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輪回:家電廠商們再次燃起的“造車夢”
相比當初盲目造車,如今家電企業選擇加入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既可以在“新四化”的浪潮下分一杯羹,又能風險可控。
今日下午,美的威靈汽車正式公布三線5款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品,也宣布美的集團成為“跨界造車”的一員。
在美的之前,家電圈內的格力、創維、海信等都已經或多或少涉足造車業務,美的的參與并不讓人意外。
但誰曾知道,在20年前的本世紀初,第一波轟轟烈烈的“跨界造車”浪潮正是家電行業掀起。
時隔20年,這一群“造車老玩家”們,又一次回到了造車的起點。
造車的辛酸,多少家電大佬已經品嘗
“手拿格力手機,乘坐格力汽車,吹著格力空調。”
2016年,董明珠拋下這句名言,聯手王健林等企業家,投資30億元入股珠海銀隆,成立銀隆新能源,“霸氣”地開啟了漫漫造車路。
從客觀說,董明珠看待新能源汽車的眼光并沒有錯,但和格力手機一樣,格力造出來的MPV艾菲以及銀隆5024EV并沒有在市場內激起多少水花。
在燒掉上百億元后,連續虧損的珠海銀隆宣布破產,董明珠的造車夢也徹底破滅。
再將時間調回至世紀初,手握資本的中國民企們開啟了第一波跨界造車浪潮,這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春蘭、波導、新飛、美的、奧克斯,也包括后來的車企巨頭比亞迪。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中國汽車業伴隨著資本的扶持以及人們需求的提升,逐漸成為一種高利潤的投資項目,同時SUV、大型客車和卡車等車型依然處在市場競爭階段,這給跨界造車企業創造了機會。
2001年,在摩托車領域積累經驗的春蘭收購了虧損嚴重的東風南京汽車,并推出旗下重卡;2003年,美的集團進入以客車為代表的商用汽車領域。2004年至2006年初,美的集團又先后收購云南客車廠、云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三家企;同一年,奧克斯斥資4000萬元收購沈陽雙馬汽車,計劃生產SUV和皮卡。
這幾家家電巨頭,本想靠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完成對傳統車企的追趕,再憑借品牌、營銷、渠道等方面的積累完成超越,但事實證明:外行人想內行化,是需要長期的積累。
不同于當下造車新勢力們可以通過挖人來彌補短板,二十年前人才稀缺的背景下,造車老玩家們只能靠著自己去摸索。
當汽車消費市場日漸理性,產業生存的起點也越來越高;成熟的國外汽車巨頭悉數進駐國內;最后是國家產業政策對跨產品類別生產轎車的門檻加大,這些外行逐漸開始放棄了造車的想法。
美的集團于2009年結束了那段“煎熬”的時光,賣廠賣地關閉了汽車業務線;春蘭、奧克斯都漸漸被格力、海爾反超;而其他一些企業也相繼遠離了造車賽道。
不是“每個站在風口上的豬”都可以飛起來,盲目進入整車市場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
再次造車,靠不靠譜
智能手機的崛起,造就了一個新的時代。
“新四化”的節奏已經慢慢惠及了多個行業,不僅是汽車行業,家電行業同樣經歷著相同的改革。
一方面智能制造和物聯網賦予了家電新的屬性,另一方面固守傳統家電策略前景有限,當房地產等相關市場熱度趨于冷卻后,低利潤的家電自然會限制發展。
想要未雨綢繆,家電企業的轉型是必然之路。
從五年前開始,國內家電三巨頭格力、海爾、美的就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
海爾在2019年改名“海爾智家”,堅決舍棄“家電、電器”的標簽,對外也將自己宣稱為消費者提供智慧家庭解決方案;
格力很早就在發展手機、物聯網設備、芯片等通訊設備板塊;
最后,美的也開始在家電的基礎上開始補全工業互聯網版圖,去年美的將業務架構調整為五大業務板塊,其中,機電事業群下包括了汽車部件板塊。
無論怎么轉型,新能源汽車就仿佛是一個躲不開的“終極答案”,如果把智能手機比作互聯網的開機鍵一樣,那么智能汽車就是物聯網的鑰匙。
正因于此,我們可以在其他家電企業中都能尋覓到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影子,例如創維推出新能源品牌天美汽車,海信在整車熱管理、智能座艙和車路協同展示了最新的技術等等……
相比于互聯網公司,家電企業在造車上可以選擇不同的道路:
首先,類似美的集團一樣,旗下威靈汽車的模式,可以根據自身在電機、電控上的技術優勢,發展電機系統和散熱系統,或是學習LG和松下的轉型之路,發展電池研究;
其次,家電行業在自身家電的AIoT互聯能力上具備一定的實力,而智能汽車作為未來物聯網的重要一環,勢必需要廠商來提供車路協同等解決方案;
最后,家電芯片設計和汽車芯片設計思路契合度很高,為汽車企業造芯片同樣是很好的選擇之一。
總之,相比于其他跨界行業,家電企業跨界造車的風險更小,經驗更多,可以選擇的方向更加廣泛。
相比于直接面向C端直接銷售的整車業務,選擇B端產業鏈的家電企業們更加謹慎。
萬億規模的產業風口,沒人可能拒絕
在一次采訪里,奧克斯新聞發言人黃江偉提到了曾經的造車浪潮:“奧克斯就當作了一場汽車夢,這個夢的代價是4000萬元。”
20年前第一批逐夢汽車的跨界玩家們,在嘗盡汽車行業的“煎熬”后,紛紛都離開了這個賽道。
“要么在沉默中爆發,要么在沉默中死去。”
這其中,大部分像美的、奧克斯一樣回歸本行,也有些像波導、新飛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能像比亞迪那樣扎根進汽車行業的屈指可數。
圖 | 比亞迪電池
作為后來者,新勢力們對這個專業性很強的市場研究顯然相對不足,無論在技術研發水平、產品制造工藝、質量保證體系,還是營銷服務網絡等方面都很難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
這不單單是這些家電企業的問題,同時也是跨界玩家的普遍問題。
在剛剛過去的第二波造車熱潮中,參與造車的玩家同樣人數眾多,但大浪淘沙之后,能留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家,不是跨過資金和技術坎就能造車,企業需要有持續的發展潛力。
面對當下正到來的第三波造車浪潮,家電企業再次做好了準備,是成功轉型,還是再次失敗,這還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