020年上半年,重點集中在材料、光電芯片,到了下半年,則主要在EDA方面。而現階段,更多目光聚焦在設備上。
大致來看,IC設計占據哈勃投資版圖最大份額,可以說有三分之一都是IC設計廠商。但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雖然投資了這么多芯片廠商,但在產品端與華為所擅長的高性能計算芯片并不重合,更多的射頻芯片、顯示芯片等。
再接著看,哈勃投資僅次于IC設計的投資偏好是半導體設備,緊接著的是半導體原材料、工業軟件。
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它們的占比相較IC設計有所差距,但卻恰恰是“卡脖子”的技術。比如面向關鍵設備光刻機,科益虹源、炬光科技、博康信息都被哈勃投資納入版圖中。
其中,科益虹源是一家光刻機核心零部件公司,在2018年就打破國外廠商在ArF準分子激光器方面的長期壟斷,炬光科技自曝是ASML核心供應商世界頂級光學企業A公司的供應商,相當于“間接參與”了ASML光刻機的生產。
至于博康信息,是國內目前唯一可以規?;a中高端光刻膠單體材料的制造商。同時,對博康信息的3億元注資,也誕生了哈勃半導體領域最大單筆投資。
此外,在業內高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大背景下,對第三代半導體的投資也成為了哈勃投資的重點方向之一。
截至目前,哈勃投資對第三代半導體的投資覆蓋了單晶生長、外延層生長以及器件/芯片制造等等,投資公司包括天岳先進、天科合達、瀚天天成、天域半導體等等。
拿下5個IPO,最新回報率超20倍
回到哈勃投資投資的這些企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多數企業還處于成長階段,但也不乏一些明星企業。
比如專注于供應射頻前端芯片和射頻SoC芯片的昂瑞微電子,其投資者陣列中除了華為哈勃投資,還有小米等;又比如思瑞浦,在模擬放大器、比較器市場中,該公司位列國內第1、亞洲第9、全球第12……
而在資本層面,哈勃投資也已經開始收取回報。
據統計,截至目前,哈勃投資的投資版圖中已經拿下5個IPO,分別是天岳先進、思瑞浦、東芯股份、燦勤科技、炬光科技。
其中,天岳先進是哈勃投資今年收獲的第一個IPO,于1月12日正式登陸科創板,也被稱作“碳化硅第一股”。截至今日收盤,天岳先進市值約為346億元,這也意味著,哈勃投資1.1億元投資天岳先進獲利超20倍。
與此同時,不出意外的話,哈勃投資不久之后還會收獲多個IPO。
依據企業公開信息以及科創板公告,東微半導體即將于24日開啟申購,好達電子、長光華芯、唯捷創芯也均獲上交所上市委員會通過,并已經提交注冊,另有源杰半導體上市申請已受理、中科飛測進入上市委會議階段。
最后
前面我們也說到,華為最初成立哈勃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應對來自美國對芯片業務的打壓威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可以發現,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哈勃投資的目光似乎不再只盯著半導體產業鏈,而是趨向多樣性。
比如開鴻數字,該公司專注于物聯網操作系統,不涉及芯片產業鏈任何環節。但就是這一家公司,獲得了哈勃投資的關注,并成為其版圖中的一塊;又比如新共識,其子公司恒拓開源是一家開源技術服務提供商,“開源中國”即為其所運營的開源技術社區,這一筆投資也讓外界認為華為在布局開源社區;此外被哈勃投資青睞的還有提供跑步數據分析服務的永動科技,以及提供智能網聯汽車的測試與評價研究服務的賽目科技……
這些變化也契合了華為的動態。
以汽車業務為例,就在入股賽目科技沒幾天后,華為就與之一起發布了雙方聯合開發的自動駕駛功能云平臺,對外宣稱可以有效解決自動駕駛算法測試與驗證所面臨的挑戰。
再比如投資物聯網、開源,眾所周知,因為芯片的斷供,華為的“1+8+N”的全場景戰略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借由鴻蒙操作系統,不再一味強調手機的核心地位,而是著重展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并提倡技術開源。
回到此次哈勃投資進軍私募,除了可以向個人以及機構的募集資金,也意味著未來的哈勃投資在出手的時候不能只考慮自身業務產業鏈布局,還需要兼顧財務回報和戰略投資。而對于當前因為芯片打壓而手機業務壓縮,進而導致集團收入大幅降低的華為來說,此次進軍私募,或將能進一步改善其財務收入結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