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計”vs“反算計”?年輕人讓算法走出玄學、為我所用

Lynn 6年前 (2019-04-05)

App能通過手機麥克風偷聽用戶談話內容,篩選關鍵詞后再推薦商品到常用的應用里?感覺太玄了。不過我自己被算法‘算計’,倒真是很早就發生過了

說起對算法的看法,英語講師朝陽打開了話匣子,并且面帶囧色講起了一段往事。而他講述的故事,也成為懂懂筆記最近關于“算法與我們”這一話題中,最為有趣的內容之一。

1.算法對面:有人享受有人煩

“應該算是兩年前發現的吧,我有一次偶爾在網上購物的時候,多看了幾眼情趣用品,當時也沒太在意。”朝陽的筆記本電腦是單位和家里兩頭都用的,有天周末在家時,老婆用他的電腦上了這個網站買東西,結果瀏覽了幾個頁面后,老婆突然指著電腦面帶諷刺地說到,“喲,看不出來你還琢磨這些東西哪???”

朝陽看著網站頁面上那句“您是不是想找:”后面的幾條推薦商品,以及瀏覽其他商品內容時不斷出現的“推薦鏈接”,滿臉尷尬。好不容易糊弄過去,在打開搜索引擎時又發現,這上面的廣告也是這些商品的推薦。這時候他才醒悟過來,自己被算法“算計”了。

“從那以后,我再去購物什么的,萬一不小心又點了‘有趣’的用品,嘿嘿,我就刻意去打開好多其他數碼和筆記本的頁面,直到看不到相關推薦和鏈接。”至于為什么他老是在購物時不小心點擊了那些商品,朝陽沒有告訴懂懂筆記,只是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上網看啥都注意別留痕跡”。

算法可能會在無意中“泄露”用戶的隱私,也可能被用作“大數據殺熟”,這讓有些人頗為忌憚;更常見的情況是幼稚算法所推薦的垃圾內容,令人不厭其煩。算法水平的表現,已經成為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的重要因素。

因此,也有不少人很享受算法來揣摩自己的喜好,為自己“跑腿”辦事。有時,還能帶來驚喜。

曉晴是一位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她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平時上下班坐地鐵時喜歡聽一些北歐民謠風的歌曲,英文或是國語的都喜歡,“我發現手機上這(應用)里面Sissel和Lene Marlin的歌曲有不少,打開直播,發現也會推薦一些類似的歌曲,我就不斷點播其中一些相近的,現在登陸上去直接自動去播放推薦歌曲,一路上特別享受。” 為了讓應用能夠更懂自己,有時她甚至會刻意通過增加瀏覽和點擊自己喜歡的內容,來反復“訓練”算法。

不過曉晴也坦言,在某些時候會顯現自己的另一面,比如在跑步和健身房,就更喜歡用一些House風格電子音樂來強化氛圍,為此還專門區分了兩個手機的APP使用場景。“我以前是兩個注冊號,另一個號登陸后就只點選這些電子舞曲,現在兩個號各用一個手機,更方便了。”

實際上,類似在線音樂、點餐、訂房這類應用,很多年輕人都在刻意訓練App能夠更懂自己的心意,更快地挑選出自己的“最愛”。曉晴的同學剛子就告訴懂懂筆記,他寒暑假常和朋友去南方的城市背包旅行,因為他們最喜歡工業風的民宿,所以在選定城市后,輸入好價格區間,應用就會首先推薦他們喜歡的民宿到首選項,“這樣省時省力,我也懶得一頁一頁去找,基本上看到風格很棒價格合適就定了。”剛子笑稱,他的很多朋友在使用音樂類、短視頻類應用時,都喜歡花些時間,去訓練應用更“懂得”自己。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樂于被算法慣得“變懶”。周捷就是一位堅決和“信息繭房”斗爭的自媒體人。“我幾乎訂閱了所有的新聞資訊類應用,但是我很討厭被算法框框住。”周捷平時的寫作內容基于生活百態,經常寫一寫社會熱點話題的評論,因此他的閱讀量不僅大而且龐雜,在發現經常階段性閱讀一些熱點話題后,很多應用的推送變得非常局限,讓他覺得很不自在,他在自己的文章里也是經常對“信息繭房”進行批評,告訴別人“在應用里不要懶得翻頁,要什么內容都看,避免被算法框住。”

在和不少身邊、線上的朋友交流時,懂懂筆記發現,越來越多的具有一定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的年輕用戶,正在開始意識到算法的存在,并且有目的地與算法進行交互,或是“訓練”,或是“反偵查”,目的都是讓算法“為自己所用”。當手機、筆記本電腦成為生活中的必用品,工作與生活就必然被算法所滲透,徒勞地拒絕被算法“算計”?還是主動擁抱和改造這些算法?這些有想法的年輕人,正在不斷呈現上面所說的精彩故事。

當然,這個現象如今并不普遍,而且這些與算法互相“算計”的群體,或許對數字世界更多的參與者,包括應用開發平臺、網絡公司和線上營銷機構,能帶來更大的啟發和價值。

在這些用戶而言,是想讓算法“為我所用”,而對后者,何嘗不是如此?

2.發現和擁抱這些“不將就”的聰明用戶

 

信息爆炸時代,“猜你喜歡”的智能推薦,讓我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算法的存在和價值。

細述互聯網世界里那些市值高達幾千億美元的巨頭,又有哪一個不是在大數據和AI的助力下,與上億用戶進行著一場“我想了解你”的競逐。谷歌手握Android、AlphaGo和Waymo等等好牌,從手機、網絡、自動駕駛等等方面持續用技術推動創新;亞馬遜從從網上零售開始,直到云服務和新零售,無不以數據作為驅動;Facebook以社交網絡連接全球18億“宅人”,阿里巴巴和騰訊從購物、消費、支付到娛樂,都在滲透著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數據和算法,正在成為更多科技巨頭、互聯網公司、服務商以及品牌方與大眾對話的工具。那么,這些主動站出來與算法打交道的用戶,對于所有場內的“玩家”意味著什么,他們會對數字世界的溝通與交互產生哪些影響?他們會被注意到嗎?

在華揚數字營銷研究院(HDMR)新近發布的《2019中國數字營銷行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同時《報告》對“知識青年”這個群體本身以及這個群體產生的影響,也做了相應分析。

雖然《報告》沒有明確界定,但HDMR在針對年輕人群持續多年的研究中發現,“知識青年”在數字世界中積極學習新的視角和新的應用,并且常以“問答”的方式向網絡求助和學習。

《報告》中提到,來自以色列的未來主義哲學家尤瓦爾·諾亞·赫拉利在中國走紅,其所著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吸引了不少人閱讀,其讀者群體的特征是——“年收入過百萬的占 27.1% ;年收入 8-100 萬的占 59.7% ,剩下 13.2% 為低收入人群(或學生群體);他們當中來自互聯網、計算機軟件、電子游戲等互聯網科技行業的關注者相對較多;中青年居多,其中59.2% 都是男性。”

“這些年輕消費者群體,對于與信息化相關的事物更敏感、更活躍。”HDMR研究總監周本能告訴懂懂筆記,在以往大量的調研工作中,他們發現一些年輕消費群體在意識到算法的存在后,開始主動擁抱算法,幫助應用或者網絡平臺熟悉自己的習慣,以便更準確高效地獲得自己想要的產品或者服務。

“不要小瞧他們,更不要忽視他們,因為他們是一群懂得游戲規則的人。”周本能強調,這一群體從普通用戶到資深用戶,呈階梯分布,他們具有訓練算法 的意識,懂得如何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回報。

普通用戶會通過訓練來強化算法的某些行為,或是通過反向訓練,來規避一些他們不需要或者討厭的功能與服務。而一些資深用戶群體,甚至能夠左右一些平臺、公司或者事件的發展走勢。周本能舉例,在成熟的“飯圈”里,會有一些專業的粉絲團隊,也叫數據組,每天會去觀察、收集和分析自己愛豆的線上數據表現,包括愛豆在各大榜單中的排名,輿情變化,比如積極和負面信息的情況。

平時他們就會給粉絲群體發布各種“行動指引”,通過符合規則的手段,去幫助愛豆刷榜、提升排名或是消除負面信息;如果愛豆榜單排名下滑,或者出現負面信息,則會推出更多針對性的“對策”。專業飯圈團隊對算法規則的常態運用,也正是算法“為我所用”的一種群體表現。

周本能強調,無論是高階還是普通用戶,這樣的群體對于應用開發平臺或者互聯網企業來說,都是應該重視和維護的重點對象。“因為他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通過點擊、播放、使用你的應用中的功能,來訓練你的AI能力,通過輸入或者交互留下自己的足跡,幫助互聯網企業了解典型用戶的需求,這是很有價值的行為,甚至可遇不可求。”

正是因為在意自己的使用體驗,這些積極的“聰明人”在訓練算法時,其實也在幫助企業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因為你的產品不完善,有一定缺陷,才會有用戶主動做一些額外的動作,來訓練你的產品。”周本能介紹,一些領先的互聯網企業都非常重視此類用戶群體,包括通過一些激勵方式,與這些用戶交朋友。聽取他們的問題和需求,針對性地改善算法短板和發現新機會。

3.算法、AI,數字營銷的智能化到來

從消費者與算法的斗智斗勇,到應用平臺和品牌在營銷中利用算法與“不愿將就”的這些用戶增強交互,我們可以看到——營銷智能化的時代正在到來到來。我們正在面對技術進步、競爭力挖掘以及門檻降低的機會。

周本能表示,首先在數字營銷領域,大數據和AI正在成為變革的持續推動力。在內容創意,用戶交互、智能推薦等應用場景,營銷智能化正在迎來快速迭代,并逐步推進個性化營銷的實現。在數字營銷的新發展階段,使用大數據和AI(算法),是進入智能化營銷的基礎。

其次:算法推薦正在成為數字媒體、電商平臺、社交網絡等機構和渠道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對身處智能化時代的營銷人來說,一方面算法推薦實現了內容/商品的個性化推送,提高轉化能力;另一方面,營銷人也應該學習理解算法的邏輯,以實現更好的營銷目的。尤其是,算法推薦也暴露出審核缺位的問題,輔以人工審核篩選才可以更好地降低風險。

最后,對于希望搭建數字營銷體系的傳統企業、品牌方而言,算法、AI正在走下神壇。周本能強調,算力、算法、大數據是在智能化營銷領域是必備的基礎條件,對于一般企業來說,技術應用門檻很高。不過隨著帶有AI能力的云技術和服務的普及,企業應用人工智能的難度正在大大降低。未來,在營銷終端,企業不一定要懂人工智能的高深技術,“很可能只需像使用一個App應用,或是軟件產品一樣就可以輕松應用”。

算法、大數據已經大量投入實用,AI時代也已經到來。消費者、應用方平臺、數字營銷企業和品牌方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讓算法在“為用戶所用”的前提下,同時也“為自己所用”?

從追逐流量到重視流量價值和變現,從追求規?;鲩L到關注深層結構、效率和價值轉化,數字營銷的活力與焦慮、腦洞與迷思并存。懂懂筆記相信,未來隨著平臺化推動數字營銷的新應用、新技術、新玩法不斷落地,相關的底層技術和生態服務將會越來越完善。

面對AI和算法不斷涌現的機會和熱點,身處智能化時代的你:唯變不變,且行且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