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研發出全柔性織物顯示系統,已于《自然》雜志發表
這種材料,外觀與尋常紗線類似,通電后可發光,制成衣服后,輕便透氣可機洗。
近日,《自然》雜志刊登了復旦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以《與功能系統集成的大面積展示紡織品》為標題,文中指出復旦大學科研團隊成功將顯示器件的制備與織物編織過程相融合,實現了大面積柔性顯示織物和智能集成系統。
科研團隊負責人、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介紹說,如何在柔軟且直徑為幾十微米到幾百微米的纖維上構建可程序化控制的發光點陣列,是織物顯示領域的一大難題。
此次團隊研制出兩種功能纖維——負載有發光活性材料的高分子復合纖維、透明導電的高分子凝膠纖維,通過兩者在編織過程中的經緯交織形成電致發光單元,并通過有效電路控制實現新型柔性顯示織物。
該織物具有可拉伸性、透氣性和耐用性,是一種實用的理想材料,論文審稿人評價稱“創造了重要而有價值的新知識”。
目前,利用工業化編織設備,最新實現了長6米、寬0.25米、含約50萬個發光點的發光織物,發光點之間最小的間距為0.8毫米,能初步滿足部分實際應用的分辨率需求。
未來,此材料有望于應用于物聯網和人機交互領域,如實時定位、智能通訊、醫療輔助等方面。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