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球反壟斷進行時
從性質上,國內的大型互聯網平臺已經影響到新興企業的正常競爭。
國內,市場監管機構一口氣開出22張反壟斷罰單,涉及滴滴、阿里巴巴、騰訊、蘇寧、美團等,每起案件各罰50萬元,此外還叫停了“斗魚虎牙合并案”。
在國外,美國拜登政府大手一揮,發布最新行政命令,誓要拆分蘋果谷歌亞馬遜。
至此,新一輪反壟斷浪潮再次在全球范圍內掀起。
從1890年誕生世界第一部反壟斷法《反托拉斯法》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反壟斷”就會被各國政府拉到歷史的舞臺前。
早期反壟斷:規模大就是原罪
歷任美國政府都將反壟斷作為任期內的重要工作。
例如美國煙草、洛克菲勒、AT&T都沒能逃脫被拆分的宿命,IBM、微軟都因反壟斷法元氣大傷。
美國政府是如何去定義一家企業涉嫌壟斷?
在美國頒布《反托拉斯法》早期,企業規模大就是原罪。
大企業在集中資本和生產力后可以輕松并購中小企業,從而形成壟斷。
當壟斷產生后,大企業就可以利用壟斷地位限制產出、提高價格,從而獲得超額利潤,當完成行業的壁壘后,這種超額利潤就可以長期化存在。
在學術上,經濟學家喬·貝恩將這種現象描述成“SCP模型”,即壟斷的源頭來自企業之間規模差異。
“美孚石油公司拆分案”是早期美國政府依據“SCP模型”反壟斷最知名的案例之一。
當時,“痛恨競爭”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兼并了22個競爭對手,壟斷了石油市場,控制了近90%的石油運輸。
雖然他的公司可以提供給人們物美價廉的石油,但卻禁止別人經營石油,不給別人競爭的機會。
最后,美國最高法院依據《反托拉斯法》,將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拆分成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
也正是因為這次拆分,美國興起一次石油和汽車行業的創業熱潮,誕生了福特、??松梨诤脱┓瘕埖刃屡d企業。
但是單純拆散大企業真的可以避免壟斷嗎?
進入70年代后,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反對“SCP模型”,他們認為判斷一家企業是否屬于壟斷,應該主要看經濟效率,而不是單純看市場份額和集中度。
技術壟斷,新壟斷的形成
既然規模大就是壟斷,那么在拆分完美孚石油公司之后,美國政府又盯上了行業巨頭AT&T和IBM。
其中,前者被拆分成7個大型區域性電話控股公司,后者被迫將軟硬件生態拆分。
但事實上,拆分業務后的兩家巨頭并沒有因為反壟斷而衰落,反倒“助攻”一大批新型科技企業的崛起。
這些后來崛起的企業,成為美國政府在反壟斷斗爭里的新對手。
為什么單純的拆分并沒能阻止壟斷?
在傳統的“SCP模型”里,壟斷的結局是企業停止創新。
而進入信息時代的企業們,不僅不會停止創新,反而依靠新興技術上的壟斷,從源頭上阻止新公司的崛起的可能。
以90年代知名的網景瀏覽器為例,這原本是世界上最早的瀏覽器公司,產品市占率達90%。
掌握了瀏覽器,就控制了人們通向互聯網的接口,這可能徹底打破微軟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后知后覺的微軟反應過來后,直接從一家名為Spyglass的小公司手里購買了授權,推出自己的IE瀏覽器,采用捆綁操作系統的模式,安裝到用戶的電腦里去。
在Windows巨大的市場占有率面前,網景不堪一擊。而微軟雖然因此失去了口碑,但賺來了市場和利潤。
所以,網景的規模不大嘛?
很大,但網景的技術只是停留在瀏覽器的層面,被掌握底層操作系統技術的微軟輕松打敗。
在此之后,微軟受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訴訟。
但與幾位悲慘的前輩比起來,微軟不僅成功避開了拆分的命運,還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完成了轉型。
進入互聯網時代,這種全新形式的“技術壟斷”更是讓美國政府很難找到破綻。
在與GAFA(亞馬遜、谷歌、蘋果和Facebook)四家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拉鋸戰面前,美國政府無法輕易定義“壟斷性質”,反倒一次又一次讓這些科技巨頭們股價瘋漲。
全球都在反對的互聯網平臺壟斷
不同于過去,賣石油的只賣石油,賣電腦的只賣電腦,互聯網公司可以借助網絡,毫無壓力地將自己的經營范圍延伸到每個想要觸及的領域。
本質上,互聯網公司屬于服務類公司或中介類公司,其他公司的業務需要依賴于這些在線平臺,同時又與這些平臺存在競爭關系。
平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擁有領先技術優勢、資本優勢的頭部企業,可以不斷以規模效應搶占市場份額,形成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
在這之后,再利用我們熟知的“大數據殺熟”、“強制商家二選一”、“復制新興商業模式”等手段,達到維護自身的壟斷地位的目的。
在壟斷互聯網應用上,GAFA可謂“劣跡斑斑”。
此前路透社曾發布一條新聞,一個代表165家公司和行業組織的團體發表了聯名信,指控谷歌在其網絡搜索服務中不公平地偏袒自家服務。
同樣被組團反對的還有蘋果,包括Spotify、Epic Games以及Match在內的多家企業組成了“應用程序公平聯盟”(The Coalition for App Fairness),共同對抗“蘋果稅”。
而臉書在美國國內更是人人喊打,先是因為非法獲取8700萬用戶數據被罰款50億美元,去年12月,其又被美國46個州的司法廳長聯合指控并要求拆分。
本月,拜登更是一口氣推出五項反壟斷草案,一副不完成拆分不罷休的態度。
不僅是美國,歐盟也早已對GAFA十分不爽。
目前歐洲市場缺少獨當一面的“本土科技巨頭”,各國主流軟件都是GAFA旗下互聯網產品,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具有相當強的市場優勢地位,甚至是市場壟斷地位。
從2010年調查谷歌搜索引擎對電商平臺“谷歌購物”偏向性導流開始,四家科技巨頭就在歐洲吃盡了罰單,被至少17個國家控訴80多場官司,這些反壟斷罰款成功遏制了四大巨頭觸及“隱私”、“安全”等危險領域。
去年12月,歐盟再次針對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推出《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的草案,他們把GAFA這類大平臺定義成“數字守門人”,守門人所在的行業領域涵蓋了搜索引擎、社交網絡、視頻平臺、操作系統、云服務和廣告網絡等。
因此除了GAFA外,還有微軟、愛彼迎等大約十幾家平臺都將面臨歐盟的反壟斷監管。一旦這些企業被定性成反壟斷,將面臨最高每年10%營收額的罰款。
圖 |反壟斷罰單金額
雖然這些罰款對美國科技巨頭們的影響很小,但每一次處罰成功也會讓科技巨頭們有所收斂。
雖然想通過抑制GAFA打造自己的“科技巨頭”宛如天方夜談,但歐盟依然在嘗試保留創業的土壤。
中國的反壟斷春風
就在歐美針對GAFA等全球性互聯網平臺進行反壟斷調查時,中國也在國內互聯網平臺開展反壟斷舉措。
從去年開始,國內互聯網反壟斷新聞屢被提上熱搜。
進入2021年以后,先是阿里巴巴被開出182.28億元的反壟斷罰單,接著騰訊主導的虎牙、斗魚合并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禁止。
這兩起事件,頗具代表性。
前者是國內史上最大的反壟斷罰單,后者是國內互聯網領域第一個被禁止的合并案。
一切的直接源頭,可以追溯到去年的螞蟻金服上市風波。在此事件,國內互聯網正式從無序發展時代進入了反壟斷的強監管時代。
2020年12月,高層會議首提“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一提法隨即又被確定為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八大重點任務之一,且進一步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種種信號表明,反壟斷不只是短期的嚴打行動,而是影響深遠的監管新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年初征求意見稿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首次將互聯網業態納入其中,新增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條款,針對性地列明相關標準和適用規程。
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的中國互聯網行業早已今非昔比,20年前,中國互聯網還是百家爭鳴,而如今的互聯網行業,幾乎已經沒有中小企業生存的空間,這一點已經頗具GAFA的特征。從性質上,國內的大型互聯網平臺已經影響到新興企業的正常競爭。
而在未來,這樣的反壟斷罰款或許不再是新聞。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