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jh 5年前 (2020-12-08)

汽車芯片的短缺,讓國產MCU廠商看到了機遇。

大眾停產?假的。

汽車芯片短缺?真的。

在“大眾即將停產”的傳聞不斷發酵之后,大眾中國、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相繼回應,其內容都大致一樣:芯片供應確實是受到了影響,但情況沒有傳聞那么嚴重。

而自研芯片許久的國產巨頭比亞迪則表示:我們在芯片方面有完整供應鏈,不僅不受影響,還能外供。

大眾缺少的是什么芯片?

比亞迪口中的芯片指的MCU(主控芯片,這種芯片將CPU和存儲器都集成在一塊芯片上,可用作汽車電子系統內部運算和處理的核心。由于MCU供應短缺,大眾汽車上搭載的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U(電子控制單元,即車載電腦)兩大模塊均無法生產。

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按照我國法律法規要求,ESP是每一輛車必須安裝的模塊,而ECU控制著發動機和變速器的運行,相當于汽車的大腦,也是不可缺少的零部件。

目前全球共有7家ESP供應商,其中愛信專供豐田,日立專供日產,日信專供本田,萬都專供韓系車型,采埃孚專供美系車,這5家公司很少涉及中國業務。

這一背景下,國內市場ESP和ECU的供應幾乎被博世與大陸集團壟斷,尤其是自主品牌。

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而這兩家公司正是“缺芯事件”中最受影響的兩家零部件巨頭。

有報告稱,大陸集團的庫存只有一萬套左右,已無法滿足供應要求。也就表明,此次芯片短缺除了南北大眾等合資車企受到影響外,大部分自主品牌也將面臨斷供的可能。

至于供應鏈的瓶頸將持續到何時?

大陸集團表示,即使半導體制造商已經擴大了產能應對突增的需求,但市場所需的額外供應量將在6到9個月內實現,現在的供應瓶頸將持續到2021年。

缺芯是一個全行業的現象

在上汽大眾的回應里,我們注意到這樣一段話:芯片市場供應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汽車行業,汽車行業里也不只影響大眾。

眾所周知,半導體產業整個生態鏈需要各環節密切配合,如若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缺料,而缺料的后果就會導致漲價,繼而拉長周期。

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事實上,芯片缺料在半導體行業時有發生,常見的缺料原因有:產能緊張、突發事件、采購問題等。例如最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戰、工廠罷工、工廠失火、甚至惡劣天氣,都會影響芯片的供應。

早在今年1月下旬,全球芯片短缺問題就已經顯露苗頭,各行業需求銳減,汽車行業尤其下滑明顯,大家紛紛減少下單,消化庫存。

其中的原因,新冠疫情讓占據全球汽車芯片市場半壁江山的恩智浦、德州儀器、英飛凌、瑞薩和意法半導體等芯片廠商相繼陷入停工停產的狀態,這讓全球半導體缺貨嚴重。

此外,隨著筆記本電腦、游戲機等電子消費行業對于芯片的需求越來越大,部分廠商對汽車芯片的產能也進行了轉移。只不過,這些廠商對于中國車企下半年的強勢復蘇預料不足,以致于停產導致的“時間差”讓這些芯片廠商無法應對。

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而在上游供應端,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也出現吃緊,這讓包括面板驅動IC、MCU在內的半導體器件的供應遲遲跟不上需求,“供不應求”的局面也導致8英寸晶圓大幅漲價。

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然而,漲價也不能改變8英寸晶圓一直以來都相對較低的收益,因此供應商無意擴張生產線。據悉,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8英寸晶圓就一片難求,而8英寸設備也很少被生產。

因此汽車市場的缺芯,將像數碼產業一樣,將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現象。

全球MCU缺貨,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就好比華為手機因為芯片供應受阻,國內的汽車廠商同樣在汽車芯片上被“卡脖子”。

盡管市場回暖加上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國內的汽車廠商紛紛開始,但自主汽車芯片規模占比不足10%。

目前ESP市場被博世、大陸、天河等供應商壟斷,國內ESP供應商不具備獨立研發、設計、制造、調校整套ESP的技術能力。

相比之下,海外廠商可以提供全系列的型號,而國內廠商只能提供少部分的型號,對于這個市場,投入周期太長,市場太小,很難有企業能堅持到最后。

而“大眾停產事件”給國內汽車行業一次警示——不能實現安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一旦芯片失去穩定供應,將會有更多的車企受到影響。

但就在全球MCU集體缺貨的情況下,國產MCU廠商也迎來了一次機遇,越來越多的終端制造廠開始將目光看向了國內供應鏈。

汽車芯片的缺貨危機

而隨著國內8英寸晶圓代工廠產能大幅提升,國內IGBT廠商在技術、成本等各個方面都將更加具備競爭優勢,這也促進了國產汽車芯片行業的發展。

在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廠商加入到比亞迪的行列,加速國產替代的進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