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20年收入8914億,中國市場占比超65%,華為:全球供應鏈上下游沒有贏家
雖然2020年的營收僅實現個位數增長,但是華為方面評價:符合預期。
“我希望這條消息是假的。”
針對“美國政府限制華為芯片全球供應鏈”傳聞,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去年這樣說到。
然而與他希望的相反,美國最終還是實施新限制。直到現在,臺積電等依然不能夠代工華為麒麟芯片,即便是對外采購成品,也只能采購4G芯片。
“華為,危矣!”這是當下許多人對于華為處境的擔憂。
究竟,在制裁手段逐步升級的2020年,華為過得如何?我們來看看華為今天發布的2020年年報。
整體營收符合預期,“8+N”救了消費者業務
2020年年報中,華為收入&利潤成果如下:
· 2020年,華為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
· 凈利潤6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
作為對比,華為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8588億元人民幣,同比2018年增長19.1%;實現凈利潤627億元人民幣,同比2018年增長5.6%。
對這部分數據,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以四個字總結——符合預期。
前面也說到,華為在2020年經歷了多個波折,包括新冠疫情、不斷升級的技術制裁、芯片供應鏈卡脖子以及迫于無奈出售榮耀等。
這么一看,華為在2020年還能夠實現營收與利潤正增長,是不容易的。
而具體到業務板塊收入,數據如下:
不出意外的,經歷了2020年的動蕩,華為受損最大的業務是消費者業務,同比增長速度由去年的34%降至3.3%。
過去以來,手機都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絕對大頭,但因為供應鏈受限制等因素,手機業務收到了不小的影響。依據IDC的統計,華為手機已經由2019年的第二名掉落至第三名,全球出貨量也同比減少21.5%。對此,胡厚崑也在現場予以承認,消費者業務并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
手機業務影響如此之大,為什么消費者業務還能實現正增長?
胡厚崑也為我們做出了解答:“由于去年受到不公平打壓,手機業務手機因為芯片供應遭到沖擊,是下滑的,1+8+N中的8和N取得了不錯的增速達到65%,兩者抵消,增速為3.3%。”
海外業務整體負增長,中國市場比重再創新高
去年業績發布之后的媒體提問環節,徐直軍曾經透露,海外消費者業務至少損失了100億美元。
而在2020年,我們也能夠從各方媒體消息中得知,諸如英國等皆已經在今年發布“華為禁令”,要求電信運營商在指定期限后禁止購買華為,甚至逐步拆除華為5G設備。
與此同時,手機缺貨、限購等等,于華為海外業務拓展都是不確定因素。
這一大背景下,華為各區域的2020年收益如何?
從上圖來看,在中國之外的海外市場均出現了下滑,下滑最嚴重的是美洲市場,之后依次是歐洲中東非洲市場、(除中國外)亞太市場。
但是也同去年一樣,中國市場“救了”華為。
2019年,中國市場占據華為整體應收比重為59%,創下歷史新高。而在2020年,這一數值再次被刷新,達到了65.6%。
胡厚崑:供應鏈上下游沒有贏家,希望重新思考全球化合作
2020年,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都是不容易的,于華為,更是艱難。
其中,依據目前的情況,華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被破壞的全球供應鏈,對于美國當前依舊未有絲毫放松的技術封鎖,以及自身造芯能力,胡厚崑也在現場進行了回應:
華為高度依賴的全球供應鏈在地緣政治沖突下被破壞,從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來看,大家都是受害方。
站在華為角度,去年一部分業務下滑,是受制于全球供應鏈被破壞的影響;
站在上游供應商角度,他們也是受害方。過去幾年內,華為向美國供應商年均采購100-200億美元產品,現在華為不買了,也不一定就有人能夠頂上去;
另外,由于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由很多不公平的要求,未來非美國供應商或許也會想方設法避開美國的影響。
這種情況下,從產業界來看,沒有贏家。上游美國供應商受損,華為受損,下游用戶也受損。
如果一個政治性決策,讓整個供應鏈環節都出現受損,是不是得糾正?
與此同時,針對華為“芯片儲備”情況,胡厚崑也在現場表示,華為在過去兩年已經投入了非常多現金資源,以儲備器件來滿足客戶需求,因此目前在B端市場的供應是沒有問題的。至于整個芯片供應市場的改善,還得取決于全球化的供應鏈合作何時能夠修復。
“現在整個人類社會數字化進行中對芯片的依賴越來越高,基于全球化半導體供應鏈已經還曾為人類發展的共同基礎,全球化合作需要重新思考,以解決根本性問題。”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