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芯”動上海灘

IM2MakerOpr 4年前 (2021-12-02)

這一次,魔都不在陪跑。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光子星球(TMTweb),作者:張   進,編輯:吳先之

汽車“芯”動上海灘

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正面臨著一次大危機。問題出在芯片上,車企廠商買不到芯片,汽車就造不出來,市場上就沒車可買。

梁靜在一傳統車廠工作,他們公司一直以來都從菲律賓一芯片工廠進貨,后來那邊疫情大面積爆發,廠里的工人死了不少,被迫停工,導致梁靜所在車企也停產交不了貨。

從2019年起,缺芯開始在消費電子等各個行業發酵,到了2020年第四季度,席卷了整個汽車行業,到處是汽車廠商停工停產的消息,行業一片哀嚎。

全行業缺芯,但沒有一次如汽車這般嚴重,全球爆發了車載芯片危機。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場對汽車芯片需求預估不足;消費電子搶占市場份額;長期以來全球8 英寸晶圓產能緊張,車用芯片供給緊缺;今年以來,芯片產業天災不斷,意外事件加劇了芯片短缺。

而在這次缺芯危機中,國內芯片廠商失去了“名字”。

對于汽車而言,芯片是所有功能得以運行的“大腦”,一輛汽車需要500-600顆芯片,隨著汽車轉向電子式發展,據了解,2021年平均每輛車所需芯片數量已經達到了1000顆以上。沒有芯片,汽車寸步難行。國外汽車芯片廠商依托在傳統MCU芯片領域建立起來的絕對優勢,依然占據汽車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車載芯片的前五大供應商是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五家企業占據著全球汽車芯片約50%的市場份額。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19年中國的芯片進口額達到3055.5億美元,出口額為1015.8億美元,芯片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在麥肯錫的報告中,中國相關科技企業大部分市場還是在國內,器件的一級供應商50%以上都在國內,半導體是個例外,只有5%的芯片一級供應商在國內。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設計分會統計,2020年國內的芯片設計企業達到了2218家,比2019年的1780家多了438家,數量增長了24.6%,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

上海正在變硬

過去20年在中國崛起的絕大多數巨頭公司,都選擇在一線城市安營扎寨,北京有百度、字節跳動、京東、小米等;深圳有騰訊、華為、中興、大疆等;廣州出過網易、UC瀏覽器、歡聚時代、唯品會、小鵬汽車等。

但說起上海,精致、小資生活成為年輕人向往的魔都之外,也是在最近幾年,才有一些新興互聯網公司入駐,例如拼多多、攜程、嗶哩嗶哩。

汽車“芯”動上海灘

可以說,在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上海一直陪跑。但隨著芯片大熱,人們發現小資和硬科技居然聯系上了,很多芯片龍頭企業都坐落于此。

因為交通發達,長三角成為中國半導體發源地之一,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如今已成為全國為數不多擁有完整芯片產業鏈的城市集群,其中尤以上海、無錫、蘇州為代表。

其中上海更被稱為“芯片走廊”中的起始端,迄今已匯聚了多達700余家半導體企業。去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就突破了2000億元,到今年這個數字有望增長到2440億元。

截至目前,國內半導體公司中市值超過千億的有11家,其中注冊地為上海的就有四家,分別是中芯國際、韋爾股份、華潤微、中微公司,北京有北方華創和兆易創新,其余都散落在無錫、福建、天津等城市。

楊天所任職半導體公司便坐落在這座城市,主要從事消費電子和車載等芯片的生產。

在他看來,芯片企業在上海聚集,就跟“商圈”的形成一樣,當年一些業界大公司選擇上海落戶,其他芯片企業跟隨大佬的腳步,也進駐上海。“在上海芯片的這個圈子里,方便企業間技術交流,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當別人說起中國半導體,就會想起上海半導體”。

當電商、短視頻等互聯網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如AI、芯片、VR等硬科技成為風口,錯失了我國科技發展的互聯網階段,上海開始在芯片等硬科技領域散發“魔力”。

1985年,第一塊64K DRAM 在無錫國營742廠試制成功,“中國芯”跳動了三十多年。今天,汽車缺芯危機爆發,被看作是國產芯片的一次機遇。

對于國內汽車廠商,這并不僅僅是一次行業誤判和突發事件的疊加,更是一次警示,上汽、福特、蔚來、小鵬等頭部車企紛紛感知到缺芯對于產能帶來的影響,一旦國外斷供,國內車企只能等待。在這背后,國內車企缺芯暴露出礁石——長久以來我們依賴國外芯片太重。

在這次危機中,楊天所在半導體公司芯片訂單暴增,而芯片價格更是從2019年開始,逐年上漲了30%-40%,“但有訂單也沒有幾家能接得住,沒那實力”。對于國內芯片廠商,這是一次機會也面臨著無限挑戰。

未來,在北京與深圳多年的“中國硅谷”爭奪賽中,上海依賴芯片產業發展有望獲得提名權。

芯片風口涌進汽車行業

汽車缺芯危機爆發后,龔強所在公司戰略便發生了變化,“在車載芯片領域,以前只能生產傳感器、存儲器等中低端芯片,現在,管理層看到車載芯片勢必是行業未來的風口,已經在加大力度投入車載芯片。”

兩個月前,他所在半導體公司便忙著去申請芯片領域的一個認證,通過之后才有資格量產該款芯片。

據了解,2021年上半年國內芯片相關企業新增1.88萬家,同比增長171.8%。

當車載芯片開始成為風口,許多國產芯片企業也開始轉向該領域,爭做行業內第一個吃蛋糕的人。但這塊蛋糕很硬,很難啃。

上海的又一芯片廠商壁仞科技,在宣布進軍車載領域的同時,在車企芯片危機爆發后,于今年11月宣布進入自動駕駛芯片領域。自動駕駛芯片被稱為芯片中的“珠穆朗瑪峰”,代表了最高的技術挑戰。

一直以來國產車企大多選擇外購芯片,在這次芯片危機中,開始出現變化。“從2020年開始,陸續有一些車型在尋找比較穩定的國產芯片廠商,但實際的評估下來,很少有符合的”,一位國產芯片廠商員工告訴光子星球,“之前我們公司來了幾家車企,想要尋找可替代的IGBT芯片,但最后都失望而歸,因為工藝跟國外確實還有明顯差距”。

因為有關人身安全,汽車廠商對車載芯片要求更為嚴格,當危機發生時,國產芯片廠商集體失聲,面對汽車行業的危機,我們目前還不能自給自足,無“國貨”可補位替代,非常被動。

按照技術實現難度,車載芯片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高性能、高工藝的芯片,屬于技術梯度最高的芯片,典型代表是各種AI芯片、主控芯片。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對此類芯片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第二梯隊是MCU微控制器,在汽車上用得最多,目前最缺的也主要是這類芯片;第三梯隊是功率芯片、通訊芯片、傳感器與執行器、存儲芯片等,屬于低算力、工藝要求較低的芯片。

每個梯隊之間都隔著‘一堵墻’,各種車規級認證便是這堵墻的顯現。要進入車輛領域,打入各一級(Tier1)車企大廠供應鏈,做核心車載芯片產品,首先要取得各種車載芯片的車規級認證,這是入場券,如AEC-Q100等一系列AEC-Q規范,目前國內能取得相關認證的半導體企業不多。

汽車“芯”動上海灘

同時,中國汽車芯片的測試和認證體系尚不完善,相關行業標準缺失,與國外的芯片產業相比滯后近十年。

“在車載芯片領域,中低端已經可以實現國產替代,高端以及核心的目前很難。”楊天所在芯片廠訂單暴增,比前兩年翻了幾番,但工廠效率難以提高,十一月生產的還是今年2、3月的訂單。

從晶圓制造到封裝測試,這家國產芯片廠商可以包攬整個流程,但也只能生產一些低端車載芯片。

“很多客戶跟我們講,不只是車載,全行業都面臨缺芯難題,國內大多數車載芯片制造廠商,只能完成封裝或測試這一個環節,在晶圓制造、設計這些關鍵環節并不能完成。”

“據我了解,業內也有幾家本土企業正在轉型車載芯片,但注定艱難,很多核心芯片的車規級認證,我們公司也過不了,所以只能做一些第三梯隊的輔助配件,高端車載芯片做不了。”楊天向光子星球分享。

目前,國內汽車芯片廠商非常多,但掌握核心技術的不多,該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在MCU微控制器和自動駕駛芯片的量產。國內芯片的測試場景目前停留在車窗、鑰匙或是空調,即跟人身安全沒有很大關系的地方。“出了差錯頂多也就是短路故障,但不至于出現交通事故,不會造成任何人身安全。”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

車載芯片不同于其他芯片,更注重安全性、穩定性,所以對于工藝要求很高,有著嚴格的車規級認證。

要取得車規級認證,大量國內芯片廠商工藝并不達標,而影響工藝的主要集中在晶圓制造和設計。從手機到汽車,國內經常被稱為“卡脖子”的核心技術,主要是晶圓制造和設計,都把握在其他公司手中,在制造環節,幾乎所有高性能汽車芯片均由臺積電和三星代工。從芯片設計來看,IC設計和創新的主場地依然是美國。

據市場研究公司集邦咨詢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芯片設計公司營收排名來看。中國臺灣3家,分別是聯發科、聯詠科技、瑞昱半導體,華為的海思公司此前在全球芯片設計公司中排在前十,但在遭遇禁令后,營業收入下滑明顯。

一顆芯片的生產過程包括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各個環節。自1987年以來,芯片產業全球高度分工,歐美主導設計等上游環節,東亞負責制造和封測等下游環節。而只有在封測環節,中國臺灣和大陸占據領先地位。

整體來看,截至目前美國、日本、歐洲、中國臺灣地區形成對上中游核心產業全覆蓋,依靠技術自主可控壟斷半導體產業。

“要跨過三個梯隊芯片之間的每一堵墻,需要從芯片制造的全產業鏈進行升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

車企進入,芯片廠商不再孤軍作戰

“之前我們同行經常在一起私下討論這個問題,對比國外,國內芯片晚了至少十年,”芯片工程師許文曾經去深圳、上海參加一些半導體工藝展,“跟國外的相比確實差距很大,老外的產品一拿出來的,真的是眼前一亮,相當震撼的,我們短期內比較難撼動”。

“國內真正在核心技術上下功夫的不多,大多集中在封裝測試,還有一些所謂的‘二道販子’,他們買產品回來貼牌出售。”一位芯片代理商稱。

在供貨緊張之前,即在2019年之前,張路所在芯片代理銷售公司的國內芯片客戶很少,內部可數的就三、五條銷售線,占的份額也很少,在公司銷售額中都沒單獨拿出來看的。

后邊交期緊張以后,歐美芯片廠家開始對國內供應有一些限制政策,缺芯也越來越嚴重,下游企業開始感受到危機。“一些國企和大公司,比如海信,他們都會有一套方案出來,要不要自研芯片,怎么做?”

政府對計劃自研芯片的企業還有獎勵措施,國產芯片必須得要做的,張路認為,這對于國內芯片廠商是一個機遇, 主要看誰能活下來。

這個行業需要大量持續的技術研發、資金投入,這也是一個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領域。很多企業熬不到上市那天,因為資金鏈斷裂就都消失了,比如2019年芯片風剛刮進國內,創業型芯片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之后芯片企業破產的新聞便層出不窮。

因此,國產替代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長期工程,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風口。隨著汽車趨于電動化、智能化,即便疫情恢復,短期內缺芯局勢形勢很難扭轉,缺貨將會持續,供不應求。

基于此,面臨缺芯帶來的影響,各車企不得不開始在國內尋求合作伙伴或者芯片供應商。“從19年開始,我們很多車企客戶看到機會,無論是國外品牌還是國內品牌,只要能用的,他們都會開項目來做測試。”一位從業者稱。

汽車“芯”動上海灘

奇瑞汽車是許微所在公司的長期合作客戶,購買一些低壓MOSFET、低壓大電流的Diode等器件較多,核心芯片都從國外廠家購貨,“但在這次危機后,高壓大電流也開始使用我們的產品了”。

“選擇國產芯片,一方面是價格,一方面要產品好, 還有可能選擇相信國產的一個信念,”在許微看來,很多車企都想著,未來在國內市場,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發展,逐漸替代國外,在國內去找合適的芯片供應商。

對于國內芯片的發展,采用先拿下中低端芯片,簡單的一些配件如MOSFET,再積累經驗做高端核心芯片。“只要起量了,那國產成本肯定會比國外的更低,單個的成本是很高的,只有起到一定的量級以后,才能把成本來攤薄。”

國內芯片正在逐步突破,先從車窗這種中低端芯片,再到核心芯片。想引進一個客戶,贏得他們的信任,從邊緣芯片到核心芯片,需要一個一個新品的試用。“邊緣的做得好了,穩定性、安全性都能達到要求,也會有給與更多機會愿意試用我們更高端的芯片,”一位芯片供應商這樣認為,“要形成一種循序漸進的一個合作關系,當我們的芯片還比國外的要便宜,而且穩定性也不錯,車企慢慢才會轉向國內企業”。

“這對國內的芯片廠家確實是很好的一次契機,國內也起來了一些芯片廠,包括針對新能源的比如說碳化硅的項目,業內前三的有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國內就是中車株洲,與華為合作的一套軌道交通方案,就做得很好,一部分車廠已經驗證過他們的方案,有驗證通過了。”一位芯片從業者告訴光子星球。

不像其他工業品或消費品,國產車載芯片仍處于爬坡階段,以前遇到問題,芯片行業會自行消化,但現在,車企在芯片供應鏈上的作用被放大。

Wind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汽車行業中車用芯片自研率僅占10%,90%汽車芯片都依賴進口,但同時國內汽車市場占據全球三分之一。經歷了此次危機,各車企開始重新思考他們在整個產業鏈上的位置。車企開始尋求自救。

楊天所在芯片企業準備明年上市,此前投資方中的七八家,僅有兩家來自車企投資,余下幾家全是他們的上中游客戶,包括材料提供商、供貨的其他芯片公司。在這次危機全面爆發時,又有幾家車企正在洽談投資事項,“他們覺得我們的芯片在國內還算不錯,有發展潛力”。

此外,總部位于上海的蔚來、上汽這些車廠前期也以投資的方式,正在逐步參與進芯片產業鏈中。

隨著汽車廠商的加入,給國產芯片帶來轉機,他們有更多資金、人才、技術上的投入,有希望改變芯片廠商孤軍作戰的困境。

與此同時,每個車企都希望擁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廠,但實踐了才發現整個過程很難。之前楊天公司車企客戶,也想要做自己的芯片,但嘗試了之后才發現芯片完全比想象的要難很多,奇瑞便是其中一例,“即便做完驗證以后,至少需要半年或一年后才能正式應用,可以做,但沒有那么快,是在完善過程中”。

同時,“一輛車需要上千顆芯片,就整料單報下來,成本不會低,車企不會自己都做,基于核心部件會考慮自研,但沒有達到一定量級的話,這個研發成本也是一大筆投入。”一位業內人士稱。

未來,隨著汽車行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車企加入自建芯片廠的序列,將核心芯片把握在自己手中。

芯片廠商和車企的合作將會愈發緊密。目前,上海的車企也是中國最多的,包括蔚來、上汽、威馬、高合等國產汽車公司總部落戶于此,小米、理想等公司也都在上海設立了辦公室,這里還是很多跨國公司的中國總部,如特斯拉、福特、沃爾沃等。

越來越多車企將眼光瞄準上海,踏進“芯片走廊”,共筑汽車半導體。這個常年陪跑中國科技發展的魔力之都,也將開始向世界展示它的“魔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