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王志華:任何技術不講應用落地最終都是失敗,5G到來的變化還是未知數

韓璐 6年前 (2019-09-26)

在王志華教授看來,當技術實現落地,“人工智能”這一稱謂也將發生變化。

近年來,AI的發展受到了來自各行各業、業內外人士的關注。自去年開始,“應用落地”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也是AI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談及AI落地,目前人們肉眼可見的已經有許多方向,包括翻譯、教育、安防等等。而就近一兩年的情況來看,諸如智慧城市、城市大腦成為AI企業落地過程中一個較為熱門的方向,其中的玩家包括BAT、科大訊飛等等。就在最近,比特大陸也成功與福州達成合作,共同建立“城市大腦”。就技術而言,AI軟硬件技術等成為重要支撐。而在福州城市大腦暨閩東北信息化戰略合作發布會現場,鎂客網參與采訪了清華大學王志華教授,圍繞AI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

王志華教授:任何技術不講應用落地最終都是失敗,5G到來的變化還是未知數

圖 | 清華大學王志華教授

AI是對人類智能的擴展,落地之后的叫法將發生改變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出現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此前,IDC與浪潮集團聯合發布了《2019-2020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預測未來5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總體規模將保持高增長率,年復合增長率將達44.9%,超過170億美元。目前,在政府、互聯網、金融、制造、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更是深度滲透,并穩步前進。

對于人工智能,王志華教授也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所謂的“人工智能”只是一個暫時性稱呼,“落地之后,‘人工智能’就不叫‘人工智能’了。”

他解釋道,人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體能和智能,體能方面的提升途徑有馬、汽車、火車等,智能方面則有替代算力的計算器、計算機等等。“從電子角度來講,計算器首先是替代了我們的算力,計算機等則替代了人類很多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但是有沒有人稱呼它們為‘人工智能’呢?沒有,它本身是什么還是什么。”

現如今的“人工智能”又是什么呢?王志華教授表示,它只是一個黑盒子,人們可以拿大數據“喂養”它,訓練出一個模型,從而可以幫助人們做一些事情。

“在沒有落地、沒有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之前,我們姑且可以把它叫作‘人工智能’。”而當應用實現落地,“人工智能”這一稱謂也將發生變化。

王志華教授:任何技術不講應用落地最終都是失敗,5G到來的變化還是未知數

不講應用,任何技術/產物最終都是失敗的

在采訪過程中,王志華教授都較為強調“應用落地”,譬如“城市大腦”的建設,“如果我們不講應用落地,只是一味地創造一個‘上帝’來管理世間萬物,一定是失敗的。”

“城市大腦”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構造,在《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IDC預測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1894.6億美元,覆蓋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而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389.2億美元。

僅從數據來看,智慧城市這一大方向是值得期待的,也引得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新型創企蜂擁而至。這之中,“城市大腦”這一細分賽道在近幾年來顯得尤為突出。

所謂的“城市大腦”,從本質上講就是面向城市的一個新型基礎設施,而它的存在,為所有新技術的被使用和落地提供了一個保障。

王志華教授:任何技術不講應用落地最終都是失敗,5G到來的變化還是未知數

以比特大陸與福州政府關于“城市大腦”的合作為例,王志華教授表示,“比特大陸原本只是做單一應用的,要想更大發展就必須要找到更多應用,而福州恰好給了這么一個機會。這次合作對于比特大陸來說是一條正路,對福州也是正路,在城市交通、城市安全等領域將來也許能穩步發展。”

具體來看,城市在出行和監控方面是由明確需求的,只是缺少了基礎設施的支持,這也導致智慧城市建設中難免會出現“分散”、“各自為政”的現象。在“城市大腦”的建設中,由企業提供算力,地方政府提供應用場景,可以說是一拍即合。與此同時,“城市大腦”只是為城市建設提供了算力、平臺等基礎設施,而智慧城市建設則涉及到交通、安全、金融、醫療等方方面面,這些“空白”就需要其他廠商來進行填補,幫助他們實現技術/產品落地。

“假如你是一個創業公司老板,如果福州沒有提供這個基礎設置,交通、城市監管等似乎什么也做不了,而當有了基礎設施,做起來就會很容易。”

5G的到來是未知的,人們現在還不需要5G

自今年以來,人們在探討AI等前沿技術的同時基本都會帶上“5G”的話題。在他們看來,結合傳輸速度快、數據承載量大的特點,5G將能夠幫助AI解決必須在高速場景下快速反應的需求,AI則能幫助5G變得更加智慧,實現智能化的部署規劃及運維。

但在王志華教授眼中,客觀地講,今天人們并沒有對5G的需求。

“今天的電子信息產業、電子信息市場不是人類的剛需,是人創造出來的,而我們并不知道5G來了之后會帶來什么。”他以4G為例,當它到來的時候,滿世界專家、學者都認為占滿4G流量的是DVD、視頻點播這類,但當落地幾年之后,人們發現占滿4G的并沒有幾大電視運營商的視頻點播,也沒有網絡電視點播,而是快手、抖音、微信這類應用,5G亦然。

王志華教授:任何技術不講應用落地最終都是失敗,5G到來的變化還是未知數

不可否認,當人們擁有一個能夠帶來極大帶寬、極低延時、極多域名或IP地址的網絡,有可能會帶來極大的需求,并帶動產業和行業的發展。正如前面所說,需求有時候是創造出來的,但只要有人用,這個“需求”就是相對存在的。

眾所周知,AI相關產業對于數據、算力和算法是有需求的,而在一些特殊產業中,通信速度也是重中之重,譬如自動駕駛、物聯網等等。

當下的5G產業中,大眾能夠直接觸碰到的5G智能手機,5G帶來的直觀感受就是網速變快了,很多用戶表示很驚艷。但從另一方面來看,4G的速度對于大眾而言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需求,如此一來,5G帶來的“興奮感”似乎減低不少。

相比之下,產業層面對于5G的渴望更甚。從理論上來看,5G的加入能夠推動一些產業加快發展,讓一些以往不可能實現或實現有困難的事情變得可能。但理論僅僅是理論,雖然當下5G已經在部分領域有所落地及應用,但5G的威力究竟有多大,以及未來將在哪里催生出新產業,一切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夠明確給出最后的定論。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