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離“斷奶”還有多遠?
這兩年,在汽車股上賺到大錢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派。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遠川商業評論(ID:ycsypl),作者:王磊
這兩年,在汽車股上賺到大錢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派。
一種是以特斯拉和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派”,踩對了市場爆發的時機;一種是押對了產品的“爆款派”,比如坦克300、理想ONE以及五菱宏光MINIEV;一種是跟對了大哥的“風口派”,比如搭載了Huawei Inside的北汽極狐和賽力斯(母公司分別為北汽藍谷和小康股份)。
最后一種是以長安為代表的“復蘇派”。短短一年多時間,長安汽車股價從不到10塊一路飆升到最高時的23.66元,目前維持在17元左右,和2015年最巔峰時相差無幾,在國有四大汽車集團中稱得上鶴立雞群。
表面上看,驅動長安這輪增長的是量價齊升,今年1-8月,長安汽車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85.8萬輛,同比暴增51.4%,超過四連冠的吉利,有望重奪“自主一哥”的寶座,但本質上,這是資本市場對其階段性“斷奶”成功的獎賞。
01巨嬰
長安是中國資歷最老的車企,前身可以追溯到李鴻章在洋務運動時期創立的上海洋炮局,新中國之后成為一家大型兵工廠,改革開放之后,中央提出軍工企業要利用富余產能生產民用產品,之前生產過越野車的長安便開始了“軍轉民”,順勢進入汽車制造領域。
1984年3月2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在重慶視察工作期間,在人民大禮堂視察了長安廠試制的微型載貨汽車,并作出了“重慶也可以搞聯合體生產汽車”的指示,不久之后,長安和鈴木簽訂技術貿易協定書,為之后的合資大幕打頭陣。
1993年,中日兩國的微型車之王正式聯姻,成立了合資公司“長安鈴木”,并且推出了風靡一時的奧拓和羚羊,截至到2003年年底,這兩款小車為長安貢獻了176億元收入和36.9億元利潤,單車利潤過萬,長安第一次嘗到了躺贏的滋味。
圖注:長安汽車旗下主要合資企業及變化情況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正式加入WTO,一大波外資車企入華,長安也陸續和福特、馬自達、標志雪鐵龍(簡稱PSA)成立了合資公司,產品陣營從微型車擴展到轎車、SUV以及MPV,覆蓋價格區間從5萬到35萬不等。
長安的合資節奏幾乎踩準了中國車市每一個爆發節點,從90年代的微型車,到2000年的經濟型轎車,再到2010年之后的SUV以及豪華車市場,并且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汽車王國以及一個抗風險的“多邊形結構”。
2006年,當時的中國車市正高歌猛進,但長安鈴木的微型車在中國漸漸失寵,對長安的利潤貢獻下降到千萬元級別,而長安福特扛過了大旗。2012年,長安福特馬自達分拆成功,輕裝上陣的長安福特開始密集投放爆款車型,同一年,不僅有新舊??怂?ldquo;兩代同堂”支撐轎車市場,還有翼虎、翼搏爭奪爆發的SUV市場。
2012-2015年期間,長安福特推出“1515計劃”,即2015年前,在中國市場推出15款全新產品,也正是這段時間,長安福特為長安貢獻的利潤從16億元增長到8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6%,遠超長安馬自達。
圖注:旗下合資公司的投資損益是長安汽車凈利潤的“晴雨表”
當年的長安福特究竟有多賺錢?根據測算,在最巔峰的2016年上半年,長安福特單車利潤曾經達到2.8萬元,是上汽大眾的1.27倍,廣汽豐田的2.8倍。
這也讓福特成為長安最仰仗的大腿,長安福特對上市公司的利潤貢獻一度接近90%,長安的股價也在三年時間里翻了17倍,并在2015年上半年創下每股16.3元的歷史新高,但這也讓長安徹底淪為“巨嬰”,只要福特打個噴嚏,長安就要進ICU。
02萎縮
最早讓長安嘗到合資甜頭的鈴木,成為最先掉隊的那個。由于國內微型車不斷萎縮以及轎車市場的成熟,長安鈴木的銷量在2012年創下22萬輛的巔峰之后不斷下滑,對長安的利潤貢獻從9000多萬變成虧損,最終以長安汽車1元收購日方股份畫上句號(目前已更名為“鈴耀”)。
如果說鈴木的失敗只是將長安送去了門診,那么長安PSA的高開低走則是親手將長安推入了病房。
圖注:長安鈴木銷量隨小型車市場一同收縮
為了搶占豪華車市場,長安在2011年和法國PSA共同出資76億元成立合資公司,引入DS品牌,初期規劃產能20萬輛,遠期100萬輛,但沒想到,中國人根本不吃法國人奢華浪漫那套,加上管理層內耗嚴重以及品牌定位模糊,DS最高銷量被定在了2015年的2.7萬輛,相當于奧迪A4兩個月的銷量。
到2018年,DS的銷量只有可憐的3800輛,深圳工廠徹底淪為僵尸產能。最終,長安和PSA選擇在2019年分道揚鑣,將合資公司擺上了貨架,2020年被轉手給寶能。短短6年時間,長安PSA讓長安損失了40個“小目標”。
而讓長安住進ICU的是曾經的搖錢樹:福特。從2017年到2019年,長安福特這位曾經的巨人像得了漸凍癥一樣體型急劇萎縮,銷量從曾經接近百萬輛跳水至18.7萬輛,對長安汽車的利潤貢獻也從90億元變成巨虧19億元。
長安福特業績劇烈跳水暴露了合資車企的命門:我命由人不由我,換言之,名義上雖然中外都各占50%股份,但實際上是外方主導了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周期,中方幾乎沒有參與感,在戰略執行和風險上管理上都極為被動。
從2015年開始,福特為了保證向智能電動化轉型所需的資金,開始實施全球性收縮戰略。在北美,福特宣布放棄90%轎車業務,將重心轉到皮卡、SUV以及商用車領域,在其他市場,關閉了印度、巴西、南美與歐洲等地的大部分工廠并且暫緩了新產品的投放。
這招“棄車保帥”雖然為福特省出了225億美元,但卻讓長安福特在長達三年時間里沒有更新任何一款主力產品,一條肥大腿直接瘦成了肉干,使得長安汽車凈利潤從2016年103億元的最高點滑落到2019年的虧損26億元,股價也是跌到慘不忍睹的5塊錢以下。
合資品牌接二連三的倒下打了長安一個措手不及,也讓長安自主品牌長期以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暴露得更加徹底。
03斷奶
在長安的業務版圖中,自主品牌銷量一直和合資品牌不相上下,甚至比合資體系更多,但因為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路子,利潤非常微薄,比如2015年,自主品牌賣了130萬輛,凈利潤只有5個億,平均單車凈利潤約為380元,只有長安福特的1/70,長城汽車的1/20以及吉利的1/10。
極低的利潤使得長安根本沒有抵抗經濟周期的能力。2019年,當中國汽車市場連續兩年陷入負增長時,長安自主品牌再度轉虧,達3.1億元,成為當年唯一年銷百萬卻虧損的自主品牌,相比之下,吉利和長城的凈利潤分別為83億和45億。
當時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且智能網聯已經是大勢所趨,圍繞品牌向上以及行業走勢,長安做出了很多自救調整:
內部:在組織架構上,成立長安乘用車、歐尚、凱程以及中高端智能電動品牌“阿維塔”四個事業部,減少對商用車業務的投入,將更多資源傾斜于利潤率更高的乘用車版塊;在技術上,推出模塊化藍鯨NE動力平臺,可以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以及提高終端溢價。
外部:比如在動力電池領域和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在車聯網領域和騰訊成立梧桐科技,在自動駕駛領域和博世、百度以及地平線達成合作,在新能源領域和蔚來成立長安蔚來,并且為“長安新能源”引入戰略投資者。
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長安漸漸走出了“斷腿”的陰霾,推出了經典車型CS35、CS55、CS75的PLUS版本,以及全新的UNI-T、UNI-K等車型,前者固守自主品牌基本盤,后者主攻Z世代新消費群體。
從目前來看,這一輪產品投放取得了不小的成功,CS75 PLUS、CS55 PLUS、UNI-T等換代產品幾乎都在上市首月就銷量過萬,其中CS75PLUS月銷曾一度超過長城神車哈弗H6,成為SUV細分市場的冠軍。
PLUS和UNI兩大系列的也成功拉動長安自主品牌單價與毛利率的整體上升。
根據東方證券數據,從2018年到2021年,長安汽車自主品牌車型均價從7.72萬元提升至10.02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2%,在新產品密集上市的的2019年Q4,長安汽車毛利率提升至19.8%,同比增長6.9%,遠高于吉利和長城。
圖注:長安自主品牌車型單價連續三年上升
2019年,長安汽車自主品牌凈虧5個億,經過這一輪調整,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已經能夠為上市公司貢獻15個億利潤,超越其他合資品牌成為最粗的大腿,反觀上汽、廣汽以及一汽,自主品牌遲遲未能實現盈利,這也是這輪汽車股上升周期中,長安能重獲青睞的根本原因。
04尾聲
從目前來看,二級市場對汽車股的估值已經出現了兩個極端。
第一:對于能夠緊跟新能源汽車大勢并能借此實現品牌升級的公司,資本給出的估值邏輯已經和高增長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相似,比如比亞迪的市盈率高達192倍。
第二:2022年,乘用車領域的“合資股比”即將放開,對于常年躺在合資搖籃里賺錢的公司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資本給于其的估值不到傳統制造業的平均水平,比如上汽的PE不到9倍,北京汽車更是不到5倍。
從介于二者之間市盈率來看,投資者對于長安汽車的判斷仍然搖擺不定。一方面,自主品牌取得的階段性成功讓長安汽車更靠近第一類;但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阿維塔才剛問世,后續發展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資料:
[1]新車發布強勢,智能電動打開二次成長曲線,國盛證券
[2]重振旗鼓蓄新力,困境反轉正當時,財通證券
[3]長安福特:復興之路的起點,中泰證券
[4]黑暗將盡,守望黎明,中銀證券
[5]跟蹤報告:改革成效初顯,至暗時刻將盡,廣大證券
[6]公司之自主品牌分析:開啟第三次創業,自主品牌突破向上,東方證券
[7]第三次創業開啟新一輪成長周期,東吳證券
[8]長安微型車十年發展評述,向生寅
[9]再見,長安PSA,每日經濟新聞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