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咋突然不掙錢了?
大廠業績集體踩剎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雷達財經(ID: leidacj),作者:李亦輝 ,編輯:深海
互聯網大廠突然不掙錢了。
目前已經曬出的“績單”中,阿里巴巴三季度調整后凈利潤同比下降39%,稍早出爐的騰訊單季歸母凈利潤(非國際準則)罕見下降。此外,百度已經連續兩個季度虧損,京東和B站的虧損都超出市場預期。
未上市的巨頭字節跳動,最新消息稱國內收入增速明顯下滑,抖音增長乏力。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大廠盈利不佳背后,一方面中概股以及港股的集體低迷,百度、京東和B站在投資收益下滑;另一方面是互聯網巨頭們開始隱藏鋒芒,阿里和京東的財報中特意強調了對“投入”的提升。
01 大廠業績集體踩剎車
11月18日,阿里巴巴發布Q2財季(自然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期內營收2006.9億元,不及市場預估的2061.7億元;調整后EBITDA為348.4億元,同比下降27%,不及市場預估的401.9億元;非美國會計準則下,調整后凈利潤285.2億元,同比下降39%,距離市場預期332億差了一大截。
作為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該財季淘寶天貓傭金+廣告的客戶管理收入為717億,同比增長只有3.4%,顯著低于市場6-8%的預期。包括盒馬、高鑫零售、銀泰、貓超自營等在內的重資產零售業務收入551億,同比增長101%,超出市場預期。本季度阿里云收入200億,同比增速33%,增速雖較上季度提高3%,但遠不及去年同期的62%。
其他業務方面,菜鳥單季收入98億,同比增長20%,較上季度50%的同比增速放緩。餓了么與口碑本季度營收達到95億,同比僅增8%,表現平平。大文娛業務收入依然是80.81億,而去年同期為80.66億元,基本持平,但虧損率從上季度的5%進一步擴大至12%。
此外,阿里宣布下調2022財年營收指引,由同比增長29%下調至同比增長20-23%,有信息顯示這是2016年至今阿里第一次主動下調全年業績指引。
電話會上,阿里高管稱,“阿里巴巴作為當前市場上最大的電商主體,我們的電商表現無疑與中國大環境表現一致,而大環境比預想中放緩得更嚴重,也導致阿里相關收入的增速下降。”
對此,花旗發表報告稱,阿里巴巴收入放緩及毛利率表現低于預期,大部份投資者早已預期阿里季度業績放慢及會下調全年度收入指引,但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仍遜預期8%,料將會令市場失望。
對于阿里的業績表現,資本市場迅速作出反應,當地時間11月18日,阿里巴巴美股大跌11.13%,11月19日再度下跌2.27%,市值回落至3801.5億美元。
再來看看騰訊的三季度,公司當季實現營收1423.68億元,同比增長13%;但實現凈利潤(Non-IFRS:非國際財務準則)317.5億元,同比下降2%,這是該指標近年來罕見下降。
透過財報發現,多項收入增速緩慢,而成本較快增長是騰訊凈利潤下降的主因。三季度騰訊增值服務和廣告收入增長分別為8%和5%的個位數,僅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收入增長30%;而同期公司成本同比增長了16%至796億元。
在主營的游戲業務板塊,隨著全面落實未成年人防沉迷新規,于2021年9月,未成年人在騰訊本土市場游戲時長的占比為0.7%,較2020年9月的6.4%顯著下降。流水占比下降至1.1%,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低。
不同于前面兩家的利潤下滑,已經公布財報的百度、京東和B站直接進入“虧損模式”。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百度實現營收319億元,同比增長13%,略高于市場預期。盡管百度核心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但網絡營銷部分收入同比增長6%,環比增幅大幅放緩,僅2.6%。
管理層將廣告業務增速放緩歸咎于疫情和監管的影響。“我們的廣告支出受到教育、房地產和家居、旅游和特許經營等行業的影響,同時我們預計這種逆風將在短期內持續下去。”李彥宏在電話會議上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百度第三季度歸母凈虧損人民幣165.6億元,環比擴大了27.4倍。算上二季度5.83億元虧損,百度已連續兩個季度虧損。財報的“難看”很快反饋到二級市場上,最近兩個交易日百度美股跌逾10%。
同為電商巨頭,京東在盈利表現上甚至不及阿里。今年三季度,京東營收2187億元,同比增長25.5%;凈虧損為28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76億元,遠不及市場預估的盈利16.7億元。
從財務數據中可以發現京東的虧損原因,一個是新業務虧損嚴重,本季度虧損20.73億元,虧損率達到了72.75%;二是相對于物流在二季度21億元經營利潤,三季度轉虧為7.2億元;三是投資損失了50億元。
被認為“下一個巨頭”的B站,依然在虧損的泥潭無法自拔。
今年三季度,B站營收為52.07億元,同比增61%;凈虧損26.86億元,去年同期為11.09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44.01%。盡管成長能力不俗,但虧損還是超出市場預期的18.18億元,虧損速度進一步大于收入增長速度。
拉長時間,2021年前三季度B站已累計虧損約47億元。
有分析認為,中視頻平臺在短視頻和長視頻的夾縫中求生,B站的巨頭夢堪憂。
02 投資業務成“拖油瓶”
為何互聯網大廠不掙錢了?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幾乎每家互聯網大廠解釋財報利潤減少的原因,幾乎都提到了投資證券的公允價值變動。
作為大廠中的投資“大戶”,騰訊的投資業務可謂十分龐雜。根據雪球用戶“勇敢的長頸鹿”統計,2020年騰訊對外股權投資達到了2100億,今年上半年也超過了800億元。
截至今年三季度,騰訊投資于上市公司產生的股權資產公允價值為9474億元、非上市企業股權賬面價值為1236億元。此外,第三季度騰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跌了364億元。
阿里方面,由于公司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投資價值產生凈損失,這部分在7-9月份損失為114.56億元,去年同期實現凈收益105.1億元。一個月前,阿里剛轉讓了芒果超媒5.01%股份,虧損約17.5億元。
第三季度,京東按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損益以及因上市公司股權投資股價下降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共計50億元,而在去年這兩項為京東貢獻了42億的非業務利潤。
百度三季度其他損失凈額為215億元,有189億來自于投資市值變動。根據快手IPO招股書,百度在快手持股3.78%,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該投資給百度帶來了超200億元的收益。但自2021年2月快手登陸港交所以來,其市值已較最高點縮水80%。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B站公開的對外投資事件有146起。今年以來更是加大投資力度,僅2021年至今近一年時間,B站已參投公司約為43家,包括心動網絡、青瓷數碼、中手游、極氪股份和觀察者網等。
但目前這些投資已經開始拖累B站的盈利節奏,Q3凈投資虧損為7.24億元,去年同期則實現了1420萬的投資盈利。
03 巨頭開啟新一輪投入
大環境疲軟疊加新的監管政策,互聯網巨頭們開始收起鋒芒,開始有意強調“投入”“助力實體經濟”等措辭。
以游戲和社交見長的騰訊,在玩家游戲時長被嚴格限制的情況下另辟蹊徑,在研發投入和云計算等基礎設施領域加碼,開始“脫虛向實”的轉變。數據顯示,Q3騰訊研發方面的開支就達到了137.3億元,是今年單季新高。
按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的說法,“騰訊積極投資于重點戰略領域及前沿科技,并作出新的承諾投入共同富裕項目。展望未來,我們致力為用戶提供卓越的體驗,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運營,以及為整體社會作出貢獻。”
財報顯示,阿里也在大力投資新業務。報告期內對淘特、本地生活服務、社區商業平臺及 Lazada的投入同比增加125.8億元,這也是導致經營利潤增幅放緩的原因之一。
但讓市場擔憂的是,這些多元化投入是否能收獲效果。電話會上,阿里巴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淘特和淘菜菜的重點仍在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創造價值的模式將不再局限于將流量變現,而是通過對供應鏈的優化,挖掘出生產廠家對消費者(M2C)模式或農戶到餐桌模式的巨大潛能。
淘特被認為是用來干擾拼多多,截至三季度末年活買家數達到了2.4億,相比上個季度末的1.9億,凈增了五千萬;淘菜菜是阿里的社區團購業務,由盒馬集市與淘寶買菜整合而來。
另外阿里也在加緊布局全球化,本季度,集團海外年度活躍用戶達到了2.85億,比上個季度末凈增了2000萬。
京東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實體和物流。今年三季度以來,1.5萬多家京東家電專賣店覆蓋了全國超60萬個行政村,京東京車會在全國163個城市開設超過1400家門店;過去一個季度京東倉庫數增加了100個,這個數字在過去的一年里已經新增了500個。
京東方面稱,集團將96%的成本和費用都用于實體經濟投入,主要包括商品采購、基礎設施、物流履約、技術研發、員工薪酬福利以及對品牌商家扶持等方面。
社區團購方面,京東收縮了戰線,此前京喜拼拼從多個省份退出并減少了補貼。
今年三季度,百度研發費用達62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遠高于營收增速。百度投入聚焦在基礎研究、基礎技術和底層創新等硬科技方面。
據百度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彥宏介紹,百度的支出有兩大塊,一部分是跟其新業務有關的,如云業務、智能駕駛等。另外一部分,AI新業務需要大量的投資,其中包括設備的銷售、面向企業(2B)的解決方案的交付、智能交通等。另外,百度還在手機端生態系統方面進行投資。
針對巨頭所發生的轉變,有分析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觸頂,聚流量的平臺都感受到了壓力,巨頭們開始淡化短期目標,通過投資換取長期突破。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