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鎧俠,目標三星!SK海力士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NAND閃存業務

jh 5年前 (2020-10-20)

剝離邊緣業務,更有利于intel集中精力應對NVIDIA,高通和AMD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繼英偉達收購Arm、AMD收購賽靈思之后,今天芯片行業又有新動向。

英特爾將以90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NAND閃存業務出售給韓國SK海力士(SK Hynix)。

英特爾表示,在出售閃存芯片業務之后,將專注其主要業務。一旦完成收購,SK海力士將在閃存市場縮小與三星的差距。

出售NAND業務,早有傳聞

根據海力士的公告,這次收購包括英特爾NAND SSD業務(NAND固態硬盤業務)、NAND閃存晶圓組件以及位于大連的存儲器制造工廠。兩家公司爭取在2021年底前取得所需的政府機關許可。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核心的傲騰(Optane)業務以及相關的XPoint業務并不在此次收購之列。這些業務的未來的核心,并且受限于鎂光協議。

其實從去年就傳言Intel將出售大連Fab 68工廠,該工廠主要生產NAND產品,當時傳出的潛在買家就是SK海力士。

從業務上看,SK海力士DRAM業務占總營收的73%,而NAND Flash業務僅占24%,在2019年各大原廠紛紛擴張9X層3D NAND產能的情況下,SK海力士的進度一直相對遲緩,收購英特爾大連工廠除了快速提升產能以外,還能有效提升NAND Flash技術實力。

在收購消息傳出后,英特爾股價一度上漲近3%。SK海力士股價也上漲約2%。

NAND市場壟斷難破

就Intel本身的業務來說,內存和存儲雖然是英特爾的六大支柱之一(制程和封裝、架構、內存和存儲、互連、安全、軟件),但從戰略角度來講并沒有利潤可言。

今年三月,英特爾CFO George Davis表示雖然包括數據中心在內閃存市場仍有增長空間,但公司“還無法從中獲得希望看到的那種回報”。

目前Intel 在NAND上只有大連一個工廠,并且產品線單一,導致Intel的成本并不好。而長遠看,Intel做SSD的優勢并不大。

一直以來,半導體存儲器都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以NAND Flash為例,市場幾乎全部被三星、海力士、鎧俠(東芝)、西數(閃迪)、美光和英特爾這六家瓜分,英特爾雖榜上有名,但根據2020上半年NAND Flash市場份額排名,英特爾僅以11%的份額,居于六大廠商末游,而三星占據32%的份額。

殘酷的市場競爭讓英特爾“無心戀戰”,與CPU不同,閃存芯片屬于行業標準品,市場競爭壓力極大,而且價格也隨著市場行情波動。除了持續不斷的投入之外,存儲市場行情更是起起伏伏,一旦遭遇行業逆風,大幅虧損不可避免。

2016年開始,英特爾非易失性存儲業務分別虧損5.4億美元、2.6億美元、500萬美元,直到2019年才開始盈利。

隨著長江存儲的快速崛起,NAND閃存市場的競爭將愈發強烈,各家巨頭為了鞏固自身地位,整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圖 | NAND Flash產業整合發展

英特爾將專注核心業務

業內分析,賣掉NAND業務之后,英特爾會將主要目標放在計算機芯片和數據中心業務上。

從前,追求高利潤的英特爾新任CEO Bob Swan就已經砍掉了許多業務,例如英特爾將基帶業務出售給了蘋果,后來英特爾賣掉了自家的移動端調制解調器業務,今年年初英特爾又將家用連接芯片部門出售給MaxLinear。

這些龐大的業務線拖累了英特爾的主要業務,由于芯片制造技術方面遲遲沒有進展,目前英特爾已經推遲了不少產品的生產,與競爭對手AMD相比,英特爾目前的狀況并不算是很理想。在宣布7nm工藝產品推遲之后,英特爾股價也應聲暴跌。

Intel也希望集中財力和精力在數據中心和物聯網上,而不希望一些純粹的硬件產品領域來消耗Intel太多的資源。

SK海力士的新聞稿提到:“英特爾計劃將本次交易獲得的資金用于開發業界領先的產品和加強其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業務重點,包括人工智能(AI)、5G網絡與智能、自動駕駛相關邊緣設備。”

從業務角度來說,SK海力士和Intel在業務互補性是比較高的。其中Intel的優勢是企業級ssd,而SK海力士的優勢是消費類。

結語

一直以來,閃存市場都處于下滑的態勢,而像固態硬盤這樣的產品,Intel本身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又不高,遠遠比不上三星這樣的行業巨頭,其顆粒被其他廠商采用的機會也相對較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動全球電子設備需求,整個半導體行業行情都普遍上漲,但儲存芯片市場并未迎來期待中的大反彈。

這種情況下,英特爾選擇賣掉利潤過低的NAND業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剝離邊緣業務,更有利于intel集中精力應對NVIDIA,高通和AMD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