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能用好“云”
這些年,云計算炙手可熱。北美云計算格局一定程度上由亞馬遜、谷歌主導,但也有IBM、Oracle等緊隨其后。國內云計算市場,阿里云有當之無愧...
這些年,云計算炙手可熱。北美云計算格局一定程度上由亞馬遜、谷歌主導,但也有IBM、Oracle等緊隨其后。國內云計算市場,阿里云有當之無愧的先發優勢,但騰訊云、Ucloud、金山云、比格云等也都風起云涌。
云計算始于電商行業,亞馬遜雖然不是第一個提出云計算理論的公司,但確確實實是第一個讓云計算落地的公司,是當之無愧的云計算先驅。
為什么第一個做云計算的不是互聯網公司,不是硬件巨頭公司,而是電商?這和電商本身的特點相契合。美國有著名的黑五(黑色星期五),也就是感恩節后的那個星期五,和淘寶的雙11、京東的618類似,折扣力度非常大,有些商家的營業額甚至可以達到一年銷售額的一半。對于電商來說,UV/PV的峰值和均值的差異就會非常顯著。為了能應對季節性的峰值,采購充足的設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旺季一過,這些設備就會閑置。站在電商的角度,大力推廣云計算,讓閑置的資源賣出去,就很有必要了。
云計算的發展顯然已經超出了電商的預期,估計連亞馬遜也沒有想到,云計算會成為一門正兒八經的生意。那么大多數人使用公有云的初衷是什么?
1。 公有云的敏捷性。部署一臺云服務器,最慢的騰訊云也只要十分鐘以內,但是如果使用物理服務器呢?采購、部署,少說也要個把月。等你都準備好了,業務早飛走了。
2。 公有云的靈活性。做過架構師的肯定都知道,估算使用量是一件非常不靠譜的事。如果是物理服務器,用量估算多了,這是白花錢;估算少了,不夠用,網站慢,被領導罵哭。但如果是云服務器的話,可以輕松的進行擴展或縮減,完全不用前期估算用量。
3。 公有云的可靠性。如果是物理機的話,出現故障只能坐等修復,而用云主機的話,分分鐘完成遷移。
公有云快速擊敗傳統IDC,俘獲人心的就是它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可靠性。明明最初只需要使用一臺云主機,為什么云廠商會推出越來越多的中間件(包括數據庫、web服務、消息列隊等)?美其名讓你可以拎包入住,殊不知你對它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樣一來的話:
1。 萬一中間件出現問題,你只能依靠工單。據說現在大的云廠商的工單系統都是外包出去的,這效勞和質量,你懂的。
2。 云廠商貼心地給你提供各種簡單易上手的基礎開發服務平臺時,你美滋滋地以為可以把精力專注于應用層的開發。然而包裝過的東西,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非常棘手,找不到相關的文檔,而開源的軟件一般都有強大的社區支持。
3。 一旦你對某一云廠商的黏性很強的話,就會有很高的遷移成本。萬一你用了A巨頭的公有云,而你們公司卻被B巨頭收了呢。
此外,云主機和物理機相比,最大的不足就是性能。很多廠商超虛比例和資源利用率都比較高,性能就大打折扣。在性能方面,不得不提一下盛大云旗下的比格云。作為盛大云多年的老用戶,曾經轉用某知名云廠商,但是對這家云廠商的服務和穩定性實在不敢恭維,最近試了一下盛大推出的比格云,簡單測試了一下,性能和穩定性非常不錯,其他方面還有待驗證,希望不要再一次讓我失望。但是我還是堅持只用云主機,其他中間件盡量自己搭建,恪守使用云的初心!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