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小波點 4年前 (2021-11-18)

2021 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 149 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 65 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 84 人。

1、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

11月17日,華為在全場景智慧生活發布會上推出多款新品,包括可拆卸的二合一筆記本電腦MateBook E、口紅外形的耳機FreeBuds Lipstick、華為手表WATCH GT3、專業跑表華為WATCH GT Runner、華為折疊屏手機Mate X2典藏版等。

2、2021 年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 149 人當選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11 月 18 日消息,2021 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 149 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 65 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 84 人。

2021 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65 人,其中女性科學家 5 人。在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 12 人,化學部 11 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10 人,地學部 9 人,信息技術科學部 10 人,技術科學部 13 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 57.4 歲,最小年齡 45 歲,最大年齡 68 歲,60 歲(含)以下的占 76.9%。

3、馬斯克:有信心在 2022 年把“星艦”送入太空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11 月 18 日消息,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 CNBC 報道,特斯拉、SpaceX 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周三表示,SpaceX希望明年 1 月對星艦(Starship)進行首次軌道飛行測試,具體時間取決于測試和監管部門的批準。

4、英偉達第三季度營收71億美元 凈利潤同比增長84%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11月18日凌晨消息,據報道,英偉達今日公布了該公司的2022財年第三財季財報。

報告顯示,英偉達第三財季營收為71.0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47.26億美元相比增長50%,與上一財季的65.07億美元相比增長9%;凈利潤為24.6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3.36億美元相比增長84%,與上一財季的23.74億美元相比增長4%。

5、谷歌CEO皮查伊:下一個增長點仍是搜索 而非“元宇宙”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當許多其他科技巨頭將“元宇宙”作為下個增長前沿時,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 (Sundar Pichai) 依然關注其最古老的服務,并繼續將谷歌的未來押在互聯網搜索上。

皮查伊是谷歌及其母公司 Alphabet 的首席執行官,他在新加坡彭博新經濟論壇上接受采訪時表示:“我感到幸運的是,我們的使命是永恒的,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組織信息。”

6、亞馬遜云計算 CEO 調整戰略:應對來自微軟和谷歌的競爭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11 月 18 日早間消息,據報道,新任亞馬遜云服務負責人亞當?塞利普斯基(Adam Selipsky)計劃為特定的產業定制更多產品,例如醫療保健行業、汽車行業和電信行業等。此舉對于亞馬遜云服務來說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此前該公司更加專注于可供大多數客戶使用的更廣泛解決方案。

7、小馬智行造車計劃停滯,團隊瀕臨解散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據消息,自動駕駛明星公司“小馬智行”的乘用車“造車”計劃目前趨于停滯,位于上海嘉定的十余人造車團隊也將面臨調整。知情人士表示,該團隊部分成員已經離開,加盟其他新造車勢力公司。小馬智行的造車計劃從今年初籌備至今。小馬智行的初步規劃是制造乘用車,為此還特地從小鵬汽車挖人加盟。

8、高通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寶馬將在下一代駕駛輔助系統中使用其芯片

折疊屏手機、口紅耳機、專業跑表,華為一大波新品問世;2021 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高通公司周二在投資者推介會上宣布寶馬將在下一代的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系統中使用其芯片。此外,高通還介紹了如何與Meta Platforms Inc等公司合作開發虛擬現實硬件,以及與微軟公司合作開發使用高通芯片的筆記本電腦。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