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族佳呂響亮:“云工作”是時代趨勢,企業組織迎接三大轉變
呂響亮表示,云族佳定位“數字化云工作智能服務平臺”,是目前唯一在從業“云工作”概念的企業。
朝九晚五、996……這些短語概括了當下社會的工作狀態。在這個模式下,人們每天往返于公司與家庭之間,一天至少8個小時坐在工位前忙忙碌碌。
與此同時,也有著越來越多的人高舉著“不想坐班”的旗號,轉而從其他途徑謀求生存。得益于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有些人只要一臺終端設備、一個WiFi就能做到隨時隨地辦公,不用受到公司格子間的束縛,業內將這種模式稱作“云工作”。
“云工作”是對未來的預判,現有企業模式將發生3大改變
“云工作”一詞什么時候出現的?官方考據是2014年,然而在這之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工作場景中有所應用和落地。就在這前一年,云族佳創始團隊一腳踏入“云工作”領域,創立“云沃客”,立志打造一個數字化云工作智能服務平臺。
圖 | 云族佳總裁呂響亮
為什么當時會選擇“云工作”這個較為冷門的賽道,云族佳總裁呂響亮稱它是時代大勢所趨,“信息化時代,溝通沒有了障礙,借助網絡和終端就能工作的‘數字化人’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辦公。”
另外他也表示,依據他們對高校學生的調查結果,多數人更傾向于自由、趣味、能夠自己做主的工作,顯然“云工作”與他們的價值觀是相符合的。同時他也補充道:“零幾年的時候,國外就已經強調不在固定的地方辦公,這類現象如今已經較為普遍,‘云工作’的可實施性已經得到了驗證。”
借助網絡和終端就能夠實現隨時隨地工作,這個模式聽起來似乎與當下人們所提到的“移動辦公”有所類似,究竟“云工作”不同在哪里?對于這個問題,呂響亮解釋稱,現有工作方式在“云工作”場景中將發生三個變化:組織架構由“企業+雇員”轉變為“平臺+個人”、“核心+外圍”、“遠程+移動”。
在呂響亮的構想中,公司或將不再需要雇傭固定員工,而是到云平臺,面向個人工作者達成“短暫雇傭”關系,以自身為核心,在公司之外(外圍)招攬個人工作者來完成項目。站在個人工作者角度,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段短暫的雇傭關系中,借助網絡和終端設備完成接收到的任務,工作時間和地點則不限。
如此一來,“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過往的想象,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借助‘云工作’模式,企業組織能夠實現彈性組織擴大業務規模,并通過智能匹配提升招聘成功率,在增效的同時實現人才成本、場地成本的降低。”至于個人,他們將能夠實現“碎片化辦公”,“隨時隨地自由辦公是每個人所向往的,這將有助于提升個人的幸福指數。”
三步走策略,打造數字化云工作智能服務平臺
什么職業適用于“云工作”模式呢?細細數來有不少工種,譬如媒體、設計等等,對于落地方向這個問題,呂響亮與團隊選擇了“軟件”。
據了解,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31.3萬億元,占據了GDP的34.8%,其中軟件產業在近5年實現了年均15.5%的增長。
除了考慮到GDP,呂響亮也表示,“軟件將會定義一切、軟件定義世界、軟件定義未來……圍繞‘軟件’的各種聲音開始涌現,我們認為今后將會是軟件+硬件的世界,企業只會有硬件和軟件這兩種屬性,且硬件企業會越來越少,逐漸被機器人取代,而軟件將會是最后被機器人取代的行業之一。”
前面提到,“云族佳”的定位是“數字化云工作智能服務平臺”,為此基于旗下云沃客等產品,呂響亮表示公司發展制定了一個“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選擇一個方向,將行業做深做透,真正實現“云工作”。“一般的工作平臺都是信息撮合交易平臺,譬如淘寶等,除了交易,其他工作幾乎都是在線下場景完成,而我們的平臺主打‘純線上’,將整個流程都搬到線上進行,讓人與工作全部數字化。”
第二步,基于平臺上所積累的產品數據、代碼數據等,開展大數據業務;同時擴張品類。
第三步,推出智能服務。除了提供代碼的復用智能服務,呂響亮也表示,未來他們將提供一種插片式服務,屆時用戶只需隨用隨取,此外系統也會根據用戶需求“自行判斷”,對使用者作出相應提示做到智能編碼。
眾所周知有這樣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站在企業的角度,他們所擔心的就是員工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所交代的項目。對于這個問題,呂響亮稱在“云沃客”平臺中,人、項目皆被轉化為數據,包括工作流程中的切屏記錄等也會被記錄在云端,從而判斷這個人是否正在工作,以及他的效率究竟如何?這將有助于企業雇傭方對個人工作者的能力進行判定,與此同時,過往雇傭者對于個人的評價也將成為評判后者的依據。
呂響亮表示,目前市場中僅有云族佳在從事真正的“云工作”方向,“我們在這個賽道已經6年時間,逐步打造了自己的護城河。”具體來講,“首先,軟件是數字化領域中最大的一個工種,而我們已經摸透這一行業;另外,因為入局早,我們已經積累了經驗和大量的數據,這是其他公司一時半會兒并不能做到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