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的騰訊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很多人第一次對互聯網有感知,是看到有一只圍著紅色圍巾的企鵝,下方寫著QQ。一、歡迎你,進入QQ的世界!那個時候我們只...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很多人第一次對互聯網有感知,是看到有一只圍著紅色圍巾的企鵝,下方寫著QQ。
一、歡迎你,進入QQ的世界!
那個時候我們只知道QQ可以認識陌生人,華麗的QQ秀可以滿足我的虛榮心,可以在QQ游戲大廳里玩游戲。
我們的好奇心面對偌大的虛擬世界,像一根針栽進棉花里,根本無暇在意及是誰種出了這些棉花。
至于對騰訊有所了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兒了。
那個時候我們更關心誰又來踩了空間,QQ還有多少天可以升一顆星。
據當時小伙伴中的傳言,當等級到達4個太陽,會變成一個宇宙,所以每次加到新的QQ好友,都會先看看這個人的等級。
如果他擁有一個等級是人群中最高的好友,那一定值得他在人群中炫耀好幾天。
上一代人建立聯系的方式是把電話記下來,我們這一代人,是加為QQ好友。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在別人的畢業紀念冊上寫過很多個電話號碼,但QQ號碼,似乎沒有換過。
有短位數QQ的人,一定心里暗暗鄙視過別人的QQ號碼比你長:他的QQ號長得都快趕上電話號碼了,一定不如我。
你可能想不起那個時候自己的樣子了,縱然現在回想起這些覺得滑稽可笑、無理取鬧。但當你觀察到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你就會發現,這樣的景象與自己當年相比并無二致,只不過QQ換成了王者榮耀。
現在的小朋友自然不會關心王者榮耀是哪家公司出的,只關心我有多少個英雄、多少個皮膚、排位打到了什么段位,然后用這些別人還沒有的東西,向其他小伙伴炫耀,并以此作為鄙視別人、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
就算一個小朋友在這幾項都占不了上風,他依然可以逞強而輕蔑地說一句:
“切,我都打了一千多把了,你才玩了多久?”
像極了長輩們說教時慣用的那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雖然每每這種時候,我都想說一句:鹽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您以后少吃點。
那時候QQ登錄界面的進度條,仿佛是能夠順著一束光穿越黑暗山洞的通道,QQ登錄成功的那一刻,是走出山洞,進入桃花源前的一道刺眼的白光。
歡迎你,進入QQ的世界!
二、你點亮了幾個圖標?
“我昨天用我媽的手機登了下我的QQ,把『手機QQ』的圖標點亮了,我現在一共有4個點亮的圖標了!”
當年比誰的QQ個人信息欄里點亮的圖標多,是一場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
大家都在想各種各樣的辦法點亮圖標,充會員、充黃鉆是很土豪的方式,沒錢的就只能曲線救國,找一切可能的辦法點亮不用花錢的圖標,從數量上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從當年點亮圖標的比拼中,其實延伸出了很多個像QQ飛車和跑跑卡丁車這樣的故事。
2006年3月,《跑跑卡丁車》上線,賽車類網游的開山之作,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讓人感覺這么爽的賽車游戲。
跑跑火了沒多久,2008年1月,《QQ飛車》上線,成為騰訊模仿階段的力作。
當時很多人跑跑卡丁車玩了沒多久,就轉戰了QQ飛車,跑跑上原來沒那么厲害的玩家在QQ飛車上成為高手,重新找回虛無的榮耀感,成為QQ飛車的重度用戶。
但也有很多玩家覺得QQ飛車的各方面體驗都不如跑跑,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義正言辭地鄙視;盡管這樣,還是有很多人為了點亮QQ飛車的圖標,把等級練到了20級。
前段時間看到QQ飛車出了手游版,而跑跑卡丁車早已成為了一個傳說。
QQ炫舞、QQ三國、QQ音速等等各種QQ的游戲,都讓我們如愿以償地點亮了圖標,而騰訊把與其競爭的對手都奉入了史冊,就像一場戰役結束后,把可敬的敵人予以厚葬。
騰訊憑借“點亮圖標”的游戲攻城略地,打下一片大好河山。
這里的年輕人掛著QQ、養著Q寵、“偷”別人的菜、跳QQ炫舞、在哪注冊都用QQ郵箱,在這片“桃花源”里,無處不是QQ的影子。
前段時間的網易星球,也不過是借著區塊鏈的概念,做了“點亮圖標”的游戲。
三、騰訊起飛的三駕馬車
“點亮圖標”的游戲仿佛如一根魔杖,在我們點亮的自己的圖標的那一刻,像萬家燈火照耀整個夜空一般,騰訊也變得熠熠生輝。
2007年5月,《穿越火線》CF上線。騰訊游戲業務起飛三大核心游戲之一,網游界的快手。
“我今天玩穿越火線的時候撿到一把大炮,比AWM威力還大,就是換子彈慢了點。”
“AK47的前兩發子彈很準,打AK要點射。”
“運輸船有BUG你知道么?就在繞后的那個道道里,改天我教你卡。”
哪把槍好用、射擊有什么技巧、哪個地圖有BUG、拿了幾次ACE,是我們課間少不了的話題。
當然更有趣的是:我們一邊吐槽穿越火線抄襲CS,一邊在討論著下次攢夠GP(CF里的一種游戲幣)之后要買什么槍。
我們隨口就能說一句“Fire in the hole ! ”,但是這句話什么意思,至今很多人也不知道。后來,充不起錢的窮學生越來越打不過“人民幣戰士”的時候,我們登上了騰訊的第二架馬車。
2008年6月,《地下城與勇士》上線。據傳當時盛大出價5000萬尋求代理,騰訊豪擲1億拿下,這也成了騰訊制霸最關鍵的一戰。
地下城與勇士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有些陌生,那DNF呢?
劍魂、狂戰、鬼泣、阿修羅、氣功、街霸、散打、柔道、漫游、槍炮、機械、彈藥、元素、戰法、召喚、圣騎、藍拳、驅魔,總有一個能牽動神經的名字吧?
↑+↑+Space、↑+↓+Z、↑+→+Space,出招表熟悉過好多回了吧?
和小伙伴們一起組隊刷過的天空之城、天帷巨獸,舍不得用的復活幣,刷不過去的深淵;偶爾爆出一件粉裝,仿佛瞬間成為億萬富翁的驚喜與愉悅。
總有一幕可以瞬間從記憶里拉到眼前。
DNF的4人組隊刷圖、生死與共的模式,讓小伙伴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
“要不你練個圣騎士吧?這樣我狂戰、他大槍,比較好刷圖。”
后來,和你刷圖的隊友可能換了,可這種配合與默契卻沒有變過。
“瞎子,刷完這波野,來下路抓一波。”
2011年9月,《英雄聯盟》公測,騰訊起飛的第三架馬車。當一款玩法優秀的游戲,遇上一個運營強大,掌握無敵流量的公司,就是LOL。
當年在網吧放眼望去,10臺機器里有9臺在玩LOL。雖然每個人玩的英雄不一樣,但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做著相同的事。
一樣的目標:推塔、拿小龍、搶大龍。
一樣地抱怨隊友:別拿臉探草??!做好視野??!走位注意點!
一樣地號召:來下路Gank一波、上路Miss、集合,來中團!
以及一樣的表示勝利:GG!
前年電影《魔獸》上映,讓不少人熱淚盈眶、慷慨陳詞地說出那句經典的:“為了部落!”。
但對于LOL來說,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
最近“恭喜RNG!恭喜Uzi!”(RNG戰隊于5.20日獲得2018MSI全球總冠軍)全網刷屏,對我們來說,LOL和電子競技不僅僅是游戲,而這就是證明。
可能等到故事終將落下帷幕的時候,所有LOL的玩家都會大喊一聲:“德瑪西亞!”
四、騰訊的下一個增長點在哪?
乘坐騰訊起飛的三架馬車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不知道什么是戰略目標和產品能力。
但騰訊比我們認識到的復雜得多。
它像一頭大象,而我們是盲人,通過觸摸感受到的部分,就是全部。
就像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初戀,就像雷軍總在講的年輕人的第一款XX。
在沒有了解到世界全貌之前,我們所見之景就幾乎是全部世界。而騰訊,曾經創造了一個這樣的世界。
現如今,移動端用戶數遠超PC端,三架馬車的神話難以繼續,騰訊霸業的延續者《王者榮耀》也在被抖音抽取著血液。
騰訊微視真的無力反擊么?
可能只因未到危急存亡之秋。
蜀漢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對陣諸葛亮之時,深知諸葛亮糧草不濟、君臣有隙。
雖然身后有曹叡一道又一道催促出戰的圣旨,但仍拒絕出戰,一直等到蜀漢負責糧草的李嚴未能按時供應糧草,還自作主張假傳旨意讓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因忠心耿耿,不敢有違圣旨,哪怕知道勝利離自己只有一步之遙,也不得不退兵。
就這樣,司馬懿輕松擊退了諸葛亮的大軍。
司馬懿知道,陣前對戰沒有一個人是諸葛亮的對手。但他糧草供應十足,等得起。司馬懿用整個魏國的“面”,去打了和諸葛亮這場仗的這個“點”,勝負自然不言而喻。
微視和抖音的戰爭,同司馬懿與諸葛亮之戰。
從目前的產品形態來看,抖音是陌生人的大型表演社區。而熟人短視頻社交的產品還沒有出現。
打敗抖音的一定不是另一款抖音。
對于微視來說,它的目標不是,也不能是打敗抖音,而是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成為中國版的Instagram。
從目前受眾的角度看,有人會覺得抖音和微視的用戶幾乎是完全重合的。
讓我想起當年跑跑卡丁車和QQ飛車的戰役中,最終產生更多價值的,可能根本不是從跑跑卡丁車過來的老玩家,而是QQ飛車借這些玩家撬動了更廣袤市場之后的新玩家。
當年有很多人沒玩過跑跑卡丁車,卻玩過QQ飛車。
現在依然會有很多人沒玩過抖音。
可他們有QQ、有微信。
五、騰訊仍少年
我們最初對騰訊的認識并不是騰訊有哪些產品,而是通過這些我們可以連接家人、朋友、同學、同事以及有可能進入這些關系的人。
說到底,它是一類工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騰訊就是可以理直氣壯得說一句:我就是占領社交流量了,你能拿我怎么樣?
朋友許楚在文章里寫道:
“騰訊的壁壘是把握住了社交入口。”
我覺得這個社交入口中還有更重要的是三個字:年輕人。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新鮮的生命力卻會像韭菜一樣,一茬又一茬。
騰訊保持鮮活的能力在于:持續地獲得這些流量。十多年前,我們注冊了QQ,幾年前我們下載了微信,去年我們和朋友一起玩王者榮耀的時候,00后的孩子也會跑過來問一句:要不要一起開黑。
騰訊這家公司,哪怕到了100年,只要年輕人還會選擇他的產品,就會永遠年輕。
“流量思維”并不是看待未來互聯網戰爭的方式,今日頭條做流量分發,而騰訊可以做到注意力分發。
流量無法解釋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戰爭早已進入搶奪用戶心智的階段。
雖然Keso老師說:
“20年前剛接觸網絡那種,世界觸手可及的奇妙感覺越來越少。”
但我覺得對于年輕人來說,每個人與互聯網第一次接觸的奇妙,大抵相同。
2018年,我23歲,除了家里的親戚,認識最小的孩子17歲。
2018年,騰訊20歲,最小的用戶可能不到7歲。
近些年很多東西都在打情懷的牌,情懷是什么?我覺得是同一時空下的記憶連接,隨時間延展的一幕幕回放。對騰訊來說,他本身就是情懷。
騰訊的產品里,埋藏了我們這一代人少年時的故事,燦若繁星。
方寸永不亂,年少如依然。
才是對騰訊最好的詮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