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清科盛王凡: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應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jh 4年前 (2021-09-09)

未來的智能物流先別管是什么技術,大家的這個目的一定是要以靈活柔性高效為主。

專訪華清科盛王凡: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應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說起智慧物流,你的腦海里是否會出現這么一個畫面:

在偌大的倉庫里,原本忙碌穿梭的工人們,已經被無數物流機器人給替代。

這些機器人依靠設定好的程序,靈活地穿梭在貨架和傳送帶之間,準確無誤地進行搬運,分揀等一系列工作。

或許你會認為,全自動化的無人倉庫就是智慧物流的未來形態。

但華清科盛CEO王凡先生卻告訴鎂客網:“在智慧物流里,如果失去人的配合,機器的效率反而會降低。”

作為行業內最早探尋工業物聯網的企業,華清科盛創新性提出“輕量級智能物流自動化”這一理念,突出了人在物流中的重要性。

借著采訪的契機,王凡向鎂客網介紹了華清科盛在智慧物流上的獨特見解。

利用工業物聯網技術,實現物流升級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硬件等技術手段在物流業務場景中不斷突破和滲透,智慧物流已逐漸從理念走向實際應用。也正是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物流這一原本“低調”的節點,開始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對整個產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一環。

對于有資金實力的企業來說,開頭提到的全自動化倉庫自然是升級改造的首選,其優點和效率性不言而喻。但其高昂的改造成本,是其他中小型企業所難以承受的。

專訪華清科盛王凡: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應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數據顯示,市場上全自動化倉庫需要5-8年才能回收成本。但如果選擇“后臺軟件+人工操作”的信息化改造,只需1-2年即可回本,因此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選擇通過軟件的方式來升級物流環節。

也正是瞄準企業的巨大需求,華清科盛從2011年開始進入物流行業,從軟件層面幫助企業實現倉庫低成本、智能化改造。

王凡表示:“自己的創始團隊都是世界500強的智能制造團隊背景出身,對于整個工業體系尤其是制造環節十分了解。”

正是出于對行業的敏銳嗅覺,王凡和他的團隊發現,工廠在進行自動化或智能化升級時,會被傳統的工業架構體系束縛,原本工廠里只有貨物這項固定資產,但如今卻加上了人、車等流動性資產,因此想要從軟件層面升級十分困難。

而工業物聯網的出現,帶來了一套全新的架構,這些具有流動性的因素都可以在這套架構之下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專訪華清科盛王凡: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應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在這里,王凡給鎂客網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倉庫里的有一輛AGV搬運小車,他會按照設定好起點和終點進行工作,如果中途機器人多了一個空位,那么他可以中途順帶多運一批貨。就好比一輛順風車,在中途有空位的時候,可以順道載客。”

在原有的體系下,機器人只會按照固有的線路進行前進。但在工業物聯網的輔助下,工人可以發現這個空閑的機器人,讓他順帶一批貨物,這樣就可以有效執行效率。

讀到這里,你們或許會發現,人的因素在華清科盛的解決方案里依然占據著相當大的地位,甚至從“執行者”變成了“命令者”。

“企業真正去思考的,不是用機器去取代人,而是要達成人機混合自動化。當各個區域各個崗位都可以隨意的去調配機器跟人數的搭配的時候,這才是最理想的一個狀態。”王凡解釋道。

如果用一個專業名詞去形容這種“人機共存”的狀態,那就是工業物聯網下特有的“物流柔性化”。

機器與人的“剛柔結合”

何謂“物流柔性化”,一方面是指根據客戶的消費需求,靈活地組織和實施物流作業。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的柔性,正是對于機器的剛性,兩者相互補充。

在談到全自動無人倉庫時,王凡表示:機器是存在它的能力上限的,假設這片區域規劃好了無人化、自動化之后,一旦該區域的業務波動超過了設計的能力上限時,就會出現我們常講的爆倉。

在這種情況下,機器很難去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亞馬遜的智慧小車,即使已經做到了業內領先,但如果將它放到程序以外的地方,就很難再去找到目標。這其實是行業內一直未解決的問題之一,即使是百億產值以上的頭部企業,他們也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

所以說,單純去推動自動化或是無人化,會將機器與人之間的關系割裂。

從華清科盛的“輕量級智能物流自動化”可以看到,這套解決方案首先讓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依然保留人的執行功能,而將計算、交互和決策交給智能設備和信息系統。

下一步,再將計算、交互和決策等環節交給機器人,最終幫助客戶最終實現物流解決方案的全自動化。

專訪華清科盛王凡: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應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在這里,王凡再次以出行平臺作為例子:假如現在你高峰期想要打車去到一個目的地,但此時排隊等候的人還有200多人,后臺在主動感知排隊困難時候,會建議你騎自行車騎一段路,然后到另外一個地方再去打車,這樣就十分靈活。

從這段過程來看,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到達另一個地方,而出行平臺給予我們不同的方案靈活選擇。而華清科盛所做的事情,就和出行平臺一樣,他們既不生產“車”,也不會生產“自行車”,但他們可以通過工業物聯網等技術,將不同工種的人或者別的區域的機器設備混合調用并搭配,從而最大限度完成任務,提高生產效率。

這就是柔性物流的魅力所在。

結語

當未來自動駕駛普及,堵車不再成為人們的困擾,是否意味著人們就坐地鐵或騎自行車的需求就會降低?

其實不然,人們依然會選擇最靈活的交通方式。

專訪華清科盛王凡: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應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放到物流上也一樣,正如王凡說的那樣;“未來的智能物流先別管是什么技術,大家的這個目的一定是要以靈活柔性高效為主。”

這里就回歸到智慧物流的本質,其目的還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我們再回顧整篇采訪,華清科盛一直再致力于尋找物流行業人、機器人,物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這種“最完美”的智慧物流,正是人與機器的“共舞”。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