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jh 4年前 (2021-09-24)

高薪之下,芯片公司們也開始了“內卷”。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今年秋招,格外慘烈。

為了與互聯網大廠爭奪應屆生們,各家芯片公司紛紛開出“天價”薪酬。

有幾家企業甚至在夏天就開始了“秋招”計劃。

我們隨機打開某招聘網站進行搜索:

芯片設計工程師、應屆生月薪20k-40k、豐厚福利……每一條都極其誘人。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但幾十萬的年薪似乎并沒有給這個行業注入新鮮血液,芯片公司缺人的新聞依然屢見不鮮。

企業高薪挖角,挖來挖去竟是同一批人

為啥芯片公司一直在喊缺人,因為根本留不住人。

就在上周,國內半導體IDM龍頭華潤微發布公告稱:公司“8英寸高端傳感器”項目被迫延期到明年12月。

有趣的是,在這則公告的同時,華潤微還發布了一則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公告。

據悉,這已經是華潤微近1個月以來發布的第三份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公告。

除了一位因為退休以外,另外兩位都因為工作調動。

核心人員的流失,已經成為華潤微項目推遲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芯片行業離職率高的現狀。

根據摩爾精英的統計,國內芯片行業平均離職率接近12%,其中封裝測試更是達到了近17%。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而國內晶圓代工巨頭的人才流動現象更是嚴重。

比如中芯國際,其北京、深圳工廠2018年的員工流失占總流失比為25.7%、11.7%,總流失率為22%。

有報道稱,如今芯片行業的招聘已經不只是HR的事,甚至需要CEO親自上陣,更是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不管是應屆生還是工作多年的職場人,往往都靠高薪吸引。

如果將時間向前推移5年,半導體行業或許都不是受關注的行業。而現在,面對突如其來的5倍、甚至10倍的薪資暴漲,放在任何人面前都很難不心動。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靠著“芯片龍頭”的金字招牌,這些人去往了其他企業,拿著比之前更高的薪水。

但光把人招來還不夠,要留住人才也要花費一大筆費用。

今年4月,為了留住“鬧離職”的梁孟松,中芯國際許諾漲薪4倍,再送了一套價值2250萬元的房產。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靠著巨額的代價,這才穩住了梁孟松想要離開的心,也保證了中芯國際12nm工藝的進度。

所以說,芯片行業缺人是真的缺,但就目前的行情價,對于絕大多數還在成長期的芯片公司來說,真就負擔不起。

芯片行業,太過“神秘”

雖然名義上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但芯片行業和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樣,同樣需要大量工程師在背后支撐。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以下稱“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我國芯片專業人才將有30萬左右缺口,如果算上其他領域,那么我國芯片相關的人才缺口將達到70萬左右。

這其中,芯片設計缺27.04萬人,芯片制造缺26.43萬人,封裝測試缺20.98萬人。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而這些人員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比如芯片設計這類高精尖領域,往往傾向于高學歷人才,至于晶圓制造和封裝測試,也至少需要本科學歷。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國半導體在設計階段不遺余力投入大量成本,卻忽視了另外兩個更重要的環節,這也是我國芯片被嚴重“卡脖子”的地方。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不合理的成本投入與失衡的關注點,導致了外界對半導體行業“高大上”印象的過度誤解,以致于“不當”的勸退了一部分應屆生進入這個行業。

所以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一些不需要太多技術的崗位,應該適當降低對求職者的要求,不能一味苛求。

這往往只會讓剛畢業、想施展拳腳的潛力新人無處可去。

同時,企業也需要轉變觀念,不能只想著釣到好魚,也要學會去培養人才。

雖然挖來有經驗的“老人”確實很有用,但如果不能耐下心思培養人才,只會讓這個行業越來越“內卷”。

結語

從冷板凳變成了“香餑餑”,芯片行業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

不僅是初創公司、互聯網公司,甚至連手機廠商都已經開始布局。

但與之對應的,從事芯片行業的工程師卻并沒有增加多少。

以往,1萬多的人才,可能只有幾百家單位可以選擇,但現在突然增加到上千家,現有的人才也不夠分了。

提前半年開始“秋招搶人大戰”,芯片公司為何還是難招人?

所以,芯片人才缺失并不是一個靠高薪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長線規劃,耐心等待。

只有等從業人數不斷攀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