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離子電池商業化正在加速,寧德時代這一次又賭對了?
鈉離子電池,或許可以擺脫“炒概念”的標簽了。
自從7月底,寧德時代揭開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的“神秘面紗”之后,關于這類新電池的爭議就一直沒有停息。
有人認為這是在炒概念,也有人認為這是下一代電池革命的預兆。
就在昨日,工信部在答復政協的提案表示:有關部門將推進鈉離子電池全面商業化!
這不禁讓網友感慨道:猜中三元鋰電池風口的“賭神”寧德時代,這次又賭對了!
并不遙遠的鈉離子電池
早在100多年前的著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里,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就給讀者展示過鈉離子電池的概念。
在小說里,鸚鵡螺號通過取得海水得到的電解質鈉,制成鈉電池作為能源來驅動潛艇前進。
事實上,鈉離子電池的原理與鋰離子電池幾乎相同,只不過將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金屬,從鋰變成了鈉。
因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鈉離子電池幾乎與鋰離子電池同步研究。
但鈉元素“天生缺陷”,由于離子半徑要比鋰離子大得多,這導致自身移動速度極其緩慢,且沒辦法穿過負極材料,這導致鈉離子電池的效率遠不如鋰離子電池。
因此在當時技術的限制下,科學家們幾乎放棄了對鈉離子電池的繼續研究。
拋去能量密度不談,鈉離子電池的優勢其實十分明顯。
首先鈉資源的儲備量相當豐富,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鈉,通過化學電解,便能夠分離出足夠數量是鈉,幾乎到了取之不竭的程度;
其次,鈉離子電池對溫度并不敏感,不會像鋰離子電池那樣“捉摸不透“,這對于強調安全性的新能源汽車而言,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寧德時代公布的資料來看,這一代鈉離子電池在材料上選擇了不同于石墨的硬碳材料,這樣就讓順利完成鈉離子的正負極流通,從而實現充放電功能。
除了寧德時代以外,中科海鈉在去年9月就已經實現了鈉離子電池的量產。
或許這種更加安全和低廉的鈉離子電池,離我們真的不遠。
寧德時代的焦慮和突破
在工信部發布“鈉電池”公告的當天,寧德時代很“巧合”地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財報。
根據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0.75億元,同比增長134.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84億元,同比增長131.45%。
但在傲人的財報數據背后,我們可以挖掘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動力電池毛利率降了,難頂原材料成本的增加。
其次,業績的增長,主要來源自儲能業務。
動力電池毛利率的下降,除了有原材料的壓力外,競爭對手同樣給足了寧德時代壓力。
自從LG化學開始和歐洲車企深入合作之后,寧德時代的海外競爭優勢已經不明顯,市場只領先不到1個百分比。
而儲能業務的轉型,從寧德時代去年的財報中多次提及。
有意思的是,鈉離子電池正是與著重提及的儲能業務息息相關。
就目前的鈉離子電池而言,其能量密度只能被用在低速汽車上。而儲能電池卻是很好的應用場景之一。
實際上,就目前寧德時代的鋰離子電池儲量,很難同時支撐起電動汽車和電網儲能兩大業務。
一方面在于新能源汽車對于鋰電池的需求急速增加,另一方面在于鋰礦原料價格的不斷飆升。目前,被成為“白色石油”的碳酸鋰價格已飆升至10萬元每噸,但氯化鈉價格每噸只要幾千元。
如果能加速低成本鈉離子電池對于儲能業務的替換,那無疑大大降低寧德時代的運行成本,從而與鋰電形成完美互補。
這樣,寧德時代手中又多了一枚和對手競爭的棋子。
根據寧德時代的預測,當前鈉離子電池產業鏈至少需要到2023年才能基本成型,但下一代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接近200Wh/kg,基本持平當下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
到時候,等到成本更低、穩定性更高的新一代鈉離子電池出線,寧德時代優勢將更加凸顯。
鋰礦告急,是時候有替代品了
除了寧德時代自身壓力以外,外部環境的改變,迫使鋰離子電池的替代產品早日上市。
如今,鋰礦的資源危機讓已經讓特斯拉在內的多家車企和電池廠感到焦慮。
就以我國為例,雖然鋰資源儲量占到全球13.2%,但由于這些鋰資源開采難度大,運輸難度大,所以僅有極少的鋰資源是自己開采。
目前我國80%的鋰資源供應依賴進口,是全球鋰資源第一進口國。如果全球供應鏈發生改變,那么對全國電池廠和整車廠都有影響。
據央視財經報道,到2030年,全球將出現50%的鋰需求缺口,這對于極度依賴鋰電池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無疑是一個不利的消息。
除了已知的鋰資源以外,和鋰離子電池息息相關的鈷礦、鎳礦資源也多集中在海外,并且被頭部礦業集團壟斷,原材料的價格也一直在瘋漲。
所以,無論是從寧德時代自身或者全國能源戰略的角度出發,發展鈉離子電池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鈉離子電池在國內將迎來一次突破。
無論對于企業還是行業而言,這不失為一個值得拓展的方向。
如今,汽車廠商的競爭已經不單單整車廠之間的明爭暗斗,上游資源廠商的競爭才是真正“無聲的戰場”。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