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孔慧:多向技術驅動,讓企業具備長久競爭力

韓璐 6年前 (2019-03-29)

一場關于“1個思考、4項職能”的對話。

去年4月23日, 由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博士團隊、清華大學張鈸院士團隊和南京經開區政府三方打造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落戶南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南京經開區”)。

截止現在,高等研究院已經成立近一年。在這期間,高等研究院究竟擔任著什么樣的職能?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帶著這些問題,鎂客網采訪了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孔慧。

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孔慧:多向技術驅動,讓企業具備長久競爭力

二次結緣南京

可以看到,高等研究院的設立已經是地平線與南京的第二次“結緣”了,此前在2016年7月,地平線南京研發中心正式落地南京經開區,自此拉開了它與南京的“姻緣”。

依據一般情況,一家公司很少會在同一座城市進行屬性近似的戰略布局,而對于第二次的選擇,孔慧將原因歸納為兩點,分別是人才優勢和政策優勢。

“作為長三角地區一個比較重要的城市,南京匯聚了國內重要的高等教育資源,位居大陸第三,且院士、專家數量眾多,國家級科研結構林立,創新創業風味濃厚,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儲備。”孔慧表示。

另外,“自國務院于2017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來,為了扶持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南京也緊跟腳步出臺了相關政策,在創新資源和創新投入中占有優勢。”

在成立高等研究院之前,地平線已經在南京經開區設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同為戰略部署的一步,落地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區的它們在職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思考:如何讓企業保持長久競爭力?

孔慧提到,余凱博士在創立地平線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企業保持長久的競爭力。他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創新性人才,另一個是不斷超越當前業務發展階段的規劃、技術研發儲備。這個答案,指引了高等研究院的所要承擔的主要職能。

“余凱博士、張鈸院士和經開區政府在成立高等研究院之初,就清楚的認識到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價值中間有很大的gap(缺口),致力于前沿技術研發和高端人才培養,這個將作為高等研究院長期的使命。”孔慧表示。

眾所周知,“AI人才緊缺”一直是近兩年的行業熱門議題之一,缺口更是達到了百萬級。“我們研究院培養的算法人才將不止是為地平線輸送新鮮血液,更重要的是為整個AI行業去造血。”

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孔慧:多向技術驅動,讓企業具備長久競爭力

高等研究院在招募學員時對專業的選擇面比較廣,除了計算機專業外,還會招收數學、物理、天文,甚至是社會科學專業的人才,“當這些學科與計算機學科進行交叉,可能會實現更多、更大的突破。”

在人才培養方面,高等研究院團隊成員有AI業界大拿,還有海外歸來的資深研究員,他們一起匯編了一套為期一年分三個階段的教程,用于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培養學員。“時機成熟之后,高等研究院也將對外開放一些課程。”孔慧稱。

而針對前沿技術研發,“地平線定位為一家向合作伙伴提供技術能力與解決方案的公司,強調賦能客戶和行業,‘AI on Horizon’。”也因此,高等研究院需要在前沿技術研究上對業務進行補充和迭代,只不過,他們的技術研究方向區別于智能駕駛、智慧城市和智慧商業這些地平線已有的業務,著眼于那些還未挖掘的其他行業需求。

“技術產生商業價值才能反哺繼續做研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孔慧表示。為了形成良性循環,高等研究院選擇做一個技術平臺,向客戶提供底層技術服務。

同時,高等研究院也清醒的認識到,單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地平線注重邊緣計算,它在未來有很多的應用場景,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能駕駛在其中具有非常大的市場,但是我們也希望在其他部分提前做一些布局,只是能投入的精力有限。”孔慧稱,作為替代或補充,“一些好的年輕團隊會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缺少資金和面向市場的經驗,在技術上也會面臨一些瓶頸,而我們可以給予他們幫助,包括VC、技術指導、推向市場等等,從而搭建起一個比較好的生態。”在他看來,如果AI產業形成一個完成的生態,將會讓整個產業發展的更好。

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孔慧:多向技術驅動,讓企業具備長久競爭力

可以看出,就職能而言,高等研究院目前共設立了4個方向,分別是:前沿技術研究、高端人才培養、公共平臺服務和創新產業孵化。

而在近一年時間內,高等研究院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谆弁嘎?,前沿技術研究方面,通過與高校的合作,他們已經發表的4篇論文中有2篇被CVPR錄取。另外,他們也已經招收兩批學員近30人,其中第一批學員基本上已經達到培訓目標,并轉入項目組實踐。至于企業孵化,借由洽談和路演,已經有12支團隊流露落地意向,其中7家已經完成落地孵化。而在今年,他們還計劃孵化創新企業12家以上。

“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前面也提到,高等研究院成立的背后有三股推動力,分別來自地平線、張鈸院士領導的學術團隊和南京經開區,這是“政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也是南京經開區推動與實踐“智慧新港建設”的重要一步。現如今,包括高等研究院在內,創新奇智、科沃斯、南京大學等均在經開區落地相關“政產學研”項目,一時間,經開區出現研究院林立的現象。

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孔慧:多向技術驅動,讓企業具備長久競爭力

在推進發展AI等智能產業的過程中,“政產學研”被視為一個重要模塊,且最終落實模式上大同小異。以高等研究院為例,他們已經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將通過合作互相培養、輸送人才,或是在人工智能共性領域內共同研究一些領域內較為基礎、重要的問題。

另外,高等研究院將能夠充分發揮以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為首的全國各知名高等院校人才團隊的研發與創新優勢,借助地平線的產業化經驗與市場化渠道,以及政府資源整合與平臺服務優勢,快速實現科研成果轉化。

“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目的在于“科研成果轉化”。

具體來看,手抓前沿技術并著眼企業乃至社會問題的研究院將聯合校企研發人員一同探討,以求最快速度推出優質解決方案,并對該研發成果的商業潛力進行評估。若該成果具備商業潛力,研究院將為其在市場上尋找適合對接的項目或公司,聯系雙方或多方洽談協商完畢后向政府部門申請許可,并進行專利保護,實現成果的商業化。

這之后,承接成果的企業將反哺高校及研究院,從而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一個產業閉環。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