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137億設備語音對話的語音鏈是如何做到的?

鎂客 7年前 (2018-07-20)

機器能聽懂人類的語言嗎?脫離鼠標、鍵盤后,我們能用語言操控計算機嗎?隨著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解放雙手與機器設備交流的夢想正在...

機器能聽懂人類的語言嗎?脫離鼠標、鍵盤后,我們能用語言操控計算機嗎?隨著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解放雙手與機器設備交流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語音搜索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過去的幾十年里,人機交互的變革從鍵盤鼠標,到圖形界面,再到到多點觸碰,迅速地完成了以“計算機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

2017年智能語音設備的出貨量較2016年增長了近10倍。語音設備的使用量正在直線上升,智能語音設備像潮水一般涌入千家萬戶,人機交互方式正發生著深刻的革命。Voicebot.ai研究表明,在美國,近20%的成年人使用智能音響。其中7%的人擁有4臺或4臺以上的智能設備。思科預測,未來三年(到2021 年),全球將有271億連接設備,其中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達到137億。人類將進入后移動時代,人機交互的模式將由多點觸碰的手機轉向語音。

在這場人機交互模式的變革下,硅谷三大科技巨頭——蘋果、亞馬遜、谷歌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三巨頭”的智能音箱采用的都是自家的技術,Google Home,Apple HomePod和Amazon Echo都各有一套協議和規則,無法訪問第三方智能設備上的語音界面。一個公司的產品要想與其他智能設備兼容,就必須為每個智能設備研發好相應的版本!這樣不僅成本巨大,對消費者而言也很不方便。目前就互聯網的語音控制而言,兼容的互操作平臺尚未建立。

與137億設備語音對話的語音鏈是如何做到的?

Voiceweb解決方案

語音鏈創始人趙建文表示,我們無法對這個巨大的鴻溝視而不見。應該創建一個語音Web,智能、靈活地把數以億計的語音設備儲備在同一個語音系統,解決語音設備的不兼容性。在這個語音網的連接下,人們將在數以億計的智能設備前,使用語音輕松完成登錄和認證,打開網頁,完成支付等各種服務。在這些設備里安裝的瀏覽器,不再是傳統的Chrome,而是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語音網瀏覽器。

與137億設備語音對話的語音鏈是如何做到的?

Voiceweb運行原理

Voiceweb是以區塊鏈為突破口的語音互聯網,致力于用語音網打破傳統萬維網的局限。旨在通過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把萬維網升級為基于語音和會話的萬維網。

語音鏈是Voiceweb語音萬維網上連接所有語音對話服務的基礎公鏈,一個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語音應用程序商店。不受大公司的控制,而是受區塊鏈社區規則管制,從而確保市場對消費者和開發商保持一致的開放度和可訪問性。Voicecoin語音幣是語音網絡的加密貨幣。

語音鏈主要的作用在于記錄語音域名,承載語音域名的交易。開發人員無需遵循每個設備各自的協議來開發產品,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語音隨時隨地訪問、指令這些語音產品。

有了語音鏈,每個人、每個公司都有一個第一無二的語音域名ID。我們不再需要手機和電腦,我們就不再需要電腦瀏覽器信用卡或智能手機,只憑自己的聲音,就可以瀏覽VoiceWeb。任何與產品相關的命令,開發人員都可以嵌入到語音鏈的語音域名注冊表中。

與137億設備語音對話的語音鏈是如何做到的?

 

Voiceweb生態系統

Voiceweb生態體系可分為4大塊:終端用戶、語音網瀏覽器開發者、語音設備生產商、語音服務內容提供商。

終端用戶:用戶通過支付語音幣,登陸語音設備中內置的語音網瀏覽器來使用語音服務;為生態系統提供流量

語音網瀏覽器開發者:在語音服務開發平臺中開發語音服務。語音服務開發好后,發布在語音應用服務器上提供服務;為生態系統提供解析

語音設備生產商:語音設備生產商將語音網瀏覽器安裝在所生產的語音設備中, 銷售給終端用戶;為生態系統提供語音設備

內容提供商:購買域名獲得平臺使用權;為生態系統提供內容

與137億設備語音對話的語音鏈是如何做到的?

 

團隊背景

創始人趙建文是連續創業者,互聯網專家,移動即通基礎技術發明人。移動發明成果廣泛應用于微信,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等平臺,改變了全球30億人的互聯網生活。語音鏈由以趙先生為首的12名經驗豐富的社區開發者,以及8名行業精英顧問組成。

語音是人類交流、人機交互最自然的方式。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對未來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領作用,是未來技術更新換代的重要基礎。語音鏈帶來的人機交互變革,將改變我們和電子設備交互的方式,達到人機交互的和諧,引領我們進入一個 “Anything can do anything”的WEB4.0時代。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