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5大避稅公司:最高利潤超百億美元,稅額卻是負數……

韓璐 5年前 (2021-01-06)

美國科技大廠“稅收”縮影:拿著數十億、數百億美元凈利潤,稅額可能為負。

因為離婚,亞馬遜CEO貝佐斯手中所持亞馬遜份額被前妻拿走25%,價值約360億美元。

雖然小有打擊,但這件事情并沒有妨礙貝佐斯在之后拿回“全球首富”的桂冠,亞馬遜也依舊是全球科技企業的領頭羊之一。

時至今日,亞馬遜的市值高達1.61萬億美元,貝佐斯本人的身價也已經達到1821億美元。但是令人頗為驚奇的是,在凈利潤超過了130億美元的前提下,亞馬遜的納稅額竟然只有1.62億美元,過去兩年甚至稅額為負數。

避稅哪家強?亞馬遜——0稅額,甚至倒拿退稅

昨日,國外媒體做了一個榜單“美國15大避稅公司”,人們所熟識的亞馬遜、IBM、通用、星巴克等皆榜上有名。其中,亞馬遜憑實力拿下榜首。

逃稅是什么,想必不需要多做解釋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違法的行為。至于“避稅”,則是一種完全合法的行為。

針對避稅,這家外媒在報道中指出,在美國,對超級富豪有太多的豁免,而當考慮到美國最大的一些公司時,情況會變得更糟糕。

比如Institute On Tax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在2018年,美國財富500強公司中,379家盈利公司的實際稅率為11.1%,比已經大幅降低的法定稅率還低了50%左右,更是有91家公司沒有繳納任何稅款,甚至負數,即便他們之中的某些是盈利的。

在此之前,2008-2015年間,每年能夠做到完全逃過企業稅的企業數量只有2018年的5分之一,僅有18家公司實現了0納稅甚至負納稅。就眼下的情況,基于法定稅率再砍一半、0納稅甚至負數,最終帶來的后果是,2018年美國聯邦政府少收了約740億美元的企業稅。

而正如榜單的排名,論及避稅能力,亞馬遜可謂“個中高手”:

利潤過百億卻0納稅,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從以上0納稅企業數量的增長幅度可以看到,2017年可以說是一個“拐點”的存在。

就是在這一年的12月,特朗普簽署了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稅改法案,將企業所得稅率從35%將至21%。

但是想必大家也注意到了,雖然法定稅率是21%,但是包括亞馬遜在內的諸多企業繳稅到最后并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甚至還出現了負稅率。他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這里依舊以亞馬遜為例,在美國境內,它的主要避稅方式有三種,分別是:

不斷新增設施、購物新設備作為商業投資,增加抵扣額;

給員工發股票來取代現金,股票增加,抵扣稅越多;

在各地建立倉庫和數據中心,通過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來獲得稅收優惠。

與此同時,亞馬遜也沒有忽略那些通用避稅方式,包括選一個好的公司注冊地來省下稅費,以及充分利用美國稅法中的“虧損抵后”規則,即用當年發生的虧損額,來抵消往后年度(期限為15年)的應稅所得,從而實現所得稅收益。

以上是亞馬遜在美國境內的避稅手段,但作為一家國際性公司,在海外市場,這一套規則并不適用。

在這一點上,亞馬遜的做法是搭建一個避稅架構。比如在歐洲,亞馬遜搭建“美國——盧森堡經營主體——盧森堡殼公司”避稅架構,經營主體通過將90%以上收入過渡給殼公司,實現極少的所得額,繼而降低稅率;殼公司作為一家合伙企業本身在盧森堡就不征稅,僅在合伙人一方征稅,如此一來,殼公司成不了納稅主體,而合作人又遠在美國,最后無稅可納。

依據美國修改前的美國稅法(2017年之前),當地企業位于國外的公司所產生的利潤匯回美國前,無需納稅。也因此這一樣一環扣一環,亞馬遜通過避稅架構,成功將歐洲銷售利潤率降至1%以內。

可以看出,就避稅這回事上,包括亞馬遜在內的美國企業可謂百般花樣。

美國科技大廠2021年的關鍵詞是?

在外媒評出的美國15大避稅公司中,科技企業雖然不多,但在前三名中就囊括了2名科技大廠,另外還有Netflix。

而在榜單之外,諸如英偉達、蘋果、Facebook、Alphabet以及Salesforce等科技大廠或多或少都存在通過避稅手段實現低聯邦稅的行為,其中的一些也一度曾經體會過0稅額,甚至負稅額的“甜頭”。

只不過,眼下距離特朗普卸任總統一職剩下不到20天的時間,而即將上任的拜登早在之前就提議,將企業稅從21%提高到28%,對美國公司征收新的最低稅。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就在去年,雖然全球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下,但科技大廠在中后期皆重新振作起來,更是在營收、利潤等方面再創新高,比如亞馬遜,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已經就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又比如微軟,2020年前三季度累計凈利潤與2019年總額僅有51億美元的差距……

眾所周知,因為移動設備、云服務等需求的暴增,這些科技大廠都抓住了財機,股票在下半年也是一路高走。但是相對的,其他諸多行業卻因為疫情的緣故被打壓下去,首當其沖的就是零售企業,也因此,科技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差距也被進一步拉大。

依照目前科技行業的一派繁榮,根據以往的經驗,或許是時候“分散科技行業財富效應”了。至于怎么做,增加稅收可能是一種直接的做法。

事實上,除了拜登,諸如西雅圖和舊金山等城市也早已瞄準了科技行業,并出臺了一些政策,包括向大企業征稅來補貼無家可歸者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開始,一起針對科技大廠的反壟斷調查被正式擺上臺面。新的一年已經到來,面對科技行業的財富偏移、權責等問題,或許是時候開始進一步加以考慮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