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聚行業智慧,共建產業芯生態!2019全球人工智能創芯峰會成功舉辦

IM2MakerOpr 6年前 (2019-12-02)

11月29日,2019全球人工智能創芯峰會在合肥高新區成功舉辦!本次峰會由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主辦,安創加速器(Arm Accelerator)承辦。

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正在不斷推進技術與產業變革。中國目前在全球創新板塊上承擔著重要角色,2019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用人工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這是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定位和現實意義的一次概括。在勢不可擋的智能洪流下,AI正在將各行業推向智能發展新時代。

2019全球人工智能創芯峰會是一場洞悉AI產業發展方向,聚焦AI芯片技術走向和落地趨勢,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合肥本地產業生態圈建設的產業峰會。峰會以“走進AI世界,從芯看未來”為主題,設計「芯」趨勢和「芯」動能兩大板塊,邀請來自南京大學、Arm中國、百度、谷歌、全志科技、科大訊飛的知名學者、技術大牛、首席科學家、企業高管及來自曠視科技、西井科技、知存科技、耐能等優秀創業企業創始人等進行精彩演講。

政策扶持,培育產業集群

圖丨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呂長富

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呂長富在致辭中表示,“合肥高新區始終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作為首位產業進行發展,將圍繞國家集成電路戰略發展,通過集體招引重大項目,培育龍頭企業等舉措,不斷完善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為合肥市打造世界級產業基地再做貢獻。” 隨后,呂主任代表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與18家落地企業簽約。簽約儀式的舉行,預示著新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將為合肥高新區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聚焦芯趨勢 共建芯生態

圖丨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都思丹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都思丹,在峰會上闡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脈絡及未來發展的路線和規劃。都思丹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從2000年開始,基本上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就是人工模擬智能,而非思考,我們所用到的工具是大數據、深度學習等等。強人工智能的關鍵點是神經機制驅動人工智能,我們從外界驅動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階段,我們就會有所謂的獨立的意識,人工智能的那些像機器人的東西,它自己有意識的去工作。她還表示說,目前最先進的兩款機器人分別是人形機器人和情緒情感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目前已經在個別領域落地應用,它可以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動作;情緒情感機器人則可以與真人互動,自主做出回答,這兩款機器人都展示出了人工智能質的飛躍。”

圖丨Arm中國產品研發副總裁劉澍

Arm中國產品研發副總裁劉澍出席本次峰會致開幕詞并演講。劉澍表示,“2018年Arm將其中國業務拆分,成立由中方控股的合資公司Arm中國,專注于在中國做基礎性的研發,希望推動中國產業不斷往前發展。目前Arm中國主要的研究工作分幾個方向,包括市場需求最大的CPU以及人工智能處理器,即Arm中國周易AIPU。周易里面有很多異構流水線,以及Arm非常傳統的相連處理流水線和對人工智能網絡和矩陣進行加速的流水線。Arm中國把這三種流水線整合在一套指令集里面,通過一個指令來完成,使得在不同的場景下都能提供完善的算力。在未來各種聯網設備出現后,所有設備的安全性都會成為一個重要瓶頸,除了算力、兼容性以外,Arm中國也會把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提到新的高度上去,這是未來研發投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Arm中國周易人工智能平臺也將支撐這一安全性的實現。”

圖丨百度PaddlePaddle產品經理趙喬

百度PaddlePaddle產品經理趙喬,他在演講中分享了百度深度學習平臺與國外平臺相比的四大優勢:第一是開發便捷的深度學習框架;第二是百度的超大規模深度學習模型訓練技術,百度會把自己在搜索領域積累下來的超萬級參數的訓練技術開放出來供大家使用;第三是多端多平臺部署高性能推理引擎;第四是在模型領域,百度會把國際上多個奪冠引擎開放出來。

圖丨谷歌全球開發專家(GDE)武強

谷歌全球開發專家(GDE)武強在演講中著重介紹了智能交通控制,他以有趣的案例,從交通控制、深度強化學習、邊緣計算及研究進展四個方向解析了智慧交通發展。例如,智慧交通可以通過深入學習,智能調節交通擁堵,通過強化學習來增強交通控制能力;而通過邊緣計算,省去云計算傳輸過程,提高效率,緩解交通壓力。

圖丨珠海全志科技人工智能首席專家林建文

珠海全志科技人工智能首席專家林建文在演講中說,“我們會非常關注和對接國際主流的大框架,支持大生態,但同時也希望構建一個行業小生態。他認為人工智能是百行百業的時代特征,每一個行業,包括它的產業鏈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所以我們希望基于行業構建一種人工智能的小生態,在重點發展端側SoC的同時也會兼顧邊緣端。”

圖丨科大訊飛智能硬件生態總監張良春

科大訊飛智能硬件生態總監張良春分享了科大訊飛對AI技術及芯片行業的一些看法,他表示,“目前AI計算架構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要實時,二是可靠,三是隱私安全。”張良春認為,“分布式混合架構在未來或許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并得到廣泛的應用,分布式混合架構在本地端收集數據,并進行AI計算,無論是人臉、語音、圖像等都在本地處理,這樣會更可靠、穩定、實時、安全。本地處理過的數據進行脫敏進入云端,云端處理主要進行數據挖掘,進行趨勢預測,進行群體行為的預測分析,以及未來本地端模型的迭代替換。”

創芯先鋒,點燃芯動能

圖丨安創加速器副總裁英語霏

安創加速器副總裁英語霏從產業、生態和合作三個角度分享了開放創新生態系統如何助推中國的創業。她表示,“安創加速器背靠Arm,在產業方面,更多聚焦在硬科技領域,尤其是芯片這樣的硬科技領域、在AI和IoT領域,安創借助產業資源,通過產業賦能,加速創新技術更快的產業化落地;在生態方面,安創加速器一方面依托Arm生態,專注于技術,另一方面,安創本身非常注重加速器自身的能力建設,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行業的戰略資源庫,目前安創已與眾多的企業達成合作,如投資機構、大企業和政府園區,安創將通過這些資源與Arm生態本身的一些資源形成一個聯動和互補,以強勢的行業資源支撐這些項目落地。在合作方面,安創希望打造一個產業閉環平臺,鏈接創新創業企業與行業標桿大企業,推動創新技術落地。”

圖丨曠視科技產品市場總經理沈瑄

曠視科技產品市場總經理沈瑄在演講中介紹了公司最核心的技術——brain++神經網絡,沈瑄說,“基于brain++在云邊端三個各自適配的,因為網絡層數不一樣,適配層級也不一樣,所以在云邊端有三種神經網絡,基于這三種神經網絡,分出兩個大的技術核心模塊。一方面是基于人臉識別方面的算法,另外一方面是基于機器人方面的算法?;谶@些算法,把它應用在了核心的設備,產品上,這些產品我們落地到最核心的三臺大的生產線,個人消費終端,像手機、汽車等等行業;城市大腦,做一些政府的公共安全項目;供應鏈的IoT,主要是新零售前面的門店和后面的倉儲的智能產品的應用。”

圖丨引力互聯創始人&CEO夏東明

引力互聯創始人&CEO夏東明在演講中表示,“大量不需要聯網,但對實時性、安全性以及邊緣計算速度要求較高的場景催生了大量的AI邊緣計算芯片需求。例如構建城市大腦,讓所有紅綠燈未來受一個云控制,但是假如城市的光纜被挖掘機挖斷了,那帶來的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所以我們要讓終端,每個紅綠燈要有自我的決策化的能力,同時更強的時效性。”

圖丨耐能技術總監陳云剛

耐能技術總監陳云剛在演講中說,“ 現在是智能物聯網3.0時代,1.0是蜂窩網絡,設備連到服務器上去,通過智能手機的APP來控制,總體感覺智能性稍微弱一些,2.0現在比較主流,智能化比較高。我們希望3.0把智能設備嵌入到終端設備里面,設備本地實時做推理,因為每個設備都有智能的功能,相互之間可以協作,比如用現存網絡的服務器去控制各個設備,終端設備只是被動的服從,通過去除中心化,達到算力共享。”

圖丨知存科技創始人王紹迪

知存科技創始人王紹迪向與會觀眾介紹了知存存算一體智能語音芯片。他表示,“存算一體提供一種可能,相當于我們可以把語義理解、語音識別整個大型學習網絡都在用低功耗的方式實現出來。我們發布的第一款,第一代存算一體語音芯片,有2兆的神經網絡,功耗只有300uA,運算中不需要運算單元做輔助,在一代芯片中包含兩款,一款是處理器的方式,另外一款適合語音識別的應用,包括里面支持模擬和多路麥克風輸入,從深度學習功能來看,芯片可以跑2兆的神經網絡,在端側語音識別當中,又可以同時跑大規模的降燥網絡。”

圖丨西井科技產品總監張爍

西井科技產品總監張爍主要介紹了西井科技在智慧港口的實踐和無人駕駛。他說,“港口甚至工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全面無人化。在智慧港口方面,西井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從港口的入口開始,幫助客戶替代掉原來人工采集數據,錄入系統的工作,將這些工作全面交給人工智能,目前西井科技可以幫助工業客戶完成98%以上的人工作業替換,同時西井科技還對這些機械進行了升級改造,包括吊裝的自動對位、自動吊裝,鎖孔識別,包括通過視頻進行遠程自動方式,降低安全事故的可能,提升整體作業效率。另外西井科技深度切入港口場景,設計了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2018年9月,與振華合作的無人駕駛跨運車,目前這些車輛和機械已經開始向首要的客戶進行海外訂單的發送,現已完成了初步的訂單交付。”

人工智能時代已然來臨,在這個機遇與危機并存的時代,各路英雄齊聚AI芯片百家爭鳴。無論是行業巨頭還是后起的創新創業者都抓緊與時間賽跑,他們將推動前沿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激活創新商業生態系統、賦能產業智能化升級!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