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黑洞合并事件被發現,新黑洞約為太陽80倍大

Lynn 7年前 (2018-12-05)

它發生在2017年7月29日,距我們約90億光年。

據報道,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最近通過分析高新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Advanced LIGO)獲得的觀測數據,發現了迄今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和另外三起黑洞合并事件產生的引力波,這次黑洞合并成了一個約為太陽80倍大小的新黑洞,也是迄今距離地球最遠的黑洞合并。

這一次的黑洞合并事件是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廣義相對論和數據分析小組負責人蘇珊·斯科特領導的團隊探測到的,它發生在2017年7月29日,距我們約90億光年。對此,斯科特說:“在所有觀察到的黑洞合并中,此次的黑洞旋轉速度最快,距離地球也最遠。”

最大黑洞合并被發現,新黑洞約為太陽80倍大

黑洞是恒星的終極結局,恒星質量巨大。隨著恒星物質向內擠壓,產生的高溫和高壓足以引發核聚變。核聚變的產物之一便是能量,可提供足夠的推力、平衡恒星向內坍縮的趨勢。但這只是驟變前短暫的平靜。在高溫下,氫變為氦,并進一步轉化為鋰和鈹……以此類推,直到恒星的核心形成鐵元素。發展到這一程度,核聚變便會終止,引力開始發揮作用,使所有物質都向內坍縮。

如果恒星質量較小,坍縮規模也較小,恒星就像一塊燃盡的煤炭一樣,靜靜地轉化為白矮星。如果質量較大,恒星便會發生劇烈爆炸,轉變為中子星;而如果質量足夠大,便會變為黑洞。這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兩種天體。

但物質的轉化并不會就此止步。所有天體都在太空中四處漂移,且會互相吸引。如果離得過近,中子星和黑洞就會吸收彼此的物質(也許還有附近的其它天體,如白矮星)。這可以使中子星獲得足夠的質量、向黑洞轉化,或讓已經形成的黑洞進一步增大。

為了檢測到宇宙的變化,研究人員計劃不斷改進引力波探測器,以便能在更遙遠的深空中進一步發現災難性事件。他們甚至希望未來有一天能追溯到大爆炸剛發生之后不久,這一點光無法做到。

自2017年8月第二次觀測運行結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升級LIGO和歐洲的“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使其更加靈敏。斯科特說:“這意味著從明年初開始的第三次觀測運行中,我們將能探測到更遙遠太空中發生的事件,發現來自宇宙中新的未知來源的引力波。”

這一國際研究小組在過去3年中發現了10次不同的黑洞合并事件以及一次中子星合并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密集的恒星,直徑可達20公里。斯科特小組還在設計一個新項目,旨在探測中子星合并產生的短命中子星發出的引力波。

值得一提的是,首段提到的“另外三起黑洞合并事件”均發生在2017年8月9日至23日期間,與地球的距離為30億至60億光年,產生黑洞的大小為太陽的56倍至66倍。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