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對2021《政府工作報告》與科技大佬提案后,我們發現……
科技向善、科技普惠成為2021年科技圈的關鍵詞之一。
昨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開幕。在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2021政府工作報告。
在前一天,我們也對科技圈各大佬的提案進行了一個梳理與總結。而當我們將提案要點與政府工作報告比對著看,發現其中不少內容是相呼應的,尤其在數字經濟、民生普惠等方面。
具體情況怎么個呼應法?我們以騰訊為案例。
加快數據經濟建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2021《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
“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而圍繞數字經濟建設,馬化騰提案中就有這么一點——數字經濟在特定領域開展創新試點,建議在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金融科技等特定領域,開展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創新試點。
提及數字經濟,其本質就是“提升社會各方面的數字化智能水平”。事實上在過去數年內,這都是一眾科技公司一直強調和推崇的一點,也都有所部署。
比如在數字經濟“心臟”——數據中心的建設上,以騰訊為例,騰訊云在2020年開服投產清遠和儀征數據中心,這是目前騰訊在華南和華東地區最大的自建數據中心。截至目前,騰訊云已經在全球27個地理區域開放60個可用區,為客戶提供全面的云計算服務。
圖 | 騰訊清遠云計算數據中心
不過,要建設數字經濟,甚至融合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搭建數據中心只是第一步。
數據中心搭建完之后,如何讓企業轉型數字化、如何挖掘并利用好數據是接下來的關鍵。簡單總結,即如何利用技術賦能企業轉型,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也就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
“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圍繞這方面,在過去幾年內,騰訊云面向工業、金融、醫療等領域推出了多個垂直性解決方案。
比如工業,騰訊云于2019年發布WeMake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云產品、優圖工業AI、大數據中心、物聯網中心、微瓴、企業微信、企點等多個內部產品,以平臺載體將產品能力對外輸出。目前,該平臺已孵化20多個解決方案,覆蓋11個制造業細分領域,并落地TCL華星光電、工業富聯、三一重工等多個合作伙伴。
又比如醫療,騰訊AI Lab牽手鐘南山院士團隊于去年聯合發布一項利用AI預測COVID-19患者病情發展至危重概率的研究成果,可分別預測5天、10天和30天內病情危重的概率,有助于合理地為病人進行早期分診。在第一時間,騰訊AI Lab便開源了相關源代碼并構建了一個免費的在線查詢服務平臺。
此外在醫療方面,騰訊AI Lab還做了許多事,包括研發并推出首個AI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云深智藥”,提供覆蓋臨床前新藥發現流程的五大模塊;聯合研發的智能顯微鏡獲得NMPA注冊證,成為國內首個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顯微鏡產品……
推進民生普惠——技術的“人性化”一面
在對今年科技圈代表的兩會提案梳理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幫助老年人打破數字鴻溝”被多次提及。
在過去的一年,諸如“沒有健康碼老人寸步難行”、“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等多條新聞的廣泛傳播,引起社會上關于“老年人數字鴻溝”的熱議。
事實上,往小了說,以上事件背后反映的問題是“老年人”對智能化社會的不適應,往大了說,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技術與應用“普適性”的不足。
2021《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
“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以疫情下老人、小孩的通行為例,在健康碼推行初期,沒有智能手機的他們因為沒有健康碼而寸步難行,這一前提下,各科技企業也推行了多種解決方案。
比如騰訊,助力廣東省啟用了刷身份證核驗健康碼的“健康防疫核驗系統”,又在河北邢臺等地推行可打印的離線出入碼。據悉,僅在四川,離線碼功能上線兩周累計訪問次數超過250萬,有近200萬老人、兒童用上了離線碼。
圖 | 廣東健康防疫核驗系統
此外,除了關注老人等群體疫情期間的出行問題,在其他方面,騰訊也實施了多個舉措,譬如推出“AI智能養老監護系統”,當系統基于攝像頭或深度傳感器發現老人跌倒時,會自動識別老人姿態,并自動報警,讓老人得到及時救治。目前,該項目已在深圳市養老護理院落地使用一年多時間。
當然,增加技術和應用的普適性只是民生普惠(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部分,為了達到目標,面向弱勢群體、中小企業等,還需要提供或進一步升級民生、金融等各類服務。
針對這一點,騰訊方面也已經多方面部署,比如用數字科技賦能營商環境,與寶安區聯合打造并推出致力于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的“寶i企”,與深圳市共同開發推出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深i企-精準服務企業”等;又比如挖潛數據價值,實現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的共享、聯動和融合,面向智慧城市建設助力政府打造政務工作人員移動協同辦公平臺“粵政易”等產品,以及面向社區智慧化管理升級推出“未來社區”數字化解決方案等等。
碳排放,技術發展背后的“綠色理念”
除了數字經濟和民生普惠,我們可以注意到,“碳排放”也成為今年科技圈代表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之一。
2021《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而在提案中,馬化騰也提議“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具體建議包括優化數據中心布局、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礎設施、出臺科技企業碳中和指導意見等等。
對于如何降低“碳排放”,想必大眾的意識還停留在隨手關燈、多乘坐公共交通少開車等等,但這些只是個人層面的措施,而在企業層面,他們究竟是如何做的?或者說,他們可以怎么做?
其中,最為直觀的是各大企業都在加大力度研發新能源汽車,尤其是從去年末開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牽手傳統汽車制造商,紛紛踏入造車領域,亦或是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比如騰訊,其與吉利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除了共同打造全產業鏈數字化閉環,展開自動駕駛虛擬仿真及云平臺方面的合作外,還將探索共建“碳中和”開放平臺。其他與交通碳排放有關的措施還有推行乘車碼&公共出行信息服務、四個維度(建設、管理、運營、服務)智慧化解決方案等。
而除了智慧出行,在騰訊云服務的支撐下,基于騰訊會議減少線下場地費用、與會人員通勤花費以及跨地區會議的差旅費,利用IoT、AI技術實現地產與建筑項目水電氣智能化管理,以及搭建云上會展、推行文件“無紙化”線上審批等等,在賦能政府、企業減少碳排放方面,騰訊已經有了不少成果。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除了用數字技術助力社會各行各業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外,騰訊在自身能耗節能減排方面也有一些動作,比如數據中心,T-block/TMDC采用市電直供+高壓直流、AHU/行間空調就近散熱、水側間接自然冷、間接蒸發制冷等技術融入各代產品中,做到持續降低pue;同時結合AI技術打造自動化運維體系,實現數據中心管理效能提升,降低耗能等等。
最后
分析2021《政府工作報告》,諸如民生普惠、數字經濟、碳排放等將成為2021年科技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原則。顯然,相較于過往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相較于高尖端技術的研發與提升,科技向善、科技普惠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想起馬化騰在談及公司愿景與使命時說過的一段話:“我們希望‘科技向善’成為未來騰訊愿景與使命的一部分。我們相信,科技能夠造福人類;人類應該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科技應該努力去解決自身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