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新思維新角度,第三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成功舉辦
在本屆融交會上,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碰撞的新火花,創新的技術讓文化的傳承如虎添翼。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所以當文化擁抱科技時,碰撞出的不僅是靈感的火花,更是一個大有前途的朝陽產業。
10月23日-25日,“2020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以下簡稱“融交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作為其中的重頭戲,云集各路大咖的第三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在23日下午成功舉辦,這次論壇的主題為“數字經濟引領文化科技融合新風向”。
本次論壇由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組委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江蘇文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各界大咖云集論壇,暢談文化科技融合新發展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文化科技依舊加速融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本次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主辦方邀請了文化界、科技界以及產業界多位知名專家和企業家,他們通過自身經歷分享了關于文化科技融合的經驗。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了題為“文化+科技——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演講,通過自身在故宮管理以及在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繕和保護上的經驗,贊許了科技在文化傳承上給予的幫助。
“當文物得不到保護,他們就得不到尊嚴;當古建筑得不到修繕,他們就不再有故事。”正是有了科技的力量,才得以讓文物重回人們的生活,眾多故宮文物與文化遺產資源也能繼續散發魅力。走過600年歷史的故宮將繼續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
中宣部文改辦副主任、巡視員高書生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架構和建設路徑”為題,以國家層面俯瞰文化大數據建設,從供給端、生產端、需求端、云端闡釋了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工作任務。有了政府部門和文化機構的積極配合,才能夠扎扎實實推動我們國家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上??萍拣^館長王小明的演講題目為“數字技術重塑場館的知識體系”,他提出數字化場館的理念,以上??萍拣^數字化展示體系的構建格局為例闡釋場館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作為一家以科技為主題的場館,上??萍拣^從教育、展示、收藏、研究四個方面展示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一直以來,上??萍拣^都在推動數字技術在科普教育和文化體驗領域的創新應用,實踐開拓了多渠道、多元化、多方位的知識傳播路徑。
宋城演藝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嫻帶來了“從演藝到現場娛樂,古老行業的新生機”主題演講,介紹了宋城演藝發展概況,并從做內容、做體驗、做營銷、做夢想四個維度介紹了如何打造現場娛樂。作為一家優秀的影視制作團隊,他們一直以來都嘗試將線上線下演藝直播融合,希望通過影視作品能將傳統文化傳遞給每一位用戶。
封面傳媒董事長方埜帶來了“打造“科技+傳媒+文化”生態體——封面傳媒融合發展之路”主題演講,以封面傳媒為例,闡釋了智媒生態發展、全媒體融合傳播的創新模式以及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中的政策、技術、熱點問題。作為傳媒行業的代表企業,封面傳媒打造新方式,可以加速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而新的技術,例如AR、VR和MR等沉浸化傳播方式,也讓博物館、數字展館、云講堂更好地建設,促進了文化遺產數字采集和數據庫建設。
在最后的成果發布環節中,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發布并解讀了《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形勢、新動力、新特點以及下一個五年重點發力的領域切入,系統介紹了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態勢。
宋院長指出,文化科技融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能夠起到“補缺口”和“潤滑劑”的作用,未來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四個關鍵節點是數據、算法、網絡、裝備,并提出下一個五年文化科技的重點發力領域包括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媒體融合、智慧設計、智慧制作、智慧影音、泛娛樂文化體驗、區塊鏈版權服務、全域智慧旅游、數字文化裝備與設備、文化安全與文化治理等。
文化科技名企齊聚融交會展區
除了主論壇以外,這次融交會的展區同樣精彩。
本次融交會以“新時代、新體系、新體驗”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全國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成果,在10月23日到25日這三天內,展會將舉辦90多場各類活動,參展參會主體多達592家。
與前兩屆融交會不同,這一次大會創新性地采用線上線下同時辦展的“大會展+”模式。線下展會可以展示體驗性和參與度高的文化科技應用和裝備,讓親臨現場的觀眾感受到文化科技交融帶來的魅力,也滿足了相關企業的觀展、對接需求。同時,觀眾還可以從云端了解到參展單位的消息和產品,更方便了客商和觀眾的需求。
置身場館內,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文化與科技交融而帶來的魅力,例如全息裸眼虛擬現實技術、柔性透明電子屏幕等產品,用“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展示了參會廠商的發展成果。
除了展示行業性的發展成果、前沿科技以外,不少企業也帶來了體驗項目。
例如來自深圳南山區的創客工場為觀眾提供機器人火線狙擊體驗項目,觀眾可以操作機器人射擊場地內的球瓶;敦煌研究院現場推出全新的洞窟虛擬體驗,觀眾可以互動體驗敦煌壁畫《勞度叉斗圣變》的數字化內容;大象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打造沉浸式虛擬現實交互體驗空間MR劇院,能夠滿足多人交互體驗……這些項目讓觀眾通過沉浸式的體驗,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全新體驗。
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
一直以來,文化科技都是一個不斷融合、發展、演進的過程。從最初的社會性文化事業,到如今相對體系化的文化產業,再到為了文化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這其中推動的內核就是科技。而科技也作為工具、作為載體,將文化的生產力釋放出來。
目前,文化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彎道超車新引擎之一,文化產業已經不單單是為了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更是從產業形態的角度推動著國家產業轉型。
同時,文化科技助力了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激活了旅游等相關產業,也涌現出短視頻、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新模式,這一切無形之中傳播了中國文化,提升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在本屆融交會上,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碰撞的新火花,而創新的呈現和表達方式,也讓文化的傳承如虎添翼??梢灶A見,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樣的新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將見證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的不斷更新和升級。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