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概念股猛漲背后
當年輕父母疲于照顧3個孩子,4位老人又該如何照護?
六一兒童節前一天,一則“三孩生育政策”的消息直接在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臺引起刷屏,段子頻出:
而在經濟層面的體現就更為簡單粗暴了,恰值臨近收盤之際,A股“三胎概念股”尾盤急速上漲,最高暴漲超30%,包括母嬰、玩具、早教、兒童機器人等等,近乎覆蓋了一個學齡期前兒童的成長所需。
然而,在“三胎概念股”一路高漲的同時,雖然有一只概念股的反應沒有那么強烈,但它卻也與“三孩生育”息息相關。
一個與生育政策緊密綁定的產業
一句話總結,為什么鼓勵三胎?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現象。
當然,相比于簡簡單單的“老齡化”三個字,還是數據能夠更為直觀的表明我國眼下老齡人群體的日漸壯大:
目前我國主要采取“9073”養老體系,具體表現為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然而現實情況卻是,90%居家養老中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現象頻繁,7%的社區養老也面臨工作人員過少等問題。而即便是機構養老,也依舊存在人力成本高、專業性知識/技能缺乏等挑戰和亂象。
如何才能照護好老人?這也成為各科技領域人士重點關注的話題。
就在今年兩會期間,科大訊飛劉慶峰、小米雷軍、百度李彥宏等兩會代表,均提出要開展科技適老化改造,讓科技產品更好的服務老年群體。讓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數字生活。
如何“智慧養老”?
可以說,去年健康碼的推行讓“老人數字鴻溝”問題在社會層面大面積暴露,而針對智慧養老、科技適老化改造問題,已經陸續有多項政策文件被頒布:
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優化智能化服務,打造適合老年人的服務平臺;
2020年12月,國務院再次印發《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的深度應用,促進養老托育用品制造向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等數字化方式轉型;
2021年2月,工信部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通知》,提出要推進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在示范街道(鄉鎮)、基地中應用,擴大智慧健康養老產品供給,深化信息技術支撐健康養老事業發展;
……
只不過,快還是科技公司快,在這一波人工智能技術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有不少企業瞄上了“銀發經濟”。
彼時,“智慧養老”多還只是存在于概念上的產業,但是在一些監控攝像頭、服務機器人等產業中,“老人”就已經是被關注到的群體?,F在政策的發出,只是加快了該產業的發展速度。
而在概念體現與落地上,智慧養老在硬件上的表現為智能音箱、監控攝像頭等可語音交互/視覺交互設備,軟件上的表現則更為復雜,近乎是覆蓋了老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跌倒等異常預警與智能呼叫、生活水電監控與自助繳費、常態化關懷定期隨訪等等。
比如天貓精靈上線的“緊急呼救”功能,老人在家若遇到危險即可通過語音呼救,喚醒天貓精靈撥打指定號碼聯系子女或是社區工作人員;從獨立家庭場景往外延伸到社區養老這一更大層面,各企業的做法在本質上也是頗為類似,都是瞄準了背后的平臺化建設,比如科大訊飛在天津搭建的“銀發”智能服務平臺、京東科技依據“一庫一網一平臺”體系搭建的智慧養老平臺,以及阿里云的未來社區智慧服務平臺等等。
此外,我們還能夠看到更多面向老人群體的硬核產品,譬如陪老人逗樂打趣的各類服務機器人,以及甚至能夠幫扶老人行動的看護醫療機器人等等??梢哉f,智慧養老這一產業雖然還未進入智慧產業主流賽道,但其存在感卻是在逐漸增強,產品形態也已經步入發展期。
萬億市場已經啟動,落地要“較真”
依據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所預計的,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可以達到13萬億元。艾瑞咨詢也預計,2020年我國養老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7萬億元,2030年達到22.3萬億元。
盡管各研究機構最終的統計和預計結果存在差異,但養老市場廣闊卻是一個肯定的事實,并且,目前還是一個“藍海”。
可以看到,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訊飛、京東等在內,已經有不少互聯網和科技巨頭涌向養老市場。
但是,正如百度聯合清華大學老齡社會研究中心發布的《社區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的,做智慧養老,不能脫離實際需求,僅僅考慮設備的高端化、精妙化;多樣需求的確存在,但剛需為先;專業性查缺補漏等等。
簡單來講,不管是設備再高端、再智能,抑或是服務再多樣化,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會主動使用才是“真”,這也要求廠商們沉下心去“較真”,而不是一股腦的走高精路線。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