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韓璐 4年前 (2021-04-08)

智能手機業務受阻,華為“自救行動”再現新動態。

4個月前,華為正式宣布進入“全屋智能”賽道。

昨晚,在余承東的帶領下,我們了解到了華為全屋智能的“全貌”。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華為全屋智能怎么做?

昨天晚上的現場,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正式登場,簡單總結,即“1+2+N”。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其中,“1”指的是華為全屋智能主機,相當于一個集學習、計算、決策于一體的智慧大腦。448mm×332mm×120mm的大小,讓它能夠輕松取代并重構傳統弱電箱。

打開主機第一層外蓋,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智慧小窗,用戶可以通過它來查看設備狀態,以及實現一鍵故障檢測功能。而在更內部的細節上,主機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內置模塊包括全屋WiFi 6+、全屋存儲、全屋音樂、智能溫控風扇、光貓、全屋PLC控制總線、中央控制系統。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更為令人驚喜的是,其中的中央控制系統內搭載了AI芯片,實現了端到端的全屋AI和全屋互聯。并且,AI芯片內部運行了華為的HarmonyOS,鴻蒙AI引擎能夠提供高效率、大算力、多線程的AI能力,實時搜集、計算全場景終端數據、傳感數據、網絡數據,最終得出一個合理的決策,并控制設相關設備執行場景命令,實現余承東口中的“智能”。

以起床喚醒場景為例,在傳統模式中,智能家居系統是根據時間節點來執行鬧鐘、窗簾和窗戶的打開指令,而在華為全屋智能,主機則是依據環境的溫濕度、含氧量、天氣等要素,并聯動華為手環/手表的睡眠監測情況等多個因素作出多條件預判,從而決定什么時機打開窗戶等設備最為合適,做到自然喚醒用戶。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說完“1”,我們再來看看“2”,它所指代的是兩張網。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第一張網是全屋PLC控制總線,通過電力線進行數據傳輸,有電就有網。相較于過往廠商所采用的DALI、KNX、ZigBee等連接技術,PLC不占用空間,布線成本降低約38%。

同時,針對這一技術,華為還特地研發了工業級PLC芯片,能夠解決過往阻礙該技術落地的電力干擾、衰減等問題。

依據華為官方數據,基于該芯片,PLC控制總線能夠做到2000米傳輸距離、100+小時不斷電,通訊成功率高達99.99%,連接384個設備,是目前行業最多連接量的3倍多。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目前,除了服務自家的全屋智能,華為也已經出貨2億+工業級PLC芯片服務于國家電網。

可以說,在全屋PLC控制總線下,只要智能設備插上電,就能夠實現入網。而看到這里,想必也有人疑惑,不插電、可無線使用的智能設備該怎么辦呢?這就涉及到了第二張網——WiFi 6+。

余承東介紹,全屋WiFi 6+主路由模塊由包含1個IPTV、1個上行連光貓、1個連PLC、5個多房間AP擴展共8個網口,實現全屋無死角Wi-Fi覆蓋。同時,華為還使用了業界首創的智能定位天線技術,將誤差縮小至微秒級;雙頻并發速率提升至3000Mbps。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此外,為了實現無縫銜接,全屋WiFi 6+還支持鴻蒙Mesh+,其中的“超級無縫漫游”能夠做到20ms熱點切換,遠遠領先當前業界最佳的100ms。值得注意的是,全屋WiFi 6+采用網線供電,無需額外電源。

至于“1+2+N”中的“N”,這里指代的是N個系統。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雖然華為全屋智能提倡“ALL IN ONE”,但是具體來看,其中包含了多個子系統,體現了鴻蒙生態的豐富可擴展,目前已有的包括照明智控、環境智控、水智控、安全防護、影音娛樂、智能家電、睡眠輔助與遮陽智控8大系統,未來還將有更多鴻蒙生態陸續上線。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余承東也在現場表示,圍繞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他們已經與1000+大品牌達成合作伙伴關系,也已經與中海地產、華潤置地、萬科、龍湖、綠地等各大地產廠商合作,將在商用領域率先落地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此外,余承東也透露,今年8月底之前,華為將在全國50個城市建立50個全屋智能體驗店。

到時候,如果個人用戶也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將自己的家進行徹底智能改造。價錢方面,作為參考,華為全屋智能尊享版針對3房2廳(約100㎡)售價99999元起,5房2廳(約200㎡)售價149999元起。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自帶萬元級音響的華為智慧屏

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之后,余承東帶來了華為最新的智慧屏。此次發布的智慧屏并不是新的系列,而是V系列的更新,有55、65、75、85四個尺寸,售價分別為5499元、7999元、13999元、21999元。相比于“前輩”,新一代V系列在外觀上的最大改變是在底部音響面積的擴大。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總結來看,此次新一代V系列主打畫質、音質、內容和智慧體驗四點。

畫質上,新一代V系列智慧屏全系列搭載120Hz高刷新率的屏幕,并將低幀率視頻智能動態插幀補償至120幀。同時,余承東也在現場自豪表示,新一代V系列是首款通過HDRVivid認證的智慧屏,全系最高1000nit峰值亮度。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音質上,與帝瓦雷的合作是此次新智慧屏的亮點之一。包括4個全頻喇叭、2個天空喇叭、1個重低音、2個無源輻射器的“9單元音響系統”,擁有75W超大音頻整機輸出功率。其中,天空喇叭與全頻喇叭的結合,讓用戶在觀影過程中能夠享受到垂直3D環繞聲場。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用余承東的話來說,華為新一代V系列智慧屏“自帶萬元級音響”。

內容上,新一代V系列智慧屏的升級重點在于對音樂庫的擴充,以及對畫質的提升等等。

智慧體驗方面,新一代V系列智慧屏搭載了鴻鵠818智慧芯片,采用雙核A53+雙核A73架構,主頻1.5GHz;搭載了2400萬超廣角AI攝像頭,支持1080P高清暢連通話,甚至邊通話邊看劇也是完全OK的。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而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華為也新增了三維的AI體感模式,不管是玩游戲還是健身,都有不錯的體驗。當然,基于智慧屏與華為手表、手環、手機等硬件之間互聯互通而實現的分布式教育、分布式運動、分布式辦公等,也讓用戶體驗進一步便捷。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華為手環6,以及一位“新朋友”

除了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和大件家電“智慧屏”,華為在昨晚還帶來了兩款智能小設備,其中一款還是首次露面的新成員,分別是華為手環6首款兒童教育陪伴機器人“小藝精靈”。

我們先來看新一代的華為手環。具體來看,華為手環6屏幕的顯示面積較上一代提升了近1.5倍,為全面屏設計。

功能上,華為手環6新增全天候血氧檢測功能,支持301醫院深度合作的心臟健康研究和睡眠呼吸暫停研究;支持包括跳繩在內的96種運動模式;續航長達2周,采用磁吸式快充,能夠做到充電5分鐘、正常使用2天。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另外,華為手環6還支持情景智能推送、智能識別陌生電話、音樂播放控制、智能鬧鐘、遙控拍照、手環找手機等操作。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至于價格,基礎版價格為269元,NFC版價格為349元。

說完華為手環6,我們接著來看看華為生態的新成員“小藝精靈”。依據現場介紹,小藝精靈瞄準的是現在家庭對兒童優質教育和親情陪伴的需求。

小藝精靈搭載麒麟CPU+昇騰AI處理器,算法可達17 TOPS;搭載OLED三屏表情系統,擁有100+眼神、200+嘴形、2000+表情;配備1600萬雙攝像頭,支持10+圖像特征識別;還內置了AI對話系統,擁有主動情緒識別、多模態情感識別、雙語童趣音色、語義意圖識別、多人互動、兒童定制語料六大核心能力。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從現場的視頻來看,小藝精靈還是頗為萌趣靈動的。只是較為遺憾的是,這款產品目前距離上市還有段時間。也因此,余承東并未宣布其價格。

剛剛,華為帶來了99999元起的全屋智能,還有一個“小朋友”

最后

不管是去年底的最后一場發布會,還是昨晚的春季發布會,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華為“1+8+N”中的“8+N”正在不斷進行擴充。

就在前不久的年報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承認,過往業績逐年大幅增長的消費者業務在2020年并沒有取得他們預期中的成績,至于原因,就是因為芯片受制而銷量較往年銳減的智能手機。

但是,即便如此,華為消費者業務在2020年依舊實現了3.3%的收入正增長,其中的關鍵正是“8+N”。

“由于去年受到不公平打壓,手機業務手機因為芯片供應遭到沖擊,是下滑的,1+8+N中的8和N取得了不錯的增速達到65%,兩者抵消。

可見,對于當下智能手機業務受阻的華為而言,豐富“8+N”也算是一種對業務的“自救”,且這種方式是卓然有效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