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鐘完成太空旅行后,貝佐斯開香檳慶祝,16萬+請愿民眾失望了
順帶著,貝佐斯還一不小心創下了兩項世界紀錄。
昨日晚間,57歲的貝佐斯,終于實現了自己兒時“乘坐飛船遨游太空”的夢想。
雖然在此次發射之前,維珍銀河創始人已經“截胡”貝佐斯,成為“太空旅行”第一人,但是這并未減弱大眾對于這位世界首富進行“太空旅行”的關注度。
11分鐘內,貝佐斯一行4人“觸碰”太空邊緣
北京時間7月20日晚間9點12分多,“新謝潑德號”正式點火。升空后,“新謝潑德號”以超3700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太空飛行。
幾分鐘后,“新謝潑德號”最終達到約100公里的高度,也就是“卡門線”。
據了解,卡門線是國際航空聯合會(FAI)任性的太空邊界線,將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區分開來,距離地球約100公里。
在到達卡門線后,助推器也與太空艙分離,前者自動返回到發射場北部的一個著陸平臺,而太空艙則帶著貝佐斯他們在太空邊緣處享受了幾分鐘微重力的失重狀態,并通過107cm*71cm的舷窗欣賞地球的景色。
之后,太空艙也帶著三個巨大的降落傘、以及一個推進器自由落體回到地球表面,最終在沙漠中著陸。
從火箭發射到太空艙著陸,整個過程歷時約11分鐘。
而就在太空艙落地的那一刻,代表了藍色起源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的成功,也創下了兩大全球記錄——“最高齡宇航員”、“最年輕宇航員”。
這兩項紀錄所對應的,正是此次與貝佐斯兩兄弟一次進行太空旅行的另外兩名乘客,分別是82歲的女性航天員沃利·芬克、18歲高中畢業生奧利弗·達蒙。
圖 | 從左至右:馬克·貝佐斯、杰夫·貝佐斯、奧利弗·達蒙、沃利·芬克
其中,達蒙能夠參與此次太空旅行,可以用“機緣巧合”來形容。
至于有多巧合?
原先這個機會是留給拍賣會中,以2800萬美元競得船票的神秘中標者。然而不巧的是,因為時間沖突的關系,他并未能參與到這次的太空旅行中。
由此順位,船票到了拍賣會亞軍——一家荷蘭公司CEO喬斯·達蒙的手中,而他選擇把機會讓給了自己18歲的兒子。
也因此,因緣巧合下,藍色起源這次太空旅行計劃一次創下了兩個全球記錄。
馬斯克、維珍銀河前方發來祝福
此外,在此次太空旅行正式開始前,作為競爭對手公司CEO的馬斯克和維珍銀河也在推特上轉發了藍色起源的推文,前者寫道“祝好運”,后者也預祝貝佐斯和藍色起源實現“成功且安全的飛行”,并在項目成功后發推祝賀。
圖 | 馬斯克轉發推文
圖 | 維珍銀河預祝&慶祝成功推文
頗為有趣的是,馬斯克對于貝佐斯的此次旅行是有些“不屑一顧”的。
就在前一天,馬斯克才轉發了一條推文,推文中是一組P著貝佐斯與馬斯克臉的兩人在進行對話,意思是“取笑”貝佐斯并不是進入軌道飛行,只是接觸太空的邊緣。
事實上,馬斯克的“嘲諷”是有底氣的“嘲諷”。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由馬斯克創立的SpaceX也將迎來啟動太空旅行項目。
屆時,SpaceX不僅僅將帶著乘客穿越卡門線,還會環繞地球飛行數天。甚至未來,馬斯克還計劃推行環月旅行等計劃。
就目前來看,還是已經數次送人登上國際空間站的SpaceX更為技高一籌。
未來,太空旅行將迎來數波游客
無疑,此次太空旅行的成功為藍色起源的太空項目很好地打了一個“廣告”。
據悉,到今年年底前,藍色起源還計劃再進行兩次太空旅行項目,明年則將“更多”。其中,不出意外的話,此次因為行程沖突而錯失藍色起源載人航天“處女秀”的那名神秘者,將參與下一次的太空旅行計劃。
對于下一次的旅行,藍色起源CEO鮑勃·史密斯透露,可能會在9月或10月。
至于對乘客的要求,藍色起源也在官網列下了要求:
· 年滿18歲;
· 體重50-101公斤,身高152-193cm;
· 身體狀況必須足夠好,可以在一分半鐘內爬上七層樓梯;
· 必須能在15秒內系好和解開座椅安全帶,在艙門關閉的情況下一個半小時綁在艙內,并在下降過程中承受高達5.5G的力。
此外,正如前文所說,在下半年,SpaceX也有1個平民太空旅行項目,將通過龍飛船“Resilience”送4位乘客到海拔539公里高的軌道上。
而在明年,維珍銀河也將啟動“太空商業旅行”項目。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數年內,太空旅行或許還會是富人的游戲,但同時也證明了太空旅行的可實現性。
貝佐斯安全返回地球,16萬+請愿民眾要失望了
隨著貝佐斯走出艙門、與眾人相擁,并拿出香檳歡慶太空旅行圓滿成功的時候,想必電腦前有16萬+美國民眾是失落的。
至于為什么失落,原因是他們的請愿落空了。
就在貝佐斯公開宣布太空旅行計劃后不久,由美國網友在請愿網站“change.org”上簽署了一份名為“不要讓杰夫·貝佐斯回到地球”的請愿書。
很快的,這份請愿書迎來了大批請愿者。
昨晚8點20分,鎂客網看到,這份請愿書已經有163886名支持者。并且,在貝佐斯已經完成太空旅行、安全回到地球表面后,這份請愿書的支持者依舊在增加。截至晚間22點35分,共有165017名支持者。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