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金是不是云市場的極限?真正的“云下之戰”也許即將來臨

Lynn 6年前 (2019-07-24)

客戶對“上云”的態度轉變和極大興趣將會引發云服務市場的又一場爭奪戰。

昨日,微軟宣布投資“非”營利機構OpenAI 10億美元的消息引人側目。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投資。消息稱,在投資之后,一向有合作關系的OpenAI與微軟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模式:未來微軟將是 OpenAI 的獨家云供應商,同時 OpenAI 也會和微軟合作開發 Azure AI 超級計算技術,并授權微軟使用其部分技術進行商業化。

微軟選擇OpenAI的目的十分明顯,它看重的是這家從一出生就赫赫有名的組織的AI技術能力。但OpenAI緣何要與微軟達成合作呢?

有業內人分析稱,OpenAI不僅僅看重微軟的錢,更重要的是,隨著研究任務的深入,對算力的巨大需求使其不得不考慮采用云端系統,而微軟Azure就是促使它達成合作的另一大原因。

“云”從未如此被看重。

云下必有一戰

基礎服務市場迎來第二春

自2015年公有云技術推出以來,作為最早發展起來的產業,基礎的上云服務——IaaS的發展狀態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即使業內十分看好云的發展前景,也許是出于對數據的看中和保護,從實際的市場反應看來,各大企業們卻并不買云服務提供商的賬。

發展到2018年,關于“IaaS格局已定”、“盈利空間減小”等言論一度甚囂塵上,云服務市場成為一場徒有提供商單方面打價格戰的戰場,甚至云服務市場老大亞馬遜AWS也難以置身事外,實行著一年數次不同程度的降價策略。

不過伴隨著人工智能對各個產業的滲透,從2018年底開始,整個市場對“上云”的態度明顯發生了轉變。有公司負責人在采訪中透露,在過去的幾年里,盡管人們都在討論云,私下里卻是在本地部署數據中心(on-premise),尤其是受監管的行業,不過現在《財富》美國1000強企業的許多高管都表示在積極轉向云計算。

也許是敏銳地嗅到了市場變化,日前亞馬遜AWS又一次公開降價,對明星產品Amazon EC2實例進行了價格調降,價格降幅最高可達49%,可以說是一棒子打在了要害處。

亞馬遜的目標十分明確:通過降價實例來直擊云計算基礎IaaS服務市場,以此吸納和穩固這一部分增長的B端用戶群體。由此也可看出,一向不溫不火的IaaS服務市場終于迎來了春天。

但是為何市場現在發生轉變?

這里面成本的推動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消息指出,Adobe在花費12億美元購買了AWS云服務之后,從2017年到2018年一年間,它的營收就增長了60%,成本大大降低,這一增長也遠遠超出了它購買云服務的12億美元花費。由此看來,一向十分燒錢的OpenAI積極投入到微軟Azure的懷抱中也就不奇怪了。

擁抱人工智能意味著數據管理、計算等成本的額外增加,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它的解決已經迫在眉睫,而上云恰好可以輕松解決這一問題。也因此,Garnter發布新報告給出預測,到 2022 年,絕大多數數據庫將被部署或遷移到云平臺上,只有 25% 將選擇在本地部署,5% 會被考慮從云平臺回歸到本地。

云服務提供商的低價戰

伴隨著IaaS細分市場的增長,整個云計算市場已經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如何在這場“上云”爭奪戰中拿下自己的一塊地自然也成為云服務提供商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而正如亞馬遜所為,“降價”這一策略屢試不爽。

從云服務大力發展的這幾年來看,降價一直是云服務提供商們最愛使用的武器,在當時公布降價策略后接受媒體采訪時,亞馬遜AWS CEO Andy Jassy就表示,“其實在過去十年,AWS云服務已經降價70次了。”

按照業內慣例,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云服務提供商每年都會有至少兩到三次的降價,而細分到各類產品上,活動形式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從國內幾大主流的云服務提供商官網上,我們很容易發現,明里暗里云服務廠商都在價格上做足了功夫。除了提供給客戶已經成為標配的三大計費模式:按量計費、包年包月和階梯計價,在各大官網上,限時秒殺、特惠促銷、低至三折、新用戶免費試用等已經成為各家吸引用戶的慣常銷售手段,激烈程度堪比零售。

論起最近云服務提供商的公開降價,除了亞馬遜AWS這一次在大會上的公開宣布,去年年底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也曾公開宣布了一次產品降價,除了基礎云服務產品外,它在人工智能主流應用領域的服務產品上都給出了不同程度的折扣,其中圖像搜索功能一度降價90%。

云下必有一戰

當然作為阿里云的“勁敵”,騰訊云自然也不會落下,在去年的騰訊“云+未來”峰會上,騰訊就帶來了一波“大促”,其中不僅僅體現在騰訊的基礎CVM產品上,在友商紛紛認為CDN產品定價已經觸底之時,騰訊依然帶來誠意滿滿的CDN產品降價活動,最高降幅達到了20%。

華為云倒是沒有在大會上公開宣布過降價消息,不過從公布出的消息可以看出,華為更愿意在先進計算需求上下功夫,最近華為就分別降低了其兩款通用計算模型的價格。

縱觀各家,隨著云服務市場的發展與增長,各家其實開始找到自己的優勢并打出了特色牌。作為云服務市場的巨頭,亞馬遜AWS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優勢——基礎服務上,騰訊云則看重互聯網層面的CDN產品,華為云的目標是先進計算市場,而阿里云的目光則落在了人工智能應用市場上。

低價戰背后的市場轉變,新晉提供商更看重產業

在云服務業務提供上,騰訊、阿里、華為均算是后來者,不過不同于亞馬遜對基礎云服務市場的看中,它們則紛紛都把目光放在了未來產業上,無論是騰訊提出的產業互聯網,華為大力宣傳的全棧全場景架構設計,還是阿里在語音語義、圖像識別等AI應用上的布局,后來者們的做法則更傾向于結合產業發展。

Gartner報告也指出,在未來大量企業上云的過程中,云基礎設施和服務正迅速成為數據管理的默認選擇。而基于數據庫做出的分析、管理等服務(如機器學習的實例)吸引力越來越大。

Canalys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在云服務提供上,亞馬遜仍然以31.7%的市場占有率傲居榜首,雖然如此,在年增長率這一維度上,亞馬遜只有47.1%,遠遠落后阿里巴巴的91.8%。而憑借對產業滲透,阿里云已經以高增速居于第四,僅次于三大傳統云服務巨頭(亞馬遜、微軟與谷歌)。不得不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云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云下必有一戰

而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反哺到云計算市場,不同于往常的售賣服務,接下來的爭奪戰則要求云服務提供商主動滲入客戶市場,做出合適的解決方案。

Canalys首席分析師Alastair Edwards分析指出,2019年,預計渠道合作伙伴在云服務中的作用開始越來越重要,對于云服務提供商來說,了解客戶需求、推薦服務、部署、集成和簡化多個云服務的計費和管理變得愈加重要,尤其在打開中小企業客戶市場時。

從私有云服務向公有云轉變,從C端逐漸走向B端,在技術和用戶需求市場的推動下,云計算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云服務市場也隨之發生了轉變。騰訊云就曾公開指出,云計算市場是向產業互聯網升級的必爭之地。

公有云市場強勢增長,混合云蓄勢待發

事實上,“變化”一直是云計算市場的主要基調。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開始,它就一直在隨著產業變化,從互聯網時代發展至今,這一領域的產品形式豐富而復雜,因此難以用固定統一的維度去做橫向比較。

近幾年,業內更愿意使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定義,即云計算服務主要分為三種服務模式: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P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SaaS)。

云下必有一戰

這三種服務皆屬于公有云市場,由此看出,公有云技術獨霸了現在的云服務市場,且生命力十分旺盛。僅看中國市場,有報告給出統計數據顯示,2018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超40億美金,其中IaaS市場增速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8.4%,PaaS市場增速則高達124.3%。

可以看見,除了我們提到的IaaS出現了增長之勢外,PaaS市場也在成倍增長,同時在這兩塊細分市場里,分布的依然是現有市場中的主流玩家們。

這里雖只有IaaS和PaaS市場出現了顯著的增長,相對來說SaaS市場還沒有出現數據上的紅利,但是它卻是互聯網巨頭、創業公司和統軟件公司都開始參與其中并爭奪的高地。從垂直業務來看,服務于財務、銷售、協同辦公、生產、采購等行業覆蓋面廣、使用頻次高的業務環節的SaaS產品客戶基數大,使用量多,未來其高速的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總的來說,公有云市場的發展日益旺盛,且對于云服務提供商來說,可爭搶的格局基本已定,但我們依然會看見有創業公司在進入云計算市場,它們的方向則更加明確:混合云市場。

說起混合云這一獨立結構技術,一直在云服務市場中處于尷尬地位的谷歌現在就是推出新型混合云的最大推崇者。

隨著日益增長的復雜需求,如將多種功能的公有云集中在同一平臺來進行開發、數據庫選擇性上云等,混合云市場也因此被帶動增長,因此對于云服務提供商來說,現在拿下混合云技術將十分容易占得先機,谷歌云的增長力就源于此。

在Google Cloud NEXT 2019上,谷歌云就宣布結合開源資源打造適合企業多種開發需求的混合云管理平臺Anthos,據稱可以兼容亞馬遜AWS與微軟的Azure,進一步給用戶多樣的需求提供了更大、更易用的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日剛剛用340億美元收購了紅帽的IBM也是將未來賭在了混合云身上,這位失落的云服務提供商希冀以此打場翻身仗。

可以看出,未來云服務市場競爭將會異常激烈,一邊是現有的幾家云服務提供商在公有云市場樹立自己的特色、吸納客戶,另一邊是新型云服務公司在尚不成熟的混合云市場添磚加瓦。至于混合云是否會與公有云市場發生交雜甚至正面競爭,值得期待。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